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对洛阳城市建设的贡献
2020-03-08马丽
摘 要:吴佩孚是北洋军阀重要首领,1920-1924年开府洛阳。他扩建西工兵营,发展洛阳近代交通、通信、公共事业,修缮和保护洛阳传统文化古迹,建设洛阳近代文化设施与教育机构。这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洛阳的近代化,对洛阳近代城市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洛阳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吴佩孚 洛阳 城市建设 贡献
中图分类号 K827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3-31
★作者简介:马丽,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研究。
Abstract Wu Peifu was an important leader of the Northern warlords, who was in Luoyang from 1920 to 1924. He expanded the Xigong barracks, developed the modern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utilities, repaired and protect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set up the modern cultural facilities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Luoyang. All of these measures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Luoyang objectively,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of Luoyang, and lay the foundation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of Luoyangs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 Wu Peifu; Luoyang; urban construction; contributions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东蓬莱县人,秀才出身,后投笔从戎,成为北洋直系军阀首领之一,是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第一个中国人,“素有‘儒帅‘儒将‘秀才军阀‘草莽间的儒生‘学者军阀之称”[1]1。吴佩孚独具个性,人生经历跌宕起伏,而其开府洛阳时期(1920年6月—1924年9月)则是他一生最辉煌、鼎盛的时代,他自诩为“余之洛阳时代”,成为煊赫一时的“洛阳王”。因此,洛阳也一时成为全国政治、军事重心,拥有“八方风雨会中州”的恢弘气象。关于吴佩孚的研究硕果累累,其中学界对于洛阳时期吴佩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郭剑林、苏全有的《洛阳时期的吴佩孚评析》,来新夏的《论吴佩孚开府洛阳》,高海林、杨芳的《吴佩孚洛阳练兵缕析》,张晓东的《吴佩孚踞洛阳与彰德兵变》等。但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吴佩孚开府洛阳时期的招贤纳士、筹饷练兵、军事外交等方面,而关于吴佩孚对洛阳的城市建设则很少论及或者一笔带过。笔者以吴佩孚对洛阳城市建设的贡献为契入点,以期使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吴佩孚,从而对其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也让我们对近代洛阳刚刚起步时的城市建设和洛阳城市的近代化有一定的了解。
一、扩建西工兵营,建设或完善配套设施
当时的西工兵营位于今天洛阳市中州中路西工段南北两侧,如今的西工区就是以西工兵营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西工兵营最早由袁世凯于1914年在“西起灵官庙,东到五门屯,南至下池,北到金谷园南”[2]308的范围内组织兴建,作为训练新式陆军、屯兵之用。由于该工程是在当时的洛阳城西关外建设的,人们来此打工,都称这里为“西工地”,后简称“西工”,时间长了,这些营房也被称为西工营房了,也是今天“西工区”这一地名的由来。
1920年9月2日,吴佩孚以直鲁豫巡阅副使的身份,率领陆军第三师进驻洛阳,正式开府洛阳,坐镇中原。“吴怀着‘雄踞洛阳,统治四方的野心”[3]133,以西工为练兵基地,大规模扩建西工兵营。其占地由原来的4000余亩扩大到8000余亩,营房由原来的5000余间增加到12000余间。营市街东面的公馆街也被加以扩建,房屋庭院增加了100余所,“供该师下自连长上至师长所有官佐家眷住用,并分别划分为将、校、尉官家属区”[4]64。同时,各院按《千字文》的天、地、玄、黄……顺序编号,吴本人住“天字第一号”院。今洛阳市政府家属院一带即是以公馆街为基础扩大而发展起来的。吴还在东下池村北的土崖上挖窑洞1000余孔,作为招收幼年学兵的宿舍。整个兵营以司令部为中心,营房分布于其周围。司令部平面布局呈“目”字形,前后共三进院落,有东西向、南北并列的三座大瓦房,东西两侧为厢房,房出檐为廊,布局严谨,古朴典雅,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相似,是西工兵营现存较完整的地面建筑。兵营共有营房13座,官兵宿舍8000余栋,驻扎着吴的陆军第三师、军官讲习所、讲武堂、铁甲兵团、飞行队、爆破队、骑兵团、炮兵团、直鲁豫巡阅使公署。随着吴的声势不断壮大,中外访客川流不息,“当时之洛阳,俨然成为中国政治之中心,来访宾客,冠盖如云,络绎于中州道上”[5]347,此外,当时在直鲁豫巡阅使公署中,除了实际办事人员外,名义上的顾问、参议、副官等,“计千有余名”[6]347,显然兵营住所已应接不暇,吴佩孚就在司令部的东西两侧新建50余间房屋,分别作为自己的办公场所和参谋本部,并“以充部下幕僚之宿舍”[7]349。司令部东边是花园,园内广植牡丹和其他名贵花木,还有一处高级住室,室内有地下室,经地下室暗道可通往飞机场和火车站。
至于招待云集洛阳的中外贵宾,吴佩孚就在司令部门前的东西大道的南边修建了当时在西工唯一的一座西式的砖瓦楼房。这座楼房共两层,内辟十多个房间,配备了各种现代的时髦家具,陈设华丽,设备齐全。1923年吴佩孚50大寿时,康有为来洛祝贺,手书“继光楼”三个大字。继光楼虽不是现代化的高大建筑,但因其与中国近代许多军政要人都有关系,在当时也小有名气。后继光楼在抗战时期被日机炸毁。尽管如此,继光楼从建成到毁坏,作为招待中外贵宾的城市建筑之一,发挥了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在继光楼(司令部门前东西大道)北面,吴佩孚买下了一处大型天井窑院,对它进行了整修和扩建。扩建后的天井窑院长40米,宽20米,以马口铁盖顶,室内面积有一个影剧院大小,为了使其更加坚固安全,在室内用钢筋水泥浇铸了4根60厘米粗的大柱子放在四角,支撑加固屋顶,使得室内显得特别宽敞明亮。因为它宽阔高大,又是一所凉爽的避暑之地,吴佩孚就取“大者,广也;凉者,寒也”[8]121之意,用“广寒”二字,来形容这所天井窑洞的特点。康有为为其写了一块“广寒”二字的匾额,悬挂于门口,人称“广寒宫”,为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吴还在广寒宫南侧建有阅兵台,阅兵台和继光楼紧紧相连,并有门相通。阅兵台上额,有康有为书写“继光”大匾一块,所以也称“继光台”。继光楼、阅兵台、广寒宫三者浑然一体,规模宏伟,蔚为壮观。
此外,吴佩孚在兵营北部的金谷园开辟飞机场,并扩大原有操场面积,还在营房前后修筑了石灰马路,直通城内和金谷园火车站、飞机场,还建有发电厂、抽水站、无线电台、马厩、陆军监狱等配套设施。经过吴佩孚的精心规划和整修、扩建之后的整个兵营西半部的北、西、南皆有壕沟,北部有飞机场和火车站,南有洛河,西有涧河,并在涧河东布置有兵器物资库。吴佩孚这样布局,可谓占尽地利,西工于是成为十分理想的驻兵场所。至此,洛阳西工的边界四至基本成型。西工的大致边界是在邙山以南,洛水以北,涧河以东,老城以西,以后的洛阳西工的规划和建设基本上是在此范围内。
吴佩孚如此苦心经营西工,把民国初期建成后经过战乱的“窗楹门扉不翼而飞,只剩下空架子的营房,恢复旧貌”[9]59,并加以扩大,主要是为了练兵和延揽人才,但客观上也为洛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借鉴。吴佩孚离开洛阳后,很多军政要人如冯玉祥、蒋介石、卫立煌等驻洛时首选西工兵营作为办公之地并继续加以扩建,和吴佩孚的建设基础是分不开的。因此,吴佩孚对洛阳西工的规划布局,对洛阳后来西工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构建以洛阳为中心的交通、通信网,大力推进城市近代化
吴佩孚进驻洛阳后,洛阳开始有近代化运输工具——汽车。吴佩孚先将涧河旧桥改建成5孔、长60米、宽8米的石拱桥,然后着手修建洛河大桥。隋唐时期,洛河上的天津桥是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但此桥在元代被损毁。此后,洛河上再无坚固的可通军队的桥梁。1921年,上海北方工赈协会来洛举办工赈,吴佩孚联合他们,发动社会各界出钱出工,开始在洛河上修建大桥。桥长206米,宽6.1米,桥面净宽5.6米,有23孔,中间21孔,单跨9.2米,两边孔各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吴佩孚在该桥中孔(第12孔)上方镌刻“天津桥”三个蓝色水墨石隶书大字,桥名上方刻“上海北方工赈协会重建”十个小字,时间落款为“民国十年”。此桥在隋天津桥遗址上游1160米处,北接东下池,南联西杨屯,即今新洛阳桥西侧1000余米处,“为民国初期河南省建成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10]162,也是“中原地区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11]93。该桥后毁于洪水,吴佩孚又兴工修复,以维持临时通车,但没等修完,他就兵败离洛,洛河上仅留下一座废桥残基。到目前为止,该桥仍存有中间11孔,洛阳民间称为“老吴桥”。它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也为后来的洛阳桥梁建设提供了借鉴。
吴佩孚兼办直鲁豫三省汽车路政时,扩修市区内道路,植树绿化,并派军警负责养护。他还先后修通洛阳至宜阳、渑池、新安、偃师、伊川等邻近各县的汽车路,开辟了从西工到洛阳车站(今洛阳东站)的公共汽车客运路线,有车一辆,随车售票、定点停车,这是洛阳城中通行公共汽车的开端。吴佩孚还曾修筑洛阳至宜阳的小铁路。吴佩孚的眼界还不止于此,他还筹划建立以洛阳为中心的公路网。如洛阳市以东的郑(州)洛(阳)公路,以西的洛(阳)潼(关)公路等,都修建于此时。他还计划创办直、鲁、豫、鄂、陕五省六条长途汽车路线,并着手建设洛界公路。此外,洛阳航空事业的发展也和吴佩孚的大力支持分不开。1920年9月,吴佩孚在金谷园首次修建洛阳飞机场,占地面积200余万平方米。1924年3月,吴佩孚把北京政府从法国购买的八架飞机中的四架运抵洛阳,随后开展洛阳——西安、洛阳——郑州的短期民用航空业务,在“郑州、洛阳、西安各建航空站一处,作为乘客升降及邮件收寄地点”[12]613,这成为洛阳民用航空之始。
吴佩孚还架设长途电话,同时成立河南省电话管理局洛阳分局,电话线路有洛阳至偃师、自由、平等、洛宁(经宜阳)、灵宝(经新安、陕州、阎乡)、郑州等。1923年底,豫西各县均通电话。吴佩孚还建设有一座无线电台,位于兵营西北角,所需材料来自于英、美、德,“铁柱及其他建筑材料,以英国格拉斯制铁所之出品为主;电力发动机之装置,则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承办;接电所用全部之铜线,则养给于美国。”[13]362无线电台动用预算银15万两,其通讯范围,北达北京、库伦,南可经大庾岭和广州联络,于1924年底通报,只供军用,不供商报,此为河南无线电台之始。此外,吴佩孚还成立洛阳邮局、电信局等机构,对洛阳的邮政电信事业进行管理。
1920年,吴佩孚驻兵洛阳后,照临电厂建成于洛阳车站北(今瀍河区五股路一带),投资5万元,发电机功率880千瓦,供火车站、政府机关及部分商店照明用电,同时街道上也开始安装路灯,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洛阳城市有电灯照明之始。
虽然上述桥梁、公路、机场的修建,电话、无线电台的架设,飞机、电燈的出现,大都主要是出于军事需要,但客观上却促进了洛阳近代化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洛阳城市建设的近代化。
三、修缮和保护传统文化古迹,建设近代文化设施与教育机构
吴佩孚虽为军阀,但读过不少书,中过秀才,性格中带有文人气质,比较重视文化教育。他开府洛阳后,积极发展洛阳的文化教育事业。在洛期间,吴佩孚不仅大力保存河洛传统文化,而且积极发展新兴文化。
吴佩孚应洛阳学界之请求,设立“古物保存会”以保护洛阳龙门及洛宁寺等处历史古迹。吴佩孚曾修缮邵雍祠,经过修缮的邵雍祠坐北朝南,遗存三间皇极书阁、大殿、二殿和十余方石碑等。现存的邵雍祠,基本上就是吴佩孚修复以后的框架。现今位于洛阳市东郊唐寺门村内的古唐寺也因吴佩孚力主修缮才得以保存。古唐寺,又名塔寺,唐代称大福先寺。清嘉庆二十四年(1820),官方大加修葺,定名为福先寺。清末,该寺毁于火灾。吴佩孚到洛阳后,命参谋长张佐民重新修复该寺,修复过的福先寺改名为古唐寺,寺的建筑为中轴式排列,两边有厢房十间,总面积为八亩,共有五殿。寺门前左右有一对石狮,首殿后的院内有两石碑,记载了重修此寺的经过。二殿置有关羽、岳飞的塑像。三殿塑有韦陀护法神像和十八罗汉坐像。前四殿均是三间,五殿有五间,有如来塑像,称作三世如来殿。古唐寺现存四大殿,并为洛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能保存到今天,无疑是和吴佩孚时的重修分不开的。此外,吴佩孚还修缮周公庙、关岳庙、上清宫等,参加关林庙会、龙门庙会,观看民间演出,洛阳曲剧、河洛大鼓在这些庙会上日渐成熟。
1923年,吴佩孚升任直鲁豫巡阅使后,将河南署从开封迁到洛阳,为宣传其政令,出版了石印的《河南简报》(副页名为《河南辕门钞》),专载省署命令及省署纪事一类新闻。该报虽然制作粗劣,但人们可以得悉驻洛各单位情况,亦受青睐,这是洛阳有官办报纸之始。其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陆续来洛阳设立分馆、分局和特约所。1923年3月7日,吴佩孚庆50大寿,在西工阅兵台放映电影,全城万人空巷前来观看,伊川、偃师等县也有人远道而来,是为电影传入洛阳之始。“电影放映时,人们对白幕上出现栩栩如生的人物画面无不惊异。”[14]336这无疑使人们接触到了新式的文化、娱乐载体,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使洛阳城市感受到了近代新兴文化的气息。次年,上海大陆电影公司在洛阳拍摄了《吴佩孚风采》《洛阳风光》两部纪录片,这是在洛阳最早拍摄的电影。
吴佩孚还非常重视洛阳的教育。他首先要求改革教育,各县必须成立教育局,建立一批新式学校。随之,洛阳劝学所改为教育局,李天赐为首任局长。在吴佩孚的提倡、呼吁下,李馨佛、林谷士于1923年秋在洛阳老城创办明德中学,当时在校学生有120人,是洛阳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学校。
四、举办公共事业,提高城市化水平
吴佩孚在位于今瀍河(原涧河)老桥西北角,建水厂一座,内装蒸汽泵一台,两三天开泵一次,通过砖砌明渠送往兵营各门口水池,供兵营担水饮用。他还于1920年入洛时即着手植树造林,广植树木于兵营、道路、河岸,每年种四五十万株,预定植250万株,还要扩及其他区域,期达两千万株,并不会据为私有,也不交给陆军部,而是要“举一切以赠洛阳地方人民”[15]359。后吴佩孚在寓居四川時作了一首诗,题为《思洛阳植树》:“洛阳树尽手中栽,先后花分几度开。好鸟和鸣惊不起,嘉宾玩赏去还来。九朝兴废烟尘幻,十载经营鼙鼓催。日昨中州人报道,林荒草芜杂莓苔。”[16]219这是吴纪事兼寄慨而作,却也正映衬出吴在洛阳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的功劳。吴还计划开采龙门铁矿及伊水河底煤炭,筹划壶口、龙门水电事业等。有记载说,吴佩孚离开洛阳后,西工逐渐荒凉,战争不断,“洛阳忽由繁华腾达的都会变为凄凉萧条、疮痍满目的局面了”[17]286。这种前后对比也说明了吴佩孚对洛阳城市建设与经营的影响。
总之,吴佩孚开府洛阳,苦心经营,大力规划和建设洛阳西工新城区,发展洛阳的近代交通、通信、公共事业和教育文化事业,虽大都出于军事政治需要,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洛阳城市的近代化,可以说是近代洛阳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第一个高潮,为洛阳后来的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提供了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 苏全有,任同芹.对吴佩孚研究的回顾和反思[J].大连学报,2010(5).
[2][14] 李振刚,郑贞富.洛阳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5][6][7][13][15] 沈云龙.吴佩孚先生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3] 萧乾.民初史事[M].台北:商务印书馆,1995.
[4] 中国人政治协商会议河南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河南文史资料(第十辑)[M].郑州:中国人政治协商会议河南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84.
[8] 马月玲.洛阳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M].洛阳:洛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2004.
[9] 汪从勇.武汉吴公馆[J].武汉文史资料,2002(12).
[10] 洛阳市交通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交通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11] 紫城.洛阳这百年[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12]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河南通鉴(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6] 唐锡彤.吴佩孚文存[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17] 陈云青.洛阳人呼吁之声[J].现代评论,19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