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盂鼎》书法艺术特征探微

2020-03-09黄佳丽

人物画报 2020年13期
关键词:金文艺术特征

摘 要:《大盂鼎》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庄凝重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装饰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从《大盂鼎》书法艺术特征为出发点,结合前人对《大盂鼎》的相关研究和证述,探究《大盂鼎》的形成过程和背景,浑厚沉健、方圆兼备的用笔,左右顾盼、方正欹侧的结体,匀称规整、雄浑博大的章法等技法特征,以探索《大盂鼎》的书法艺术特征。

关键词:《大盂鼎》;金文;艺术特征

一、大盂鼎简介

《大盂鼎》,一般称之为盂鼎。西周康王时期的金文,为西周初期铸造的青铜器,该鼎道光初年(1821—1830)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郿县(现岐山县)礼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四大國宝”。《大盂鼎》造型雄伟厚重,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以饕餮纹作为装饰,双耳立在口沿上,带有一股神秘的色彩。其内壁有铭文十九行,一共二百九十一个字,器通一百零一厘米,口径七十七厘米。记载了康王给予大贵族盂诸多财富的命令以及训诂之事。内容大概为康王追述商朝沉迷于酒肉而灭亡,西周文王、武王康王立国兴盛的经验和教训,命令大贵盂族要引以为戒,效法祖先,竭力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命令盂尽心辅佐周王室,为西周王朝妥善管理国家政务,治理黎民百姓等国家大事的故事,而后周天子康王给盂赏赐车马、衣服、酒食,疆土以及众多的奴隶等。其作为西周早期著名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因作器者是康王的重臣叫盂而得名。

二、《大盂鼎》书法艺术特征的形成

(一)《大盂鼎》书法艺术形成的时代背景

任何的艺术研究都是在根植于时代背景的土壤下获取的,艺术形成的过程必定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大盂鼎同样也受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影响。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邙山起兵讨伐暴虐的商纣王,双方在牧野激战,深得民心的周武王在力量悬殊的劣势中,以少胜多,最终战败商君。周武王在立国初期,政治开明,注重文字建设,文化艺术兴起。此时,汉字书法在长达九百年的周朝,以钟鼎大篆为主体,钟鼎文开始逐步清晰,归于可读,完善并且被广泛应用。西周建立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对礼制大力提倡,确立严格的等级制度。青铜器代表诸侯贵族阶层的王权和地位,因此只有权力和地位高的贵族阶层才有资格拥有青铜器物,其中,地位越高,所铸造的器物越大,其中的文字也就越丰富,体现出森严的政治法度。同时也正是因为如此,铜器铭文,得到了重大的发展,铭文篇幅逐渐加长,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从艺术方面而言,似乎极力保持着一种严谨的秩序,它的美不在于变化,而在于匀称方整。

(二)《大盂鼎》书法艺术形成的过程

在先秦时期因为材料的不同出现了像契刻书、铸造书、朱墨书等三种书写艺术形态,刀刻、铸造、用笔书写,由此产生了书法审美视野中的诸多审美品格,如“刀味”“笔味”“书卷气”“金石气”等。在整个大篆体系中,甲骨文的刀刻和金文的铸造形成了审美意象上强大的反差感。甲骨文由于是用刀在坚硬的龟甲兽骨上划刻的,因此线条方折、劲挺、尖细,成形的方式非常简单。金文在制作方式上比较繁琐、复杂,需要高级工匠才能完成,更多的是铭文与青铜器一起铸造而成,其制造过程为书—刻—铸—清砂等四道工艺。首先用毛笔写好铭文,刻成字模,或数字一模,或一字一模,合成全文镶嵌在青铜器铸造时所铸成的陶范上。镶嵌在陶范内范的字模上,所铸成的铭文在器物的内壁上;在外范上的字模,即器物的外壁就是铭文。由此可见厚重的《大盂鼎》金文式书风的艺术形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其是浇铸而成的,因此《大盂鼎》在线条上表现出苍劲古拙、圆润凝练之感。其次是刻工,由于制作泥剖可塑性比较大,刻工们就可以根据书写的痕迹来进行细致的刻画,尽可能的保证笔画原本的面貌,这就可以做到一些粗大的团块效果。阴文铭文的字模是凸出来的,为了不使笔画在高温青铜液的冲洗下脱落,就需要加强笔画之间相交处的牢度一一加圆、加宽,于是出现变化丰富的金文线条。其三是铸造,因为青铜器额铸造需要极高的温度,当这种高温青铜液流进字模时无疑会磨损刻好的字形和笔画,使字口模糊,从而产生凝重,浑圆的感觉。最后是清砂,脱掉陶范,打磨器物,青铜器变得光滑明净,铭文进一步地变得更加圆浑。经过这些步骤,使金文的线条变得坚实肥厚,形成敦厚、坚实、圆润、淳朴的书风,《大盂鼎》就是西周前期坚实肥厚的代表。

三、《大盂鼎》书法艺术特征

(一)笔法

笔法古往今来都是书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元代赵孟頫:“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转,用笔千古不易”[1]清代康有为说过:“书法艺术的神妙之处,就在于运笔之上”由此可见笔法在书法艺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盂鼎》铭文笔法秀美生动自然,庄重肃穆。用笔上以圆笔为主,方圆兼施,寓圆于方,藏露结合。如“有”字(图1)的横画结尾,“又”(图2)字的捺画等,都是以阔笔写成的,用笔程中,多用肥笔,笔道中段肥壮粗大,出现明显的波磔笔画,凌厉峻落,最具特点,可以说是隶书雁尾的始祖。在朴厚匀称的笔道而又含蓄的笔道中,偶尔还会出现个别比较突出的阔笔和尖笔, 比如“王”(图3)字的末笔加粗起尖使其整体成腰形,这就是明显露锋的表现,而《天王簋》《利簋》用笔就不用或者少用露锋的写法。“王”字如果运用平正的写法,一笔带过,则是没有办法能够做到如此强烈的装饰效果。

(二)结字

《大盂鼎》的字形结构,多成纵势,已经初步形成正统篆书纵向取势的基本面貌。字体结构严谨,结体仍保持殷商时期以来的传统,如“王”等字,依然严格的遵守着金文中最常见的块面表示法。在结字特点上字形大小不拘一格,错落有致。字内字外安排合理妥当,不求缜密,不张扬,而是呈现出自然疏阔、严谨的姿态。结体大而不拥挤,笔画少的字,就把它写小但又不会显得松散。上下结构的字与左右结构大多是紧凑,中宫收缩,字内空间又不会拥挤,而是紧中有放,显得和谐自然。如“ 雨于 ”(属于合体字)(图4)字,上半部分的“雨”成放松的状态,显得放松自然,而下半部分的“于”字则是收缩起来,呈现紧凑的状态,字内字外空间精心设计,整个字松弛有度,收放自然,和谐生动。同时又能够在笔画上精心处理,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避让,使其姿态动人,俯仰自得。其中点画的分布疏密、正斜、向背、流放、俯仰、高低、错落都是按照一定的法则来进行精心的处理和巧妙的设计,一点也没有轻率和随意之感。

(三)章法

书法艺术中章法讲究通篇的谋篇布局,分行布白,注重行与行,字与行,字内行间之间的关系处理,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必然要在章法布置上巧妙设计。西周金文的章法大致有三类,第一类竖行排列,横无列,纵有行,第二类在第一类纵行排列的基础上,照顾横向的排列与顾盼,第三类强调横向的有序排列,形成横有列、纵有行整齐划一的章法格局。而《大盂鼎》属于第二类,有行、有列、左右顾盼、疏密开合有致,纵横有序,字形普遍取纵势。整篇章法中有块面状,团面状的字形较多见,秉承商时期的具有强烈图像意识,符号意识的青铜铭文。通篇下来有几个块面、图案面状的字无以是为整个章法添加了一些趣味性,其中《大盂鼎》整体字形上取纵势,有些字甚至通过夸张变形的方法来增加纵势感,上下字之间紧凑而又错落有致,从而使整体在平衡、整饬的美感中产生节奏感和律动感。

四、《大盂鼎》的价值与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商代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演变成金文在衍生篆字隶变等,每个阶段都会有继承和发展。因为所处的社会和环境不同,因此每个时代的书法艺术也都会保留有其所处时代的样貌和印记,《大盂鼎》是在沿袭商代金文风格的基础上起步的,并保留了商代金文粗壮肥厚的团块风格,从整篇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其圆融整洁的秩序感。《大盂鼎》作为西周前期最早的金文典范,通篇整體气息,气势浑厚。在章法的安排上可以看出书写者有经过精心巧妙的安排,行列有序,严谨稳当的痕迹。其所创立的有行有列的书写格式便成为风气推广开来了,后期《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也都继承了《大盂鼎》匀称,严谨,浑厚的风格特点,其中《虢季子白盘》把其匀称谨严的秩序推向了极致,但也在章法上有所创新,在方整上创造出一种既空阔又协调的意蕴。《大盂鼎》最具特点的波磔笔画也为后来隶书蚕头燕尾的风格奠定了基础,寓圆于方,方圆兼备,质朴平实,布局方整的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崔而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篇[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179.

[2].陈絜.商周金文[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苏维碧.两周金文书法浅探[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0.

[4].戴馥鸿.大盂鼎法律思想初探[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

作者简介:

黄佳丽(1995.3—),女,壮族,籍贯:广西南宁人,广西师范大学大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  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书法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金文艺术特征
《金陵四景》(之一) 金文云锦作品
语法填空专练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泥火的实验和表达理念的个人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