城市道路景观性与功能性的融合
2020-03-09胡雨波
胡雨波
(汉中市城乡规划市政工程设计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城市道路是指通达城市各个地区,供城市内部交通运输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娱乐活动,并与市外道路连接负担着对外交通的道路。其是城市环境的骨架,是城市的景观走廊。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景观工程作为道路建设的一个附属工程,对于改善城市居民出行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城市道路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功能性不强
许多城市道路存在设计标准不高、通行不畅、设施不全以及标志、标线与道路家具缺少等问题,给道路使用造成诸多不便。同时,存在街头绿地和城市开敞空间数量不足,无障碍设施不健全,部分盲道没有连贯性;一些道路铺装不统一,一段一个铺装样式,杂乱无章,整体性差,使原本就不通畅的城市道路显得更加凌乱;一些街道人行行道随意上车、停车现象普遍,不仅影响行人通行,还给铺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损,导致行人经常出现雨天一踩一脚泥水的现象,市民对此意见较大。
1.2 景观特色不强
许多城市道路辨识度低,与周边环境、景观等没有形成良好的融合,如沿街广告牌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低档次、任意性装饰的实墙,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存在很多缺陷,与现代文明城市极不协调。
2 研究理念与思路
2.1 研究理念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道路中被人们感知的空间和实体等客体要素,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城市、整个区域的大局出发,将道路、街道景观融入整个城市设计之中,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构建丰富、统一、协调的城市意象。在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历史、保持整体性、维持连续性及实现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主要从道路形式、建筑形式、道路设施、场地铺装、景观小品和绿化等方面进行景观设计,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
(1)功能性原则。功能优先,造景并重。依据上位规划,确定道路的功能定位、用地性质,按照道路设计规范和分工等级,最大限度满足人流和行车交通安全要求;并结合道路两边建筑业态、风貌特色等情况,以此将功能与景观相融合。
(2)“以人为本”的原则。规划从总体布局到功能分区,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创造轻松、舒适、独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同时,设置尺度怡人的空间和小品设施,以期达到优美景观和配套服务功能的高度结合。
2.2 研究思路
(1)坚持可持续发展。突显生态性,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主,并充分突出当地环境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风貌、场地条件,减少工程量。同时,考虑道路所发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力求做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2)突出景观特色。城市道路既要满足道路的基本功能,又要提升道路的景观功能,还要注重城市文化记忆传承,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树种、规格等方面,提倡保留具有文化意义的行道树、原址高大树木及珍贵树木。
3 道路景观功能的提升策略
注重水土保持和生态景观相结合,使道路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统一。梳理各类元素、整合内外部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功能,通过运用植物自然多变的组合、地形的微起伏、空间的变化、路面的铺装等,使人们无论在行车中,还是在道路上行走漫步都是一种享受。道路横断面布置综合考虑道路现状及规划要求,满足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功能要求以及市政管线布置要求,红线在30 m及以上道路考虑布置生态停车位、慢行交通系统,合理布局道路景观、城市家具设计。
3.1 设立港湾式公交站
公交车体积大,在站台上下客时与机动车混行容易造成交通混乱、拥堵,目前许多城市道路此类问题就比较突出。因此,要特别注意设计城市道路公交专用道和公交港湾,以提升交通的通畅性、安全性。
3.2 加入慢行系统
在慢行交通系统中,城市绿道慢行空间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交通型绿道借道城市主要道路,兼通勤功能与休闲功能;游憩型绿道,主要是休闲功能与旅游功能。将该系统进行整合形成网络,科学连接生态绿地游憩景点,充分展示城市风貌特色,最大程度服务于周边居民。当前,许多城市电动车、自行车保有量大,人车混行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而慢行系统的加入能有效解决行路难等问题。同时,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如换乘+租赁系统、游憩服务点等,结合城市公园、绿道、广场与交通节点设置,根据交通型与游憩型绿道类型调整节点设施,游憩型绿道内部注意与公共交通的衔接。
慢行系统选材及色彩应达到雨天不打滑、晴日不刺眼效果,统一规划电动车、自行车道,通过彩色材质填充或选择分割线来分隔,能够使自行车道与电动车道使用更灵活。
3.3 规划生态停车位
重视停车问题。考虑周边沿街商业的使用便利性及道路自身配套停车问题,设计应加入生态停车位,上层有大树为车遮阴,降低车内温度,减少能源消耗,增加人的舒适感,不仅吸尘减噪,提升景观品质,还能缓解炎炎夏日下人们的烦躁心情,提升城市园林效果。车位结合绿地位于道沿与人行道之间,并合理设置非机动车停放点,机动车泊位出入口设置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确保安全性、便利性。
3.4 休憩空间
道路不仅承担交通功能,还应当考虑行人的休憩、娱乐功能。设计应结合绿化带加入一些行人休憩、观赏、娱乐的空间,如座椅、小广场等。在造型、体量、色彩上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既要反映该城市的时代感,又要将本地独特的文化、人文环境融入其中,突出空间的个性和地方特色,让人们了解城市的特色与历史。
3.5 海绵城市的运用
注重生态、环保和可实施性,尽量降低硬质铺装面积,加大绿地比例。通过透水铺装和开孔式道沿的方式,提高道路的自排水能力,普通场地均高于树池绿地10cm,硬质铺装场地按1%~1.5%找坡,雨水排放至绿地通过绿地自然渗透。
3.6 植物配置设计
坚持“适树适地”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形成以中等生长树种为主,并辅以少量慢长树种和速生树种,形成绿量较大、群落较为稳定的植物景观。乔、灌、草、地被多层复合立交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结构,配以开花小乔木和灌木及色叶树种,丰富植物景观的季相和色彩。绿化中突出花树栽植要求,实现城市道路景观多季有花,当行车者和步行者在不同季节来到这里,都有不同的体验感受,如春天的鲜花烂漫、夏天的遍地浓荫、秋天的色彩斑斓、冬天的常绿。
3.7 城市道路家具设计
道路家具也是道路重要组成元素,包括路灯、公厕、垃圾箱、座椅、护栏、树池、广告牌等,可反映地方文化标志,体现传统与时代气息。对道路家具进行统一的布局及造型设计,使各项目服务设施小品之间虽功能各异,但又有相似元素,形成小品系统。选址遵循顺畅原则,不影响交通视距安全,不影响通行空间中行人活动,同时满足休憩者的景观要求。
3.8 景观照明
(1)照明规划原则。用光和影作为夜间装饰材料。结合道路环境和自然特征,用艺术化的设计来营造氛围,形成具有浪漫、优雅、个性、富有诗意内涵的夜间光文化空间以展现城市新发展。
(2)照明分区与设备技术。根据道路等级和功能不同,设计风格不同的灯光,并注重环保节能。交通性道路主要布置相应的路灯满足行车照明要求,慢性系统根据人行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照明。根据不同景观特点设计不同的灯光,强化景观节点特点,彰显人文特色。绿化地带照明灯柱和其他装置选用深褐色、银灰色或黑色,易与绿化融为一体。绿化照明应与植物几何形态和颜色相协调,不宜用光源去改变植物原来颜色。另外,安装在绿地内照明灯具,应尽量隐藏,不影响白天景观。
4 结束语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景观的核心,它承载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历程,展示着城市的形象,反映出城市特有的景观面貌。因此,城市道路景观是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概括,它的美与丑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沿着道路景观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享受了城市。因此,需要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功能融入道路景观中,充分展示道路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人们内心深处对人本环境最迫切的要求,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来引发人们心灵中对场所的强烈共鸣,更好地激发区域活力,提升社会对于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使道路不仅能实现其交通性,同时也突显其生活性,以满足人们对城市道路作为景观、廊道、生活纽带的文化认同感、场所归属感的需求,实现道路景观性与功能性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