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级科研条件平台全时开放共享服务的思考与实践

2020-03-09黄开胜江永亨杨树国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校级仪器设备测试

张 姝,黄开胜,江永亨,杨树国

(清华大学 实验室管理处,北京 100084)

20 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研究愈来愈呈现出综合性、复杂性等特征,科学研究工程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20 年来,科学研究在微观、宏观、复杂系统方面不断拓展,学科交叉融合日益突出,包括一些社会科学学科在内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依赖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支撑。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数量、种类、价值等大幅度增加,已经成为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突破科学前沿、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为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国家大力推进开放共享工作,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 号)[1]发布以来,在科技部等部委统筹协调推进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开放共享成效取得了明显提升。我校在推进此项工作中,重点建设科研条件平台,特别是校级科研条件平台,使其成为资源集中、职责明确、专业性强的开放共享服务的主要力量,同时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2-3]。迄今为止,校级科研条件平台布局已基本完成,面临进一步拓展平台建设模式、提高开放服务水平的任务,其关键是延伸服务时间,以便使科研支撑服务更灵活、更便捷。国内各高校在开放共享服务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4-5]。我校自2018 年12 月起试行校级科研条件平台(以下简称“校级平台”)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2019 年7 月起全面实施,迄今已有近两年的时间。本文梳理了我校校级平台实施全时服务的思路及做法,期望能为持续推进国内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提供参考。

1 全时开放服务的现实需求与实施障碍

科研平台每周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行做法。我校通过网络调研的形式广泛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条件平台的开放情况和运行机制[6-8],并邀请数10 位从世界一流大学归国的“青年千人”逐一进行交流访谈,得到了一个共识,即科研工作具有特殊的作息规律,实验室开放服务既有一定量的需要,又不局限于量的要求,其必要性是存在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校级平台以科研支撑为职责,广泛实施每周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在科研需求的强力推动下,我校部分校级平台已自发性地将开放服务时间向非工作时间延伸,以满足科研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但全面推进7×24 h 全时开放服务还是面临以下具体问题。

1)仪器设备不同,实验技术人员的参与度不一,很难对仪器设备操作进行统一要求。

如有些仪器设备必须由熟练的技术人员手工操作,甚至需要多人协同操作,有些实验还非常依赖技术人员在实验方法上的帮助;而有些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操作上基本不需要人工干预等。仪器设备操作要求不一致给全时开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校级平台实验技术人员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全时开放的需要。

如果延长开放时间,不仅需要增加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同时还要考虑由于延长开放时间而被动增加的实验场所维护、楼宇安全保障所需的人力等。因此,缺乏人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时开放的程度。

3)需求不足产生额外的平台运行成本。

延长开放后,如果非工作时间前来做实验的需求不足,校级平台持续运行产生的水电气及动力成本、仪器保养、易损件消耗等将增加平台运行成本,成为额外负担。

2 校级平台全时开放共享服务实施

2.1 全时开放共享实施思路及措施

我校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采取以下思路和措施。

(1)根据校级平台仪器设备实际需要确定实验技术人员的介入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分类制定开放共享的具体措施。

(2)按照受训程度对用户进行分级。经过培训并考核通过的高级用户可以预约所有开放时间段,可以在非工作时间内独立操作仪器设备,而初级用户只能在工作时间前来实验室,且只能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操作仪器设备。

(3)大规模开展各级用户的实验技能培训,增加培训频率,完善各级用户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严格考核制度,逐步增加高级用户数量,提高非工作时间的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4)安装门禁和监控系统。带有云台的摄像头面向仪器屏幕,在加强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的同时,提供实验技术人员的远程指导,帮助独立开展实验人员安全、顺利地使用实验仪器设备。

(5)制定用户分级管理策略。依托信息化管理系统,积极提供非工作时间的开放共享服务,引导高级用户自主预约,自主操作仪器设备。

(6)设置试运行期,探讨全时开放的客观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逐步实现全时开放共享的常态化。

2.2 共享制度体系构建

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善、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开放共享工作向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障[9]。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发布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根据这些文件要求,我校从开放共享管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考核奖励等三个方面制定了《清华大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清华大学优秀实验技术人员评选办法》《清华大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办法》等12 项宏观层面的制度,指导全校开放共享工作。校级平台则在具体工作中,通过实践与总结,制定了《校级平台开放服务管理规定》《校级平台安全运行管理规定》《开放服务技术培训管理办法》《开放服务收费办法》等多项微观层面的校级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学校还制定了《仪器设备全时开放管理办法》,并正在研究分级收费制度。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保障了校级平台7 天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的实施。

2.3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校级平台的核心力量,承担着校级平台对外开放服务的重要职责[10]。稳定、高水平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开展高质量开放共享的重要保证[11]。我校一向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设立了专门的人才系列、编制和标准。为了促进实验技术队伍的长期发展,提高开放共享服务成效,学校分别设立了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奖、实验室创新基金、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奖等,并与职务职级晋升相衔接。为了提高实验技术队伍专业水平,学校每月举办实验技术业务培训,通过海外研修计划支持实验技术骨干前往国外进修访问等。

为进一步提高从事科研测试开放共享服务队伍的质量,2019 年以来,我校启动了实验技术队伍改革工作,为校级平台专门设置了专职从事开放共享服务工作的岗位,并按工作量和复杂程度确定岗位数与等级。合同制人员与事业编制采用趋同管理,由学校保证岗位待遇。这些措施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使学校的实验技术队伍向高学历、年轻化发展,同时有效保障了校级平台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2.4 用户培训

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需要对仪器设备的使用者进行有效的安全培训和操作培训。严格的培训是保障全时开放持续运行的长久之策。高质量、大频率、分层次的培训,一方面向不同层级的用户展示学校优质的开放服务资源,挖掘、吸引共享服务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提升用户自身的实验能力,培养高级别资质的测试用户群体,增加独立和部分独立测试用户比重。在此基础上,科研仪器开放使用时间的分配和管理得到了优化,校级平台实验技术人员操作实验或指导实验操作的安排和调度趋于适度合理。

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与调整,校级平台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形式上,线上与线下互为补充;规模上,大班与小班相结合;内容上,基础与资质差异化授课;流程上,课堂授课、上机实操和资质认定循序渐进。

2.5 用户分级管理

根据测试用户的培训情况、考核成绩、实操能力,校级平台将测试用户按照新用户、初级用户、中级用户和高级用户进行等级划分。不同等级用户赋予不同的预约时间权限。新用户无法直接预约,初级用户只能预约工作时间内由实验技术人员提供的服务,等级比较高的用户则可以预约独立测试或部分独立测试,最高级别的用户具有7×24 h 全时独立实验的权限。通过分级授权的方式引导用户充分预约非工作时间的开放共享服务。

此外,校级平台进一步探索利用价格手段鼓励独立测试,对其在任何时间段独立测试的收费予以优惠,而非工作时间实验技术人员辅助进行的测试将收取一定的辅助测试费用。用户分级和收费管理策略如图1所示。

图1 用户分级和收费管理策略

按照学校要求,校级平台统一使用学校仪器共享服务系统对开放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如用户管理、测试预约、收费结算、机时统计等。在预约权限和收费标准分级的情况下,学校信息技术中心根据各类用户的预约类型、跨时段收费标准等,及时升级分级预约和收费系统,并开发了非工作时间开放服务数据统计功能等。

2.6 全时开放的门禁、安全监控和远程指导

学校为校级平台统一安装了人脸、指纹识别门禁系统和配套设备,以及高清摄像机和监控系统。一方面解决安全管理问题,确保只有预约成功的用户才能按权限进入相关实验区域操作实验;另一方面,借助该系统,实验画面可以实时远程传送,实现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全过程的远程实时指导和监督,保证实验安全进行,有效减少值守人员数量和值守时间。疫情期间,监控系统用于远程指导实验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2.7 试运行期过渡到全时开放

为了使校级平台和各院系能逐步适应全时开放,设置了7 个月的试运行期。在试运行期间,为了保障测试服务安全有效开展,同时为了弥补高级用户人数不足导致仪器设备利用率下降的问题,学校要求校级平台将预约测试服务与常规测试进行有机协调,并统一安排夜间和周末的值守工作人员。在试运行期间,考虑到非工作时间开放造成的水电气等消耗,特申请专项经费对校级平台进行补贴。

3 校级平台全时开放共享服务的成效与工作思考

通过推进落实校级平台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进一步方便了测试用户的科研工作,提高了服务感受,满足了特殊需求,保障了重点项目的实施。

3.1 全时开放服务的成效

3.1.1 非工作时间机时数大幅增加,有力保障了科研项目的进行

2019 年,校级平台非工作时间机时数超过22 万h,测试人员数量6 万余人次,测试收费超过2 560 万元。2019 年校级平台非工作时间开放服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19 年校级平台非工作时间开放服务情况

全时开放为学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我校电磁实验中心配合工信部、中国移动完成了5 大基站厂商各型号产品入网测试和移动集中采购测试,微波暗室24 h 运转,原计划2 个月的测试任务,1 个月内得以完成,加快了5G 商用进程。北京地区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监测研究项目针对我校社区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前瞻性筛查和干预研究,教职工正常工作时间无法参与实验,磁共振影像中心依托7×24 h开放共享服务的支持,顺利完成了项目。药学院廖学斌团队下午4 点送样进行流式多色分析,样本为人源T 淋巴细胞,实验目的为探索小分子对T 细胞功能的影响,添加刺激后按照时间点监测IFN-r、Granzyme B、CD107A 的表达情况,中心在样本刺激时间有效范围内,连夜完成了实验。2020 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春节和寒假期间连日奋战,发挥仪器设施和技术优势,快速高效地支撑了校内外科研团队对新冠病毒的相关研究,为理解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开发治疗性抗体药物以及疫苗的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王新泉、张林琦团队就是在这样的支持下于2020 年3 月在Nature上发表论文揭示了新冠病毒侵染细胞的结构基础。

3.1.2 广泛开展实验技能培训,为非工作时间仪器开放共享奠定良好基础

2019 年以来,学校组织校级平台开展测试用户安全和技术培训,每周向校内外公布培训通知。2019 年内累计培训445 场次,培训人数超3 万人,其中超过2 000 人获得高级用户资质,可365 天全时段预约并独立上机测试。2020 年在疫情防控时期,学校组织校级平台及时推出在线培训,平均每周安排11 场次,平均每场次参加培训人员接近1 300 人,单场次最多人数超过1 700 人。在线培训使得校外参与人员的规模迅速增长,远远超过校内人员规模,国内其他科研院所实验人员也积极参与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在线培训的校外人员数量超过总人数的2/3。参加在线培训用户人员情况(以生物医学测试中心部分数据为例)如图2 所示。

图2 参加在线培训用户人员情况(以生物医学 测试中心部分数据为例)

从积累的数据看,随着培训人数的增加,仪器利用率明显提高。以生物医学测试中心为例,2018 年1—6 月与2019 年1—6 月相比,2019 年测试机时数增长24.8%,测试样品数增长43.2%。生物医学测试中心2018 年上半年与2019 年上半年开放共享工作量如图3 所示。

图3 生物医学测试中心2018 年上半年与2019 年 上半年开放共享工作量

3.2 开展全时开放共享服务工作的再认识

(1)理念转变。校级平台是学科覆盖全面、科研资源集中、仪器设备尖端、实验技术队伍专业且水平先进的科研公共支撑的机构,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师生的共性需求。校级平台提供开放服务,有别于分散设备在满足本课题组需求前提下开放共享的基本思路,带来了从“自己实验室做不了的才去平台那里做”到“平台做不了的才在自己实验室做”的理念转变。校级平台在相对集中的空间放置更多的设备并开展全时服务,吸引不同背景的用户在这里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为年轻科研工作者提供快速起步的科研配套资源。相对集中的空间和资源、便利的设施和条件保障,使整个校园更加节能、安全。通过7×24 h全时开放共享服务,进一步发现科研实验的需求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即时性,非工作时间的服务不可或缺,而校级平台的服务模式和运转效率恰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同时,需求牵引服务和服务引导需求是并行不悖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都值得重视。

(2)扩大用户独立实验范围。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意味着开放服务时间的大幅延长,而每个服务人员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每个平台的岗位数量也是有限的,只有扩大用户独立实验范围才可能解决这一矛盾。此外,实验用户基本上以学生为主,通过分级培训让更多的学生具有相应的独立实验能力,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研发现,国外一流大学也有安排用户独立实验的经验。因此,设计好培训体系和方案,将重点从开展一般性实验转移到有效培训和做好重点实验设计和关键服务上来。因此,逐步扩大用户独立实验范围是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3)开展调研,依靠校级平台推进全时开放服务。校级平台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面临需求是否旺盛、条件是否齐备、负荷能否承受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开展全方位的深入调研,掌握真实的情况,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推行7×24 h 全时开放服务的过程中,关于远程指导、用户分级、收费分类等做法都是由校级平台提出并共同讨论确定的。学校指导校级平台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予以总结提炼,并形成政策。因此,校级平台是开放共享工作的基础,只有依靠校级平台才能将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落到实处,成为常态。

4 结语

本文分析了高校科研条件平台的工作规律和特点,结合我校校级科研条件平台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运行经验,认为制度体系是全时开放共享服务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实验技术队伍、用户培训与分级管理、远程指导系统、信息服务平台是必要的支撑,提高独立实验的比重是提升开放共享服务效率的重要方向,校级平台是7×24 h 全时开放共享服务的基础。

猜你喜欢

校级仪器设备测试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我校党委荣获“陕西省高校先进校级党委”称号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科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幽默大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