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伦理角度看人性化的现代设计
2020-03-08李子聪高兰兰
李子聪 高兰兰
摘 要:我国的现代设计虽然已经开始注重“人性化”的因素,但其伦理意识尚不及西方设计的重视程度,仍然存在资源浪费、消费主义肆意的问题。现代设计师必须要紧紧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贴合社会的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人性化设计。现代设计只有和伦理道德相结合,才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美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贯彻。
关键词:伦理道德;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中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随之而来的是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设计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因之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对设计中道德伦理因素的重视。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人性化设计屡屡映入眼帘。其实,“人性化”设计的理念既不是新近才有,也非外来,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本文从现代设计与伦理的关系出发,分析我国现代设计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意见。
一、伦理与现代设计
“伦理”在美国《韦氏大词典》中的定义是“一门讨论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道德责任与义务的学科”,在中国最早见于《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伦理一般是指一种指导行为的观念,规范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做人的道理和人际交往之间符合道德的行为准则。
现代设计是一种相对于“后现代设计”而言的设计理念。此处的“现代”在设计领域指的是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时期,由于西方从此进入电气时代,开始大规模使用大型机器,所以当时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也被称为“机器设计”。虽然文化领域的“现代”也受到了上述时代因素的影响,但其还有另一层含义。广义上看来,出于文艺复兴后人们所追求的艺术价值发生了改變——逐渐转向以人为本的原因,许多人将文艺复兴后的西方文明的发展时代称为“现代”;狭义上,“现代”艺术是无法与现代化工业分开的,它是主张不再模仿古典艺术而出现的一系列艺术潮流,如未来派、功能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曾说过,“把艺术从道德、政治和宗教分离开来是不可能的”[1]。其中道德对于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计在大众中的公平、平等问题,主张设计要平民化。出于社会阶段的变化,设计的伦理道德取向也会不断演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设计经历过“为精英的设计”“为大众的设计”以及到现在主张的“为大众多层次需求的设计”。另一方面是关于装饰在设计中所涉及的道德问题的讨论,这在西方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中有明显体现。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先驱者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在他的《装饰与罪恶》中说:“装饰严重地伤害人的健康,伤害国家的预算,伤害文化进步,因而发生了罪行。”[2]1842年,苏格兰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威廉·戴斯(William Dyce)在其所著教材《素描手册》中,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学能为设计提供有意义的途径,他着眼于自然界,从自然界中汲取设计灵感,提出装饰图案应以几何图形为基础。此时,设计师们开始将目光转向自然。同样支持装饰须以自然形式展现的工业设计思想的奠基人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他并不反对装饰,但是他批判由机器制成的装饰,认为只有人才能给设计注入情感。拉斯金与莫里斯于19世纪下半叶发起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就指出,粗制滥造的制品只会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呼吁设计应复兴手工艺。当设计逐渐发展到现代主义时期,芝加哥学派中的建筑设计师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the function)”原则,这个观点带有民主主义色彩,他认为设计需要能够批量化生产,并且能被大众买得起,这成为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基础。后来,德国建筑设计师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原则,此处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他在建筑设计中使用大量玻璃来化解建筑内外之间的界限,使建筑的空间得以以流动的形态呈现(如图1),于是,极简主义设计应运而生。此时的现代设计伦理已经呈现出了一整套的意识思想。
最早提出设计的伦理性问题的是美国设计师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他给设计下的定义为“设计是为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秩序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努力”[3],其中的关键在于“有意义的秩序”是什么。在他看来,虽然设计功能的实现很重要,但是这并不单单是功能主义中单纯对产品的实用性的强调,而是在实现产品功能的过程中达到与环境、社会、人的和谐。他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版的《为真实世界的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d)》中明确提出了伦理对设计应做出的规范:设计应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富裕国家富人服务,其中他强调了设计尤其应该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务;设计不但要为健康人服务,同时也要考虑到残疾人;设计应该认真地考虑地球有限资源的使用问题,应该为保护我们所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而服务。由此看来,设计伦理强调设计要综合考虑人、社会、环境的因素,着眼于长远利益,提前考虑到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现代设计的伦理特征
(一)以人为本
设计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从人本身出发。任何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才进行的,每一个设计开始的时候,首先要关注的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使用功能是设计最基础的要求,即只有满足人的物质性需求设计才有意义。
其次设计还要考虑到人的精神需求,也就是设计要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社会需求、回归自然的需求等。当设计满足了人们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人们会开始追求精神需求,尤其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每天对着电脑屏幕、手机屏幕,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转而变成网络社交,“低头族”现象日益严重,公共空间中的社会交往愈显淡漠。针对这一现象,设计就需要考虑到人的情感,利用情感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共鸣,给人们带来更好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化设计”不同于现代主义设计的理性至上,而是着眼于情感给设计带来的附加值。
(二)符合社会价值观
现代设计不仅要从人的实质需求出发,也要注重符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20世纪90年代,英国和美国的设计学者就提出了“为社会设计”的主张,提出设计要富含社会责任感,应着眼于让社会中各阶层的人民感到温暖,应强调环境、第三世界、社会公平等因素,正如巴巴纳克所提到的设计要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务、要为残疾人服务。2019年的Salone del Mobile家具展上,展出了由设计师Emeco、Barber&Osgerby设计的名为“On and On”系列家具(如图2),该系列家具是由回收的PET瓶和玻璃纤维混合制成。瑞士品牌QWSTION与台湾纱线织布专家合作,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香蕉植物纤维制成的背包,这款名为Bananatex的材料不仅防水耐用,还可生物降解,将来很有可能代替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塑料材质的背包(如图3)。
三、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活动进行的时候,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在原有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设计的作品进行优化,使体验者参观、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舒适。人性化设计具有现代设计的伦理特征,它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是一种极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设计。
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重建时,经历了一段每个城市景观都是千篇一律的“国际式”玻璃幕墙高楼的时期,居民也从中感受到了这种设计的冷漠。随后在设计界出现了人居环境需要人性化的呼声,主张从设计着手改变城市景观、按照人的尺度设计的新城市主义随之产生。西方的工业设计在20世纪初,以“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为代表,多采用几何图形来处理造型,看上去大多单一乏味,缺少人情味。而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设计开始既注重文化、注重装饰也不忽视娱乐性,这段时间的设计作品总是轻松诙谐,充满人情味。
我国的现代设计虽然一直在强调人性化,但是消费主义现象依旧屡见不鲜,许多产品的设计仅更新其外观造型,本质功能上却没有做出多大创新,甚至在功能上做出了“有计划的废止”,以此刺激消费,这种一味地追求销售成果的设计,只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情感需求的忽略。因此人性化设计需要尊重人的自然情感、生活習惯、心理需求,更需要改变人的消费行为,从设计开始便引导人们养成绿色、可持续的消费习惯。
当然,人性化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情感需求,还需要人文的关怀,具有社会责任感。出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考虑,首先,提倡人性化设计的英国考虑到的是对社会边缘化群体的关怀。边缘化群体是指经常被社会忽视、极少受到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被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排斥,生存方式难以被理解。该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和政治因素占主要方面。他们无法如普通公民一样平等地享受某些权利,无法抓住参与设计的机遇,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物质、文化、精神上的欠缺。从设计角度去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可以根据他们的具体生活和学习需要,给边缘人群直接提供设计产品,如针对非洲净化饮用水问题所设计的“生命吸管”就是一个典型的人道产品。“生命吸管”能够过滤掉水中99%的寄生虫和细菌,足够供一个人使用一年,成功地使非洲避免了由于大量饮用水不净所引起的疾病(如图4)。另一方面,为这些人群提供一个学习设计的平台,例如分配给边缘人群一些简单的手工艺产品的制作工作,既能帮他们解决一部分生存问题,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美国知名设计品牌Artecnica所发起的“良心设计(Design w/Conscience)”运动正是如此。许多著名设计师只负责设计家具产品,而经手制作的人则是一些国家地区的合作社。设计也需要尊重残疾人的特殊需要,针对残疾人的设计,需要考虑残疾人希望被当作普通人一般平等对待的心理,例如德国设计师设计的盲人阅读仪Haptic Braille,可以随手扫描报纸、图书,并且可以储存扫描的资料,使盲人也可以拿着报纸同正常人一样阅读,这充分考虑了残疾人的心理感受(如图5)。
四、设计师的责任
设计要承担社会责任,要担当得起公众的信任,因此,作为设计师就相应地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英国学者里切尔·库伯(Rachel Cooper)认为设计师对其社会责任的关注是与两个设计之外的问题并行发展的,即公司社会责任运动(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vement)和对可持续性日益广泛的定义。早期的“公司社会责任”概念主要以公司慈善为特征,20世纪70年代演化为“公司社会回应(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经济全球化到来以后,该概念被拓展为“全球企业公民(global business citizenship)”,即要求公司超越自营利模式,要对大众、社会和环境负责,并且许多研究表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会更加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对于设计师来说,诚信一直都是现代设计伦理中的重要品德。在残酷的行业竞争压力以及消费主义乱象肆意的情况下,设计师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理性、合理的判断,如在考虑产品外观新颖、光鲜的同时,还要注意其安全性,过于鲜艳的外表颜色可能会含有重金属等元素,长久使用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虽然在现代社会,以销售为目的的设计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其所导致的消费者行为需要有所改变,设计师和设计教育从事者要在设计过程中为消费者做好消费观念的引导,形成以人为本、可持续的消费观念。
五、结语
我国现代设计中对伦理意识的普及还不及西方,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加强设计师的伦理意识,让设计师在从事设计工作时将伦理因素列入思考范围,才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工业设计中那种不负责任的、不道德的设计,才有可能使人类生活变得健康美好,才能使社会可持续发展①。
注释:
①本文在写作中参考了多种设计理论著作,如尹定邦,邵宏.设计学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李飞,刘子建.设计中的设计伦理[J].(轻工机械,2004(4):1-3);姜松荣.“第四条原则:设计伦理”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周博.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韩超.“良心设计”的伦理向度:从美国“Design w/ Conscience”运动对贫困群体的设计关怀谈起[J].(装饰,2017(293): 88-90);Victor Papanek.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M].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1971.
参考文献:
[1]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M].王申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5.
[2]唐家路,张爱红:中国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8:249.
[3]陈健,范圣玺,侯爱萍.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8:108.
作者简介:李子聪,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高兰兰,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