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社区公园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2020-03-09王朝
王 朝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223)
1 工程概况
武汉韵湖公园总占地面积约19.7万m2,水体面积约6.8万m2,公园旁配建公共停车场10460m2,公园管理处、公共卫生间等服务设施848m2,广场铺装5625m2,园路4116m2,同时预留体育场馆、文化场馆、医院用地19906m2以服务周边居民;公园为全天全免费开放类型,公园建有景观围墙882m,设有主入口广场3个,配有管理岗亭3处,其他人行入口共7个;公园景观小品齐全,共建成廊架1处,景观凉亭2处,亲水平台62m2,亲水栈桥498m,儿童活动乐园2处,儿童游乐及健身器材7套,湖堤挡墙289m;公园绿化工程中栽植乔灌木4522株,竹类537m2,水生植物5462m2,地被色块30738m2,草坪58194m2。
2 设计理念
韵湖公园的造型设计是由武汉市花——梅花的造型演变而来,不仅走势蜿蜒优美,还以此体现了武汉当地高雅、高尚的人文精神。绿道是整个公园的骨架,总体长度约2500m,贯穿整个公园景区,像一条纽带将公园内的6大景区——阳光草甸、花田荷海、色叶山林、山林曲径、滨湖绿道、赏湖栈桥串联在一起。公园以绿道这一独特的运动功能要素贯穿全园区,烘托公园的运动主题,将韵湖公园打造为独树一帜的休闲运动主题公园。
3 公园生态环境友好型设计特点
3.1 土方平衡设计
公园场地整体设计主要结合原始地貌设计堆山和开挖池塘,做到场内土方平衡,未外运一车土方,施工过程中场内采取积极有效的裸土覆盖、洒水降尘措施,在减少施工周边区域环境中空气污染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海绵城市设计
公园采用透水铺装材料、设计生态滞留地、扩大蓄水湖面、设计植物水体净化体系等方式,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原则,充分落实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1]。同时考虑整体规划与后期施工,确保整体设计的科学、规范和高标准。
(1)渗:园区使用透水砖等各种路面、PVC植草格+砾石等地面铺装材料,基层采用级配碎石或透水混凝土的结构方式,故硬质铺装整体具有透气、透水等特点,便于雨水下渗。同时,调整绿地竖向设计,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然后“渗”下去。
(2)滞:公园通过设计对原始地貌、地形进行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草沟、下凹花园和大草甸等地方,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打造雨水草坪、生态滞留地、湿地等,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让雨水滞留。
(3)蓄:公园设计充分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同时,通过山体排水沟、草沟及排水管道,将原有水洼、水坑和鱼塘开挖连片,增加生态水塘水体面积,将雨水充分蓄积起来备用。
(4)净:公园充分利用绿化地形,设置草沟、下沉式雨水花园等景观节点,对雨水进行收集。同时,通过地表下渗、地表植被和植物根系自我吸附净化功能,净化水质。另外,湖面驳岸内栽植芦苇、菖蒲、千屈菜、花叶芦竹等水生植物的设计,不仅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还能起到美观驳岸和固土的作用。
(5)用:为节约工程造价,公园利用原有分散的鱼塘,通过清淤、疏浚将其连成一个整体,增加了水体面积,调节了社区小环境湿度和温度,为新建公园内植被的生长等营造一个更加舒适、适宜的环境,对城市局部片区微气候的调节能起到一定的良性作用。同时,对于城市来说,不管是自来水还是地下水,水资源都十分宝贵,因此公园在施工过程中全部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混凝土施工养护、园林绿化栽植及绿化养护工作;并在施工过程充分考虑后期养护成本,沿山体布置湖水灌溉系统,与绿化喷淋管网相接,在后期养护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收集净化后的雨水。
(6)排:公园设计充分结合武汉市近几年的降雨情况,常水位设计有一定的蓄洪能力,雨水通过阶梯花田、下沉绿地和雨水花园渗透,草沟、蓄水井和水塘的滞留、存蓄后,已大大减小和延缓了雨后洪峰。暴雨的洪水先会汇集在公园6.8万m2的水塘中,水塘满了以后多余的水再通过园内设置的排水泵站送入城市雨水市政管网中,经市政排水管网排入周边汤逊湖中,能为该片区提供一定的蓄调水和防涝功效。
3.3 调蓄区域雨水
公园通过海绵城市理念设计,可调蓄3万m3雨水,保证该片区10个以上居住区约10万居民的雨季正常生活安全。
3.4 绿道康体理念
2.5km环形绿道:公园结合周边社区林立特点,针对青年、老年及小孩的游客特色,同时结合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绿道设计理念,打造2.5km环形绿道,串联公园阳光草甸、花田荷海、色叶山林、山林曲径、滨湖绿道、赏湖栈桥6大景区,让青年可在园内跑步、老年可在园内散步、儿童可在园内嬉戏,移步移景,体现公园的不同特色,惠及周边约10万居民。
3.5 可持续性发展——“生态通廊”
在满足公园的观赏性和行人车辆的安全的前提下引入生态调节机制,将城市绿地、湿地系统和自然滨水区等绿地系统有机连通在一起,使其成为城市的生态通廊。同时,选择当地本土植物种类,利用行道树与地被等植物群落来有效改善局部小气候,提高空气质量,并形成地域景观特色,提高生态多样性,打造生态通廊,给周边居民提供了近20万m3的生态福利及绿色氧吧,为光谷片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重要助力。
4 绿色施工技术创新
4.1 资源充分利用——“土方平衡”
为充分利用工程现场资源,通过对公园原始地形、地貌的充分测量和勘探,绘制了地形土方网格图,然后结合现场地形和设计方案,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水塘和原始地形起伏,打造生态湖泊和阶梯花田,营造碧天莲叶、繁花似锦的景观效果。同时,在地形较高的北侧将公园区域内开挖、疏浚多余的土方分层,分阶梯碾压,用来堆置山体,做到现场的总体土方平衡,并营造出“山南水北”阴阳结合的自然景观。施工过程中不外运一车土方,且场内土方施工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无纺布裸土覆盖,施工一个区域覆盖一个区域;同时,利用场地内湖泊、水塘收集雨水,通过洒水车辆、喷灌设施对收集的雨水展开喷洒降尘等措施,有效降低施工区域空气污染,将对周边居民小区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4.2 生态环保型——“淤泥再利用和植物净化功能”
工程施工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理念,充分利用原生资源。项目现场水域原为鱼塘,水塘底部存在0.5~1m厚的淤泥,为了提升新建公园水体的水质,先将原鱼塘水排干,再将塘底淤泥用机械挖出,就近沿驳岸堆放。通过夏季翻晒,并经过灭菌、腐熟等化学处理,使其成为良好的土壤改良材料。然后用在湖岸草坪和水生植物栽培的土壤中,在保证湖水水质的同时也减小了工程施工成本,做到了保护性修复。
另外,还设计沿驳岸一圈设置了各种类型的水生植物,并对原水域范围内的芦苇、水葱、香蒲等原生水生植物进行充分利用和保留,利用植物的自净化能力来保证水体水质的良好。把原生植物的生态适应性与新栽挺水、浮水植物的多样性相结合,在确保驳岸整体设计效果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5 优化施工质量管控措施
5.1 优化组织措施
项目部内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质管会)管理和决策项目质量相关的工作,直接受项目经理领导。质管会按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及初检—复检—终检的三级检验制度对工程质量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并针对施工生产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质量隐患,以及施工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有效性,每周召开工程质量分析会和月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总结会,对不符合(不合格)情况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加强项目不同阶段质量管理和过程控制,充分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2]。
5.2 优化质量管控体系
现场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责任制度、技术复核制度、现场会议制度、施工过程控制制度、现场质量检验制度、质量统计报表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优化项目现场PDCA质量管理循环,采用“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在质量管理体系中重点体现多层次结构管理职责。
5.3 优化施工质量控制
(1)由于项目建设采用EPC管理模式,设计和施工一体化,便于沟通和联络。在初步设计阶段,项目组对设计和施工开展协调,结合设计方案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和资源配置计划,并根据现场实地勘察结果、施工装备水平、绿色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指导优化施工图设计,减少了施工现场与设计条件不符产生的问题,为提升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创造了条件。
同时,利用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优势,使设计人员能参与到现场管理中,施工作业严格执行质量“三检”制度。通过自检和互检不断改善作业,并及时与监理沟通和联系进行专检,改进图纸和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了施工既完全满足设计的意图,又符合监理的质量要求。
(2)开展全过程质量管理,并从源头抓起,组织施工人员提前熟悉设计文件和意图,分析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和主要质量控制点,以保证项目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在前期熟悉图纸的同时认真做好施工前的技术、设备材料采购和人员准备工作,详细制订分部和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劳动力计划以及对应的质量控制标准。总之,以预防为主,重点控制为辅,将质量任务层层分解,使之形成自上而下的质量目标分解体系和自下而上的质量目标保证体系,发挥项目组每个岗位和人员在质量目标过程中的作用[3]。
6 结束语
文章积极推进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应用,为城市社区公园设计、绿色施工提供了一个研究的范本。强调采用低影响的建设模式对城市原有湖泊、坑塘、沟渠等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强调规划、设计应贯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综合考虑地区排水防涝、水污染防治和雨水利用的需求,对城市局部片区提高生态多样性、促进水系统良性循环、改善社区居民环境的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