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耐人寻味的旅途生活和角色碰撞
——辛格短篇小说《旅游巴士》的叙事学角度多重解读

2020-03-09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21116

大众文艺 2020年5期
关键词:自选集特伦艾萨克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221116)

一、引言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的《辛格自选集》全译本201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被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老师称之为外国文学界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一件大事。辛格于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随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动的改革开放大潮中,他成为被译介到我国的第一位诺奖作家,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坛。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次重磅推出的全译本自选集是辛格从自己百余篇短篇小说中挑选组成,其价值不在他的任何一部长篇小说之下。在辛格看来,短篇小说最能挑战创造性作家,因为“它必须直指高潮、必须有一气呵成的紧张和悬念”1;加之辛格坚持叙事传统,认为“讲故事才是艺术写作的存在理由”2,使得他在文学理论与流派大行其道的二十世纪世界文坛独树一帜。重读辛格短篇小说,不得不再次感叹这位叙事高手,就拿他的《旅游巴士》(“The Bus”,Singer 1984)这篇来说,故事虽然短小,却耐人寻味;故事的叙述者“我”在一次12天穿越西班牙的旅途中,结识了两对游客:维尔霍夫夫妇和玛特伦母子,巴士旅途中的故事便由此展开。

《旅游巴士》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一号人物。“我”是个美国籍的犹太人、在一家意第绪语报社工作。登上这趟巴士前,我因为和女友分手,刚刚结束了在异国他乡的旅馆里独处三个星期的时光。“我”搭乘的这趟巴士有个惯例:要求乘客每天交换座位以便于交流(大多数是夫妻坐在一起,而落单的乘客一直换着旅伴),正因如此,独自一人的“我”结识了两对游客,“我”和他们的交谈及中间出现的插曲构成了整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我”结识的两对游客——维尔霍夫夫妇和玛特伦母子,其身份和背后的故事各不相同:维尔霍夫夫人是二战期间集中营难民的幸存者,和“我”一样也是犹太人,二战后与一位瑞士银行行长、基督徒维尔霍夫博士结合,但二人婚后的生活并不理想、婚姻状况岌岌可危;玛特伦夫人是亚美尼亚人,嫁给了比自己年长四十岁的有钱商人为妻,丈夫也是犹太人、已经过世,二人生有一子名叫马克,马克虽然年仅14岁,但却继承了父亲身上犹太人精明干练的特点,一心想要成为美国公民。

对于辛格这部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旅游巴士》,前人多从叙事空间(李乃刚 2010;魏小梅 2012)、叙事策略(黄麟斐 2010;于杰 2013)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亦以叙事学为视角,拟分别从叙事方式、人物与事件关系、角色模式三方面对《旅游巴士》进行多重解读分析,以期反映出辛格以叙事艺术揭示作品主题的独具匠心之处。

二、叙事学角度多重解读

(一)叙事方式:生活流叙事

对于辛格这位“伟大的寓言家和短篇小说大师”(傅景川 1996:404)来说,其作品以丰富的主题和创造性的叙事艺术著称,《旅游巴士》这部短篇小说同样也不例外,它采用的是生活流叙事的方式。莫立民(2006:315)指出,“生活流是当代西方文艺学中的一种学术用语。它主要包括这样三条艺术准则:1.不写离奇怪诞的事件,2.不写非凡的英雄人物,3.细节和场面描写的生活化和逼真感。”《旅游巴士》讲述的是一段旅途上发生的故事,并非离奇怪诞的事件,符合第1条艺术准则。故事涉及的都是巴士上普通的游客,并非非凡的英雄人物,符合第2条艺术准则。故事的细节和场面描写的贴近生活、非常逼真,符合第3条艺术准则;比如对于维尔霍夫夫人的肖像刻画尤其是色彩的突出:红色的头发、棕色的眼睛、蓝色的眼影、鲜红的嘴唇和发黄的牙齿,这些贴近生活的逼真描写让一个饱受二战摧残、形象有些夸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类似地,还有对于马克的肖像刻画:下身穿着短裤和羊毛长筒袜,上衣领子翻在夹克外面,黑发平头,眼睛黑又亮,皮肤极其白皙,这些形象逼真的描写能够很快让读者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精明强干的犹太少年形象。通过以上3点尤其是第3点的解读分析,可以认为短篇小说《旅游巴士》采用了生活流叙事的方式,这种叙事方式贴近生活,使读者感同身受,易引发艺术与生活的共鸣。

(二)人物与事件关系:以人为中心

对于文学形式问题,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一直较为重视,他甚至把作家的写作风格(称为“文调”)上升到文学本质属性的高度来认识。结合其个人文学创作实践的体验,老舍先生提出了“情节、人物、环境”三个因素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观点,并从人物与事件关系的角度把小说分为了三类,通过比较三类小说的叙事中心、叙事角度、叙事聚焦这三方面特征,得出三类小说的三方面特征各有不同,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概括如下(刘雁冰 2007:27-28):

特征分类叙事中心 叙事角度 叙事聚焦以故事为中心的小说故事情节 事件操纵人物、故事压迫个人故事的惊奇与趣味以人为中心的小说 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推动叙事、人心辐射事实身世、人格与心理及对事件的反映人与事相互为用的小说人物与事件的相互规定性心灵与事实的循环运动从人物与事件相关的趣味、意义中即见人生的哲理

参照老舍先生的理论,从人物与事件关系的角度来看,《旅游巴士》这部短篇小说可归为以人为中心的小说,具体解读如下:

1.以人为中心的小说,其叙事中心在于人物形象塑造。小说《旅游巴士》便成功塑造了叙述者“我”、维尔霍夫夫妇、玛特伦母子等主要5个身份背景各有不同的生动形象:“我”是美国籍犹太人、意第绪语作家,维尔霍夫夫人也是犹太人、二战的幸存者,维尔霍夫博士是基督徒、苏黎世的瑞士银行家,玛特伦夫人是亚美尼亚人、富商犹太人的遗孀,玛特伦夫人的儿子马克是一个精明干练的犹太少年。

2.以人为中心的小说,其叙事角度在于人物推动叙事、人心辐射事实。如小说《旅游巴士》开场即叙述者“我”旅途刚开始,就被安排和重要人物之一维尔霍夫夫人同座,从而引发故事情节展开;后来“我”又被安排和维尔霍夫博士坐一起,故事情节继续得以推动;随着故事的深入,叙述者“我”不断和小说中的人物近距离接触,如“我”和玛特伦夫人不仅在餐厅里同桌而且在巴士上同座,从而逐步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3.以人为中心的小说,其叙事聚焦在于身世、人格与心理及对事件的反映。“聚焦”(杰拉德·普林斯 2011:75-76)向来是叙事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小说《旅游巴士》尤以聚焦的转换而著名,它虽然只有20页长,描述的也就是两周不到的旅途故事,但短短的故事中就有5个频繁转换的聚焦者。故事开始,维尔霍夫夫人是聚焦者,她描述她的丈夫不喜欢犹太人、对犹太人有很多偏见,她甚至已经决定和丈夫离婚,通过维尔霍夫夫人的视角,“我”看到维尔霍夫博士的吝啬、可怕、反犹倾向;而当维尔霍夫博士坐到“我”旁边时,聚焦者由之转换,“我”发现维尔霍夫博士也不喜欢他那到处树敌的购物狂妻子,他经常称呼自己的妻子“这个女人”。在对待维尔霍夫夫妇的故事中,“我”没有参与,只是聆听者,这时的“我”是经验自我,读者和“我”一起感同身受,通过聆听不同人物的倾诉做出判断,维尔霍夫夫妇的故事也就是在这种聚焦转换中呈现给读者的。但是在有关玛特伦母子的故事里,“我”的参与增多了,聚焦的转换却减少了,“我”的经验自我有时会让位给叙述自我。比如“我”虽然已经是美国公民,但还是非常在意其他人对“我”的看法;“我”内心有对自己身份的困惑,“我”总是说自己曾经是波兰犹太人,而这种身份困惑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其他问题。本来“我”这次巴士之旅初衷是忘记前女友、忘记困扰“我”的爱及“我”的身份等问题,遗憾的是一切枉费,我似乎刚从一个伤心之地跳出,莫名其妙地又误入另一是非之地,而这巧妙地和小说主题相扣:世界是个谜,人们总难以逃脱神秘力量的控制。

通过以上从叙事中心、叙事角度、叙事聚焦三方面进行的解读分析,可以看出小说《旅游巴士》以人为中心的特点,以及人物对事件的推动作用。

(三)角色模式:多种三角模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里茨·海德曾经提出改变态度的“平衡理论”3,又称“P-O-X理论”。该理论涉及一个认知主体(P)和两个态度对象(O与X)之间的三角关系,理论假定的平衡状态是稳定、排斥外界影响的,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使个人产生心理紧张的。海德认为,人类普遍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不平衡、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其认知结构向平衡、和谐的方向转化。在平衡理论中,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个态度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喜恶、赞成与反对等情绪性的,如果将P-OX三者之间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一共可得到如下8种三角关系形式:

在海德的平衡理论中,如上图所示,判断三角关系平衡与否的根据为:平衡的结构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则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由此推断得出,图中1至4是平衡的三角结构,而5至8是不平衡的三角结构。在辛格短篇小说《旅游巴士》中,叙述者“我”、维尔霍夫夫妇、玛特伦母子、甚至包括已故的玛特伦先生、还有巴士上的其他乘客,大家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三角角色模式,现将小说中3种主要的三角角色模式分析如下:

1.“我”-维尔霍夫夫人-维尔霍夫博士:通过维尔霍夫夫人、维尔霍夫博士分别向“我”讲述对方,展示了二人垂死的婚姻生活状况,因此维尔霍夫夫人与维尔霍夫博士之间是一种冲突、紧张的负的关系,而“我”由于未做任何形式的价值判断,此时三角角色模式的平衡与否不好妄下论断。但随着巴士旅行到各地,“我”发现维尔霍夫夫人总喜欢“血拼”到满载而归,却全然不顾巴士上的乘客都在等她一人,以至于维尔霍夫博士最终忍无可忍、扇了她两个耳光;维尔霍夫夫人还经常指责她的丈夫,甚至中伤其他人,她总感觉其他人都是反犹主义者,以至于“我”最后忍无可忍地对她说:“夫人,您的所作所为对犹太人的伤害,超过所有反犹主义。”4此时,维尔霍夫夫人与维尔霍夫博士之间是一种更加紧张的负的关系,“我”与维尔霍夫夫人之间也出现了一种紧张的负的关系,而“我”与维尔霍夫博士之间相对保持一种缓和的正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平衡结构的三角角色模式。

2.“我”-玛特伦夫人-马克:“我”与玛特伦母子最初的相识是在巴士途中停靠的餐厅里,玛特伦夫人在与“我”的交谈中,显现了她的亚美尼亚身份、她在土耳其的生活、比她年长四十岁的富商丈夫及丈夫过世后她的变化等;玛特伦夫人之子马克在得知“我”的身份后,极力撮合“我”和玛特伦夫人,比如在下榻的宾馆里安排“我”去他们母子的房间沐浴,一心希望“我”能成为他的继父、从而帮助他获得美国国籍。表面看来,“我”-玛特伦夫人-马克这个三角角色模式是一种平衡结构。但随着故事展开,“我”听玛特伦夫人这样说自己的儿子:“马克在看着我……哪怕他在伦敦,我在安卡拉,他都在监视着我……也许不是他,是他父亲。”5透过玛特伦夫人的叙述,“我”看清楚了马克的野心勃勃,以及他身上继承的犹太人精明干练的特点。而所有这些又和“我”的某些经历混合在一起,产生了某种化学反应,从而打破了表面的平衡结构。

3.“我”-玛特伦夫人/玛特伦母子-维尔霍夫夫人:“我”与玛特伦夫人的接触引起了旁观者维尔霍夫夫人的注意,从一开始,维尔霍夫夫人就对“我”提出忠告:“当心。一眼就知道那(玛特伦夫人)是个蜘蛛精。不过男人都是瞎子。”6接着,“我”被邀请去玛特伦夫人的房间沐浴、但却误打误撞地敲了维尔霍夫夫人的房门,维尔霍夫夫人被激怒并说出了一些让“我”难以接受的言论:“我猜她(玛特伦夫人)定是土耳其某家妓院的鸨母……我都不确定那男孩(马克)是不是她儿子。他俩之间似乎有种不正常的关系。”7而玛特伦夫人也说出一些有损维尔霍夫夫人的话语:“她就知道挑事,是个疯子。她自己的丈夫都承认她的精神不正常。”8显然,玛特伦夫人和维尔霍夫夫人之间是一种冲突、紧张、似乎不可调和的负的关系,但由于“我”对此二人并未有明确态度表现,此时三角角色模式的平衡与否尚未能定论。同时,由于又一个角色马克的介入,“我”-玛特伦夫人-维尔霍夫夫人的三角角色模式转换成了“我”-玛特伦母子-维尔霍夫夫人的三角角色模式,即把玛特伦母子视为一个整体角色与“我”、维尔霍夫夫人形成新的三角形关系。最后,维尔霍夫夫人向“我”揭露了玛特伦母子的真面目:“他是她的情人,不是儿子。她和他睡在一起。”9听了维尔霍夫夫人关于玛特伦母子这样不可思议的叙述之后,“现在我只有一个愿望——尽快下车。”10而“我”的态度也已经很明晰:相信维尔霍夫夫人所说,与之形成一种缓和的、正的关系;想要逃避玛特伦母子,与之形成一种紧张的、负的关系,再加上玛特伦母子和维尔霍夫夫人之间一种冲突的、紧张的、负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是一个平衡结构的三角角色模式。

以上列举的小说《旅游巴士》中的角色模式,以及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支撑了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依据该理论,人类普遍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不平衡、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进而产生态度的改变,最终促使其认知结构向平衡、和谐的方向转化。

三、结语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被誉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大师”(艾·辛格 2006:1),虽然美国文学批评界对他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乔国强 2005),但是,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辛格而言是对他最大的认可。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拉斯吉亚斯坦教授在授予辛格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特别强调了辛格作品的丰富主题和叙事艺术(艾·辛格 2006:315-316)。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辛格短篇小说《旅游巴士》进行了多层面的解读分析,辛格在小说当中看似风轻云淡的描写实则蕴涵着他对犹太人及整个世界的深刻思索,而他的作品主题通过他娴熟的叙事艺术已经内化为了辛格独具的作品特色。

注释:

1.[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自选集》“作者序”,韩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1.

2.[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自选集》“作者序”,韩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2.

3.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的“平衡理论”参见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2787.htm?fromTaglist

4.[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自选集》“旅游巴士”,韩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582.

5.[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自选集》“旅游巴士”,韩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576.

6.[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自选集》“旅游巴士”,韩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573.

7.[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自选集》“旅游巴士”,韩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578.

8.[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自选集》“旅游巴士”,韩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579.

9.[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自选集》“旅游巴士”,韩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583.

10.[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辛格自选集》“旅游巴士”,韩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584.

猜你喜欢

自选集特伦艾萨克
元稹进献令狐楚、唐穆宗两部诗歌自选集编纂考论
《我的思想与观念:爱因斯坦自选集》
漫画
车 祸
成长的足迹 成功的印记
不谋而合
特伦的飞行汽车, X改变未来
特伦的飞行汽车,X改变未来
不谋而合
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