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西“年例”民俗器物与艺术及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0-03-08黄志慧邹嘉俊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粤西器物民俗

黄志慧 邹嘉俊

摘  要:“年例”是广东西部地区临江、罗江流域的民间庆典,该地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粤西“年例”历史悠久,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粤西“年例”融民间信仰与诸多民俗艺术形式于一体,其所用器物如各类神器、乐器、食器、服饰、年画、灯笼、彩旗、花车以及舞台装饰物等,都是伴随“年例”民俗活动而生,有特定的形成方式与特定的含义。粤西“年例”器物与民俗、民间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融,促进了其文化与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粤西;民俗;年例;器物;艺术产业化

一、粤西“年例”器物的研究现状

广东茂名在2012年成功申请“年例”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湛江吴川也将“年例”申遗成功,但目前学术界对“年例”器物的研究成果却较少,在“中国知网”检索“年例”关键词得到的相关文献也不过百来篇。它们有的介绍了“年例”的起源,有的分析了“年例”民俗仪式的当代意义,有的从经济、文化、娱乐、心理等方面对粤西“年例”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探究“年例”的历史渊源及论述仪式活动的过程和意义,对“年例”的看法仅局限于其作为传统节日的宗教属性和民俗属性,从非遗文化的角度探讨粤西“年例”器物的学术成果较少。因此,结合民俗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去研究“年例”器物的变迁与其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很大的研究空间[1]。本文旨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研究器物与民俗、艺术的融合情况及探讨其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

二、粤西“年例”民俗中的器物应用

“年例”是融宗教仪式与民间节庆为一体的民俗活动,它的宗教部分源于古代驱鬼、祭神和消灾祈福仪式,节庆部分源于传统元宵灯市和民间游艺。目前“年例”的民俗活动主要由做年例、看年例、食年例三部分组成[2]。

“做年例”对于粤西地区人民来说,就是一场祭祀祈福的民俗活动,这是宗教仪式的延续。村落里面每家每户年例当天都会起早准备好鸡、猪、海鲜等食材,然后做成贡品供菩萨神灵“尝新”,民间称为“摆盅”。

几百年来,各类祭祀用具、神器已成为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如粤西地方的特色竹蔬篮,就成为了当地“年例”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祭神前,各家各户会在家中准备好丰盛的祭品,用蔬篮盛装好,然后再用扁担挑到祭祀指定的地方集中进行联合“摆盅”。当到了指定地点端出祭品后,各家各户的蔬篮和扁担会集中摆放在祭台下面,这时也是暗暗的一种手艺的较量,因为各家的蔬篮的编织技法基本都不一样,人们甚至不用做标记也可在散场的时候迅速找到自己家的蔬篮。手工编织的竹蔬篮,具有因人而异的审美和使用习惯,有的人喜欢把它编成直线造型,有的人喜欢编织成弧线造型,大小也不尽一致。蔬篮一般用晒干的竹片进行编织,竹片细薄,韧性十足。蔬篮用久了会呈黄褐色,却不失质朴。“摆盅”时上百个形状各异的蔬篮摆放在一起,场面十分壮观,是只有粤西年例才能看到的特色景象(如图1)。

“看年例”就是诸神灵菩萨出游巡门,俗称“游神”,十分热闹。其中伴有许多其它的节目,这些节目就是传统元宵节活动与民间游艺的融合。如开路官跳傩舞、木偶戏、舞龙舞狮、武术表演、舞桩、烟花、摆青、飘色、看年戏,等等[3]。这些节目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油纸灯笼、游行彩旗、游行花车和特有的服饰装饰辅助。

“食年例”就是主人家设宴席宴请诸多亲朋好友,相聚聊天、联络感情。宴席本身寄托了人们对安稳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作为维系亲朋好友情感的纽带,也提高了年例宴席文化的品位。餐具食器作为餐桌上承载美食的器物,人们往往给它赋予了美好的定义。

三、粤西“年例”器物的艺术特征分析

“年例”器物在属性上属于物质,与年例活动息息相关。年例的节庆性和寓意也需通过器物的形式表达出来。艺术设计行为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文明演进的原动力[4]。在历史发展中,器物与民间艺术结合升华不断发展传承。艺术家的作品转化为生活器具,物质文明日益精进丰富。不仅物品本身具有独特性,而且能改善人们对生活品味的需求。我们以具有代表性的花灯、木雕、陶瓷器等年例器物作以说明。

(一)纸作:花灯的应用与寓意

花灯制作用到的是剪纸、纸扎等民间技艺。粤西剪纸、纸扎早在清代已经盛行。清代元宵,每五户人家,用竹子搭建一个灯棚,匾联挂上红布,灯笼用红白剪纸围上,精心制作而成。清末民初,制作的花灯、风筝、龙柱、蟠龙、狮头、龙头等纸扎品,颇负盛名。粤西的年例常用器物——花灯,展现了传统剪纸、纸扎品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造型分坐立式、手持式和挂吊式三种,大小不一,结构复杂。二是花板图案设计新颖,剪、剔、凿、雕工艺精巧。三是结构对称,灯饰上下、左右、前后、各种饰物的装置,各个部件设计的尺寸都对称、均衡。四是材料简便:一般都以竹、纸为主要材料,造价便宜,易于普及[5]。

1983年起,每年年例期间,茂名地区在文化宫、公园等处举办花灯展览,城內大街小巷各家各户也张灯结彩。灯展、花灯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无不传达着节日的喜庆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木雕:制作精湛的神像、神轿

“看年例”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娱神活动——“游神”。神像与神轿制作需要由木雕的技艺完成。木雕在神像和神轿的制作中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用高超的手法将每一位神像人物根据角色设定雕刻出个性。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清末民初,邑人陈儒祥的人像雕塑技艺精湛,他只要看过顾客的衣着容貌,就能逼真地将其人的半身或立体像雕塑出来,令人叹为观止。他曾用香樟木为高城冼太庙雕塑冼夫人像,内装机关,扳掣则神像能坐能立,能手捧金属水烟筒点火吸烟,还能双手作揖行礼如仪[5]。游神活动所用的神轿一般由轿身、轿杆、轿爪构成,为老爷椅样式。神轿上装饰了各种雕刻图案,且多集中在底座上,手法以浅雕和透雕为主,图案则以花草及寓意吉祥的动物为多(如图4)。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迷信活动大为减少,木雕也从只作庵堂庙宇的神佛像扩展至生活用具等多种木制饰品。

(三)陶瓷:乐器、食器的造型与审美

制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这是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描述的。陶瓷制作在粤西历史悠久,粤西比较出名的陶瓷窑有湛江的雷州窑、高州的镇江窑。其中湛江的雷州窑被誉为“广东四大名窑”之一,镇江更是素有粤西“陶都”的美誉。自古以来,民间使用陶瓷用具的普及性就较高,发展到现代,陶瓷已融入粤西人民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

粤西年例游神队伍中所奏曲目都有一定的乐调词牌,所用的乐器除了常见的锣、鼓、唢呐外,比较特殊的乐器就是陶鼓(如图5)。陶鼓最早产于吴川陶乡瓦窑村,该村环水靠坡,陶泥丰富,村民以烧制陶缸、罐、煲等为生。陶鼓就是用陶泥烧制成的长鼓,外身刻有精美的“龙”浮雕,并描上云彩花纹,涂上釉彩。陶鼓腰部细小,两头为大小不同的空间鼓口,蒙上羊皮后,用绳子把两头鼓面绑紧,可调节音节音色。演奏时,鼓手把鼓挂在胸前,右边用手掌拍击,左边执小竹棍敲打,发出“叮”“碰”声,音质清脆,质朴典雅,古色古香。现如今,瓦窑陶鼓几成“绝唱”,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粤西年例中食年例的宴会上, 一般最后会上一道酸菜,广东话“酸”与“孙”同音,寓意儿孙满堂,而制作酸菜必不可少的一个器具就是陶罐。粤西地区贮存酸菜的陶罐外身多呈褐黑色,表面粗糙,没有精美的图案装饰,但十分质朴。陶罐一般上大下小,中间粗,呈椭圆状,这类造型具有非常实用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方便搬运(下端小可以侧滚扶着走,省力),另一方面由于上端口收小,中间宽大,底部微缩,方便密封,同时也可以提高密封性能,充分体现了粤西人的智慧。

四、粤西“年例”器物产业化发展的探讨

若要扩大“年例”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扩大“年例”器物的市场价值,那么,推进“年例”器物产业化发展是必经之路。“年例”器物的产业化也将会给粤西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要建立“年例”器物的品牌,例如前面介绍的花灯、木雕、陶瓷等民间艺术价值比较高的产业。政府部门可考虑出具相关政策,注入创新元素,建立相关品牌,并大力促进其发展,把“年例”打造成粤西地区的一张特色名片。其次,要建立“年例”旅游区,带动年例器物消费市场。“年例”毕竟是粤西地区春节期间的民俗节日,具有“时效性”,客观上不利于它的文化影响力发展。旅游区的建立,可以将年例民俗活动的缩影融合到景区中,包含祝福仪式、年例节目、餐饮文化,等等,让外地游客随时可以过来体验“年例”。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例”作为一项重要的可以开发的旅游资源[6],将会无形中扩大年例文化的影响和带动器物的消费。

五、结语

“年例”器物經过长期的发展,已与粤西地区的民俗风情、民间技术相融合,但其产业化市场发展还不成熟,结合民俗、艺术设计角度去研究“年例”器物的变迁与其产业发展还具有很大的空间。通过建立“年例”器物品牌,注入创新元素,发展“年例”旅游文化,将会扩大“年例”器物消费市场,促进其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周,潘婷.粤西“年例”器物的研究价值分析[J].艺术科技,2018(11):165,221.

[2]陈汉威,翁绿虹,谢雪珠.湛江传统民俗研究——以“年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6):30-31.

[3]罗远玲.乡土情感:传统节庆现代转型的文化血脉——以粤西茂名年例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7.

[4]罗伟民.论艺术与设计之生活器物[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5):42-44.

[5]黎庆文,张均绍,黄柱辉.高州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黄海,梁敏,邓国婷,许秀苑,孔繁灿.民俗情怀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年例文化旅游发展的新路径研究报告[J].成功营销,2018(10):102.

作者简介:黄志慧,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邹嘉俊,广东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粤西器物民俗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真实性视阙下粤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及对策研究
粤西地区塘口古堡群保护与开发研究
器物之心
粤西传统武术发展研究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