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时域”·“跨场域”——文化类综艺之“超越式”传播仪式观

2020-03-09祁凡真

人物画报 2020年13期
关键词:国家宝藏沉浸式超越

祁凡真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斷变迁,我们进入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在物质文明不断升腾的大环境下,提高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愈发迫切,在传播行业,文化类综艺异军突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节目制作时,专家与演播厅“跨场域”录制,使国宝的前世传奇展演更具史实价值;演员与国宝“跨时域”对话,营造沉浸式表演,更具“超越在场”之味。观众观看节目时,网络、社交平台多重场域共同参与,积极营造解码场域矩阵;通过专家与演员共同发力,使观众积极自发与“不在场”对话。本文中,笔者将着力探讨《国家宝藏》通过精心制作的节目,超越“在场”之时空,使观众积极参与了解历史文化,研究文化类综艺对于我国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向心力之推动作用。

关键词:国家宝藏;沉浸式;超越;精神价值。

张世英先生指出,要想达到真善美的境界,须得建立在万有相通的诗意化审美境界中,发扬民胞物与精神,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民族精神的塑造对这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提高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此做出诸多尝试,《国家宝藏》是较为成功的典型范例之一,通过演员对国宝前世今生的演绎,专家与各个博物馆馆长对此国宝进行更为深入的解析,使观众在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节目中充分地了解国宝的前世今生,共同建构更有整体感的上下五千年历史大视域。

一、立体化传播,沉浸式超越

国家宝藏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古与今、台上与幕后的跨时域,跨场域而营造出的沉浸式超越,通过专家与考古队员讲述其学术性及历史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超越时间的“在场”而把握古时隐而未现的“不在场”。

(一)演出沉浸—跨时域

1、《国家宝藏》中最有特色的环节即是由明星嘉宾——国宝守护人带来的对国宝“前世故事”的演绎,使观众了解它的历史,再由考古队员登场,讲述此国宝的发掘过程,及将此国宝在当时并未完全展示出的历史意义娓娓道来。在展示前世故事时,采用了话剧式的形式,演员的情感连续性的贯穿表演,其丰沛的情感,更易将在场观众带入故事中,营造沉浸式观演效果。

2、前世故事的讲述,使节目对于文物的呈现更加立体,历史已经过去,即使它的影子即赋予文物的意义是永恒的,但毕竟已经是“隐而未现”了,而通过对其前世故事的挖掘,使“隐”转为“显”,我们所看到的不仅是一柄铜制的武器,一幅山水画,一颗做工精美的香囊,而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精神力量,是千里江山壮阔不已的民族自信,是中华文明兴象星珑,骨气端翔的盛唐气象。这已经超越了在场,进入了对不在场无尽探索的审美境界。

(二)讲述沉浸—跨场域

《国家宝藏》邀请了故宫博物院、湖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博物馆等九个省级博物馆的馆长坐镇,每省每期展出一件国宝,由一位明星国宝守护人在台上表演前世故事,演毕再由另一演播厅的专家对其进行点评和总结式的概括,而专家与国宝守护人则分庭而坐,跨场域的介绍方式使人们对于国宝的印象更为深刻,前世—今生—总述的结构更是使台前和幕后的观众各有其“沉浸式”体验,将观众完全带入由国宝所展现的历史小空间中,超越了单个的“前世”或“今生”的在场,而将各个元素串联成一个主体。

二、空间式解码,诗意化超越

媒介产品的意义,在生产者将其意义注入产品后,还需受众对其意义的解码和阐释才是真正完成了其意义的传播。这是霍尔的制码—解码模式中所提观点。可见,如何使受众解码的议程设置在节目前期制作中相当重要,国家宝藏通过建构观演的时域超越与多场域解码矩阵意图使观众更清晰地解码出其背后的精神意义。

(一)观演的诗意解码—跨时域

话剧式展演,不同于常规的电视作品,需要通过各种蒙太奇与剪辑拼接重组,观众的想象空间一定程度上被框定。且常规的电视剧或者节目中对表演场景的展现更侧重于“实景”化的场景来营造氛围感,易使受众的视野被束限于“在场”中,而话剧因为场地条件限制,本身就是一种需要想象而现实不在场的过程,加之对历史时间事件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出郭沫若先生提出的“失事求似”的创作理念,使观众的想象从现实情境出发,走入再构建的小空间中去,可谓超越了在场时间的限制而走入无穷尽的历史之洋中。这种方式既讲述了古,又通过考古队员或相关专家对其发掘或传承等的讲述而使观众把握到“今”,不割裂古与今。

例如越王勾践剑的故事,通过剑而使我们体会到越王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这种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通过这种方式又重新唤醒了它,超越了越王为复国而忍辱的特定历史环境而把握了此精神对现世的意义,这就是一种超越的诗意性讲述。

(二)多重场合解码—跨时域

在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融媒时代,即传播媒介突破了以往的单一形式而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国家宝藏》播出时在通过电视台与视频播放平台共同播放,扩大受众群,在社交平台上积极放送各类信息与素材增强用户兴趣与黏度,不少观众在观看中突然有感而发,于是弹幕也成了实时观看的交流途径,在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既有官方账号定期推送博文增强热度,又有超话、讨论小组等用户自发的讨论区域,既满足了历史爱好者交流历史的需求,又催生了大家更深层的文化研讨,也使不少“历史小白”发现历史之乐趣,开始留心与我国的传统文化。

国家宝藏的跨场域传播,不但起到了大众媒介的教化功能,同时也在进行着我国对构建精神文化共同体意识领域的开拓。

结语

在后电视时代,传播活动背后蕴藏的精神价值愈发受到重视,《国家宝藏》从前制作到播出,充分展示了主流媒体构建民族意识文化共同体的巨大力量,通过充满仪式感的国宝守护宣誓而激荡起的家国情怀,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迈出有力一步,国家宝藏的传播仪式观对文化类综艺本身对精神与文化价值的探讨也提供了优秀范例,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文化类节目前景广阔责任重大,我们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精神道路,共同建设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国家宝藏沉浸式超越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解析《国家宝藏》中的美国文化意蕴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跨界与超越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