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吴玉如的行草书风成因及其影响
2020-03-09李钊
◇ 李钊
在书法史上,吴玉如被认为是现代帖派书法复兴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对现当代帖派书法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吴玉如书法取法较为全面,其行草以“二王”为基础,并综合了唐宋元明诸家之长。本文选定吴玉如的行书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深入剖析吴玉如行书艺术的风格特征及形成原因,并阐述吴玉如行书对现当代书风的影响。
一、吴玉如行书风格成因
吴玉如书宗“二王”,尤其是“二王”的行草书。此外,他对历代能行书者做出了概括,如王羲之、颜真卿、李北海、褚遂良、虞世南、米芾、鲜于枢、赵孟頫、文徵明、祝允明等。在这些书家之中,他又将“二王”行书视为极则。吴玉如所谈到的“极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吴玉如认为“二王书贵在内涵,最忌棱角分明,锋芒毕露”。在此,“二王”书法的“内涵”指的是书法中具有含蓄蕴藉的性质,具有此性质的书法作品自然耐人品味。而内涵之根则是神韵,神韵亦是吴玉如对书法艺术所追求的核心,可见他对王羲之书法的理解是准确、深刻的。作为文人学者,有内涵、有神韵的书法作品也正符合他的审美品位,即我们所说的“文人气”。棱角分明、锋芒毕露的书法作品是鼓努为力、故弄玄虚的,是炫技表现,极易走向粗俗,而文人书家则善以平淡之法磨欹侧棱角,此为高境界。第二,吴玉如所说“二王之极则”的“则”还包含有“规则、法度”的含义。“二王”书法是中国书法的典范,“二王”书法的特点和性质就成了人们学习书法所必须学习效仿的通则。吴玉如认为《兰亭序》《丧乱帖》《侍中帖》《怀仁集王圣教序》《中秋帖》皆为学书者不可避免的经典,并认为《怀仁集字圣教序》虽为怀仁集字,但自唐至清初的这些书家皆受其影响,之所以他们能成为一家,是因继承了“二王”书法的至理,掌握了“二王”书法之“则”。
吴玉如 行草书柳宗元诗 纸本释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辛卯蒲月,申儿拂暑。茂林。钤印:玉如(朱)
吴玉如仅对《兰亭序》的临写就不下千百遍。吴玉如的行楷作品皆取法《兰亭序》之神气。从吴玉如的临本中可看到,他将单字的集合做到了形与势的统一,用笔方圆有度,点画精微细腻,取势开阔,大气磅礴,雍容雅致,书写性极强。此外《伯远帖》也是吴玉如重要的取法之源。《伯远帖》是王珣的著名代表作,此帖被称为“三希”法帖之一。此帖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笔画较为瘦劲,体势较为开张,尤其笔画少的字格外舒朗飘逸,颇得晋人韵味。吴玉如在他的临作中,准确地把握了这些典型特征,笔笔到位,同时又融入了北碑气象,浑然天成。吴玉如把在临摹中之所学巧妙、准确地地运用于创作之中,这在他的许多行书作品中都能得以体现。
1.以碑入行
吴玉如的行书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碑意”的体现。“碑意”行书也是吴玉如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之一。对于南北朝时期碑版,吴玉如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
欲习行草,能将《元略》入门,庶可得三昧。……吾尝谓晋人行草使转化作真书,便是北碑面目,一脉相延,岂可强为割裂。能得其理,则从之可寻行草之原。〔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吴玉如看来,北碑书法是对“二王”书法的继承递承,一脉相承,北碑书法与“二王”书法是相互联系的,北碑书法是从属于“二王”书法体系的。吴玉如对北碑书法与“二王”书法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就是北碑笔法是从“二王”行草的真书化。而他力推从《元略墓志》入手,上追“二王”体系的原因是《元略墓志》与“二王”书法虽然结构不尽相同,由此他认为不明白古今之变才是导致书风南北对立的根本原因,这种朴拙的风格结果让书法走向丑怪极端。不少学者认为吴玉如的行书主要取法王珣的《伯远帖》,但从体势上来看,更倾向于《元略墓志》,这也是吴玉如纳碑入帖的实践表现。吴玉如在行书实践中,将北碑、南碑、隋碑、唐碑等皆纳入“二王”书法的系统之内,努力地回归“二王”书风,同时丰富其笔法与气势,升华“二王”书法的内涵,将碑派书法的“厚”融于帖派书法的“妍”,既突出了二者之间的特点,同时又将矛盾有机地统一于笔下,浑然天成,气韵生动。通过吴玉如留世的行书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
2.注重神韵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韵”者,和也。“神韵”一词在历代书家墨客的书论、画论中都有所涉及。在吴玉如的论书文字中,多次提到“神韵”,他将“神韵”作为书法美的内涵的核心。吴玉如对“神韵”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
腕底熔汉、晋、魏、唐于一炉,书法之能事毕矣;然犹重在神完也。〔2〕
从吴玉如的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书法作品如果想要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非一日之所成,学书者需要经过长期临帖学习,积跬步才以致千里,这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对于自己在实践中的探索更是如此。“神韵”是吴玉如学习书法的终极追求,也是他所理解的书法美的核心内涵。查找吴玉如的论书文字,并没有对神韵这一概念做出详细的解释,只是在评价馆阁书法时说:“书法到馆阁,神韵如电扫,奄奄无生气,整饬拙栲栳。”吴玉如拿“生气”与“神韵”作对比,“生气”可作生气勃勃之意,也就是说书法有神韵就是要有生气,就像人一样有精气神。吴玉如还说:“和莫非此之重而一摄于神韵,足于神韵则腠理皆活,所谓栩栩然生。”吴玉如虽然没有明确说出“神韵”的本质是什么,但从他论断中的比喻可以看出与神韵所对立的事物的特点:“鼓努为力,矜才使气”。孙过庭《书谱》提到“鼓努为力”,意思是学力不深却故意较劲而为之。因此与较劲、做作相对的就是自然、平淡,这也是包含在神韵之中的重要性质。吴玉如认为神韵说重在一个“和”字,体现在书法中便是刚柔相济、阴阳相和。《周易·说卦传》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3〕《周易》中所提及的阴阳柔刚是两种哲学概念,从而形成了阴柔与阳刚两种美学风格,也受这两种美学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今天中国人的两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殊不知这两种美学观念也对书法的审美观和书法美的内涵认识有着重要影响,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就是强调书法要兼备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即刚柔相济、阴阳调和,这两种美的适度统一才是美的典范。阴柔之极则生媚态,吴玉如对此有着清醒认识,他对此论述的虽然不多,但仍可以看出来他对这种流弊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说:“赵撝叔篆书不及邓石如,亦不如吴让之。即其自家成就言之,篆不如隶也。又说:“赵松雪之媚,不如傅青主之骨气,又当别论也。”在这句话中涉及“骨气”一词,“骨”的观念有以下几层意思:汤用彤先生说“汉代相人以筋骨”,这里所说的“筋骨”是对人物品格的鉴定;《世说新语》中所提到的“正骨”之意是指高尚的人品,沿用了汉代对“骨”的认识。而后来,由于“骨”的观念同人的自然生命以及人的伦理道德、智慧、才能、个性等均有密切关系,因此又很自然地影响到了诸如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等方面。事实上,人们评价一件作品是否有骨力,也就是在说这件艺术品是否有神韵,有生命力。笔者认为这种骨力也体现在吴玉如的书法之中,其背后所反映的更深层次的则是吴玉如作为一个文人,一个优秀的传统知识分子身上那高尚的、有骨气的人格。吴玉如说:“骨肉之匀、刚柔之用,凡诗也、文也、书法也、篆刻也,和莫非此之重而一摄于神韵,足于神韵则腠理皆活,所谓栩栩然生。”这反映出吴玉如对书法阳刚之美的重视。他对书法之美的追求也是阴柔与阳刚兼取,对两者的追求偏胜于阴柔之美。因此,在吴玉如的书法实践探索中便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不断求索,最终形成如今的风格面貌,在这背后更深刻的则是他对于书法艺术美的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3.品格修养
吴玉如从一个传统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视书法是“小道”,不以书法家自居,但是吴玉如对待书法的态度并不妨碍我们把他作为一位现当代著名书法家来研究。这种观念是有着其文化思想渊源的。视书法为末事是中国文人君子的传统观念,认为书法只是让文人君子悦性悦心的一门艺术,在书法的欣赏和创作中能让他们身心得到放松,以便能更好地完成更高的事业,书法的作用就如同画的作用一样。《礼记·大学》云:“故知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于是书法成为提高他们自身修养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书法政教伦理功能的关注也在他们视野之内。吴玉如的书法观念深受儒家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影响,但又不唯书法政教伦理功能认识书法的本质,他更为重视书法的艺术价值。
二、吴玉如行草书艺术对后世之影响
吴玉如身处碑学与帖学激烈碰撞交融的时代,他的论书观念也涉及碑与帖问题。他同诸如沈尹默、白蕉等许多书家一样,纳碑入帖,碑帖结合,逐步振兴了帖学书法,成为帖学书法的重要书家。值得一提的是吴玉如与这些南方书家的书法环境不同,他身处京津地区,由于地域上的特殊,因此书风多样而生动,受到地域的影响。吴玉如在中年时期对篆隶的潜心研究也对他的碑意行书大有裨益。在他的中晚年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对“二王”书法美之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同时也看出他为推崇“二王”正宗,复兴帖学书风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吴玉如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也对当下书坛帖学的延续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吴玉如先生的朋辈之中,多为饱学之士,如人们所熟知的成多禄、靳仲云、章士钊、张伯驹、寿石工、俞平伯、叶圣陶、梁漱溟、顾随、启功等。他们对吴玉如的书法极为称赞。赵朴初讲:“玉如先生书,龙腾虎卧,意志不可方拟。”张伯驹评价:“晋唐之风,当代巨擘。”启功在对吴玉如的书法赞不绝口:“三百年无此大手笔。”足见吴玉如书法的造诣之深。在吴玉如的一生中,与他交往的虽不乏达官贵人,但吴玉如有着自己的尺度,常言“贫者士之常”,这也是其性格使然。他平日里对弟子、学生的严格教育使得他门下弟子在日后的书艺道路上都能得到长远发展。在吴玉如身上,有着传统知识分子优秀的品德,也正是像吴玉如一样,他的弟子和学生们一直传承着老师高尚的品格,这也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和继承的。
欧阳中石曾在文中写道:“吴老玉如夫子,是我所崇敬的老师中极为重要的一位。我之走上书学教育的道路,与夫子有直接的关系。”〔4〕为了表达对吴玉如的尊敬,欧阳中石还自作联曰:“真水无香清鉴日,文心载德厚同天。”从中可见吴玉如先生对于欧阳先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吴玉如一生虽不显赫富贵,但在书法教育方面做出了不可不重视的贡献,却不求闻达。他又谈道:“玉如夫子熠熠的一生,虽然不是显显赫赫,但做下了不可不重视的贡献;不求闻达,而高节令名矗在人间。吴门弟子甚多,都以师训为遵,得到了应有的成就,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5〕“夫子是把学问、修养、道德、作字融会在一起言传身教于诸学子之前的。”〔6〕■
吴玉如 行书窃攀恐与七言联句 纸本释文: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己亥之夏,迂叟写杜句。钤印:迂叟癸卯以后作(朱)
注释:
〔1〕 韩嘉祥《吴玉如先生书论选抄》,吴玉如书法艺术纪念专辑,2006 年,第65 页。
〔2〕韩嘉祥《吴玉如先生书论选抄》,第69 页。
〔3〕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5〕〔6〕欧阳中石《真水无香ü吴玉如是我执教的主心》,《中国书画》2003 年第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