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研究

2020-03-09谢迎娟金纪东徐晓龙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12期
关键词:竞赛学院教育

谢迎娟,金纪东,张 卓,徐晓龙

(河海大学 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人才,创新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2]。教育部连续发文就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举措[3-5]。高校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地,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的主要场所[6]。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战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是各高校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7]。

当前,高校都在大力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但各高校的创新创业实验实训平台差异很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它应该是一个创新、开放、协作、共享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8]。近年来,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水平。在原有的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整合建立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9],以实现多要素协同互动,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1 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架构

系统观是创新创业教育走向成熟的标志[10],目的性、关联性、整体性是规划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的方向。学院在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实验室、指导教师团队、学生组织分别建立和形成了各自的创新创业实践资源,在此基础上,学院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对已有的资源进行统筹整合、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形成了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结构体系。

1.1 学院创新创业发展历史沿革与积累

自20 世纪90 年代,学院便开始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竞赛活动,并逐渐形成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团队。物联网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的前身为2000 年创立的创新实验室,2013 年,学院整合院内其他创新实践团队和平台,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1]。

学院以学生科协为依托,以各类竞赛和实践活动为载体,支持学生开展自发性的创新创业活动,并专门建立了学生创新实验室。学生科协以创新实验室为平台,吸纳会员,开展各类自主培训和日常性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校内竞赛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高级别的竞赛并进入导师的创新团队,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和完善,最终建成了开放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2]。基地有500 余m2的专门实验场地,以学生科协自主管理为主,配备教师担任专职主任,协调指导学生开展工作。

1.2 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根据我校创建一流本科提出的“100%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50%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25%的学生取得优秀创新创业成果”的目标[10],为发挥现有优势,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台阶、上水平,学院将省、市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校企联合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软硬件平台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加强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工作格局,聚集一流创新创业智慧,整合一流创新创业资源要素,构建“国内国外、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实现由工科向多科转变,由技能培训到综合素质提升,由基础训练到创新创业转变的转型升级。

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结构体系如图1 所示。该平台体系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竞赛培育平台、活动实施平台、项目孵化平台4 个层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供创新创业支持。

1.2.1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

图1 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结构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13]。学院在编制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通过设立创新思维训练,创业活动操作类的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课内平台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实现100%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任课教师的选聘上,还聘请部分校外专家、企业家以讲座的形式讲授部分课程,担任校外导师,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和实际效果。以“创新、创造、创业”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与理念。近3 年来,学院开设了“电子设计创新实践”“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概论”“基于xilinx FPGA 平台的深度神经网络的设计与开发”“基于交流线圈的磁悬浮小车及无摩擦电动机的综合实验”“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入门实践”等10 余门创新创业教学课程,将创新创业理论、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及应用普及到学生日常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训练项目从单一向综合转变,训练方向从技能向素质转变。

1.2.2 创新创业竞赛培育平台

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指导方针,学院构建了校内校外联动的竞赛平台。

一是校内竞赛平台,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主要针对低年级本科学生。每年学院组织以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小车竞赛、现场编程大赛等为代表的校内竞赛,每年吸引800 余人次学生参加,最终形成作品1000多项。针对竞赛开展专题培训,编写教材,指导低年级学生完成作品,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实现了50%以上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目标。

二是校外竞赛平台,主要针对本科高年级以上的学生。学院选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选拔和组织学生参加,组织专业的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取得竞赛成果。

校内平台为校外平台夯实基础,选拔人才,校外平台为校内平台提供上升通道和激励,校外竞赛的题目和最新动态反馈给校内平台做调整,及时跟踪热点、调整重点,二者互相联动、良性互动。

1.2.3 创新创业活动实施平台

学院紧跟技术前沿,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不断聚焦研究方向,目前已经凝练形成“现代电子与通信技术”“水下探测与通信”“智能机器人”“数据科学+医疗”“ACM&数学建模”“智能硬件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水利”等8 个核心创新团队,集聚各类资源和优势要素,建立起本科、硕士、博士和导师一体化的学术命运共同体,成为学院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力军。

各团队由教授领衔,老中青结合,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均形成梯队。学生可以在平台内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得创新创业服务和指导,合适的项目可以得到支持和孵化,取得创新创业成果。在学院内形成、引领创新创业文化,而平台的示范效应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平台,形成良性的循环和互动。

1.2.4 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学生的优秀作品进入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平台定期为学生提供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实践服务。平台接纳各类创业团队进驻,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邀请成功企业家开设创业讲堂、指导创业学生,提升创业团队与社会互动,促使孵化成功。近年来有多个项目入驻常州市“嘉壹度”众创空间等政府资助的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比由网络科技”“万物皆皆物联网科技”“MAG 综合校园”“肆潮电子商务”等多个学生项目。

2 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的特色运行模式

学院非常重视平台的运行与作用发挥,建立了配套的制度与机制保障平台运行,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运行模式。

2.1 竞赛驱动

竞赛是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最有效的手 段,学院建立了专题培训—校内竞赛—国家竞赛的选拔和参赛模式,组织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中软杯”、ACM等主流竞赛。

以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为例,首先在校内举办同类型的竞赛,参赛组别与竞赛方式都与全国比赛相同。在校内竞赛前,对所有有意向参加比赛的学生进行专题培训,从电路基本原理、器件选型、硬软件制作调试等全方位进行指导。在竞赛准备期,由高年级学生全程指导、参与赛车的制作与调试。每年实际完成赛车制作均在50 辆以上,其中有超过一半的赛车可以按规则成功完赛。校内竞赛的佼佼者,可以进入核心创新团队,参加华东区和全国的比赛。未能进入核心团队的,则有一年的时间做进一步的学习、积累、改进,在第二年的校内竞赛中争取成为佼佼者。通过2~3 年聚焦在同一赛事,学生能力提升非常显著,在每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并多次进入全国前十名。

2.2 教学联动

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教学联动见图2。教学联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进课堂。学院在正常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以外,还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研讨课、实验课等多途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展示创新创业实物、图片、录像、获奖、专利、论文等成果,感受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2)创新创业活动借助教学平台开展。学院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物联网技术综合实验中心在保障全校正常授课的基础上,面向学生开放,学生除在固定的开放时段自由预约之外,还可以申请固定工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相关的实验、研究和开发活动。

图2 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教学联动

(3)竞赛内容进课堂。授课教师将历年竞赛题目和工程实践课题有选择性地引入课堂教学,作为创新 创业的选题依据,不仅改变了部分教学内容陈旧不变的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内容,将书本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效结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梯队导师进课堂。学院在总结梯队导师制经验的基础上,将梯队导师延伸出团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在适合的课程实验中聘任高年级有竞赛经验的学生担任“小导师”,辅助任课教师指导实验和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通过教学活动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机联动,打破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界限,形成了对学生课内课外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培养。

2.3 学生能动

学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学院运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参与逐渐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和自觉行为,有效提升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和效果。

(1)强化政策保障。学校、学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参加相应的活动和比赛,可以折算成相应的课外学分计入毕业学分。在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评分细则中,专门设置了相当权重的创新创业类获奖的分数。

(2)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培训、自我提高。以开放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载体,常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竞赛活动和专题培训。培训由高年级的学生主讲,学生自己编撰教材、讲义,并手把手指导一年级学生设计电路、制作PCB、编写程序。在校内开展对应的竞赛活动,并专门设立了低年级组,鼓励低年级学生在培训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成果参赛。

(3)发挥示范效应。通过多年的积累,学院逐渐形成了一批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明星,成为学生偶像,并经常邀请这些学生或校友开设讲座、参加学生活动。这其中有上市公司的老总,也有国内知名IT 企业的产品总监,对学生也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对在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4 创新与创业互动

在创新类竞赛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学院支持和鼓励教师、学生进一步挖掘成果的潜力,将一些好创意、具备市场潜力的竞赛成果完善并转化成产品或服务,成为创业成果,实现创新和创业的互动。在历年的电子竞赛、节能减排竞赛、互联网+等竞赛中,涌现出了一些创意好的作品,并连续两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了全国金奖。还有部分产品得到了创投公司的认可,得到了天使投资,开办了公司并开始实际运营。另外,每年还有部分专利被企业看中,实现了成果转化。

创新成果被推上市场,转化为创业成果,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外部资源的引入也解决了校内创新创业活动资金不足等困难,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也促进师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思考如何进一步贴近实际、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孵化平台也转变为兼具孵化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平台创新创业取得成果,同时也可以利用平台,实现更高效率的成果转化。创新和创业的良性互动,共同推进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相互促进和提高。

3 取得的成果

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人力物力支持与保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形成了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

仅2018 年,学院学生参加学科竞赛12 项,包括“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英特尔杯”、全国物联网设计大赛、“中软杯”、全国电设、“蓝桥杯”、云计算等。获省级以上奖项54 项,获奖212 人次,其中国家级28项,获奖107 人次。

此外,学生群体中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如免试推荐攻读学院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冯全,创办了常州比由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皆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常州涅槃重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比由技术工场已获得来自创客天使、高新投皆众资本、嘉壹度创新工场的三轮融资,得到多家网络媒体的报道和转载。

4 结语

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在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基础上,学院构建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建设,夯实创新创业竞赛培育,打造创新创业活动实施平台,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现了多要素协同互动。通过构建一体化平台,打破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界限,课内与课外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创新与创业相互促进,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竞赛学院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