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失语与英语教育改革
2020-03-08梁菲菲
梁菲菲
摘要:近年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及“一带一路”的开展,均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机遇,但当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从英语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英语教育角度出发,探究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当前英语教育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从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英语教育;“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HO-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19-0072-02
1问题提出
当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汉语逐渐走向国际,中国传统文化也引起世界的关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机遇已到来。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民族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和挖掘中国本民族文化的优质特质和时代内涵,以国际化语言形式传播到国际上(叶入荣,2016)。这是中国文化的机遇同时对作为培养对外交流人才的英语教育提出挑战[1]。
纵观我国的英语教育,无论是中小学英语教学还是大学英语教学,在扩大文化传播上均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目的语文化内容的导入,而忽视和边缘化了交际主体的中国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邓耘,2016)。2019年刘丽华等對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相关调查发现英语学习者更擅长使用汉语来表达英语国家的文化,其对中国文化学习需求较为强烈,但由于课程、教师等原因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光明日报中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写到:有些博士生即使拥有较扎实的基础英语水平和较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每当他们进入需要英语交流的语境时,便立即呈现“中国文化失语症”。为改变当前英语教育所存在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英语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变化与改革[2]。
2理论基础
英语教育必须关注中国文化,在当前现状下必须进行相应改革,当前英语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需要更加关注中国文化学习和传播的论断同样还基于以下理论。首先,美国语言学家克莱尔·克拉姆契(Claire Kramsch)认为,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应和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并加以对比,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包含的应是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教学(朱洁,2016)。虽然现在英语教育开始注重文化的融入,因为大家普遍认同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学好他们的语言,然而一定程度上当前的英语教学仅关注了英美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却很少涉及中国文化。其次,基于跨文化视角来看,跨文化更加强调的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但当前形势下,英语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礼仪等,以达到与对方进行良好沟通的效果。但这仅是跨文化互动中单向的交流,中国文化没有能够很好地“走出去”[3-4]。
无论从语言教学中对于文化的要求还是为了跨文化交流中更好的沟通都需要对当前的英语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3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原因分析
为更好地对英语教育进行改革,必须首先了解从英语教育角度看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
首先是课程设置问题,就高中英语来看虽然最新修订课标在文化知识模块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要求,但是内容较少且仅要求培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高中学习者年龄较小且面临巨大课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少量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逐步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尚可理解。但高等教育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来看,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仅在相关专业知识的选修清单中,含一门“中国文化概论”,而专业知识课程均属英美文学与社会文化,以英美承载“中国文化”尚未被纳入“英语专业知识”(赵海燕,2016)。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仅是对外沟通交流的工具,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其最终目标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语言、文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英语专业学生将是未来向外传播中国文化的主力军,但在高等教育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的纳入还没得到足够重视,相关课程较少同时仍为选修课程,这将使得中国文化的学习大打折扣[5],不利于英语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从而更好地向外传播中国文化。
其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有学者对高校英语教师进行相关测试发现教师中国文化知识与中国文化知识英文表达状况远不能令人满意(陶霄,2014)。英语课堂中教师对英语学习者关于中国文化的输入不足有待提高(刘丽华,2018)。教师是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者,是学习者接触最多对学习者具有最直接影响的人,教师的中国文化储备不足,相关英语表达不能令人满意,又如何影响英语学习者呢?
最后,对于我国英语教育过度重视英美文化的教学而忽视了中国文化的问题,还可以追溯到英语教育发展的历史。自英语专业设置之初,其目的就在于“东学西渐”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知识,长久延续下来而忽视了用英语为中国服务,将中国文化通过英语语言推向世界。当时环境下,英语专业办学目的不容置疑,因为当时的中国需要发展经济,需要向外学习。但是当前的国情发生了变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国家软实力的发挥,中国文化需要继承和创新,无论经济还是文化上,当前都是在由过去的“引进来”向“走出去”逐步转变。所以,当前英语专业教学目标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更适应当前的国情[6]。
4相关建议
为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面对当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英语教育有必要进行相应革新。
第一,可增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大多数高校当前尚未设置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相关课程,即使少数也仅是开设了选修课,有必要将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由选修改为必修。这样不仅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加入了中国文化元素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保障学习者学习质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将为英语学习者打下良好的中国文化基础,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7-9]。
第二,学生和教师需转变跨文化交际观,要认识到外语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要帮助学习者理解他人,更要用外语来表达本土文化的现象和事物(刘君栓,夏晓翠,2012)。外语学习的目的在当前的国情下,不再仅仅是进行相关阅读等从而学习借鉴他国优秀经验优秀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活力,它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便是用所学外语将中国将文化介绍出去,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英语教师在对学习者提供关于英语国家语言文化学习材料的同时,也应该为学习者提供适量的中国文化英文表达的材料。再者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中国文化修养,主动了解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从而在英语教学中适量增加对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的输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习者。
第三,可适当调整当前英语教材内容,在现有教材基础上融入中国文化。比如,在讲到国外某一文化时增添某一中国文化,将二者进行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同时能够更好地提高和增强学生对两国文化的理性认识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两种文化的碰撞不仅可使学习者形成包容与豁达的性格, 而且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周雪婷等,2019)。
第四,可以在测试中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发挥考试的反拨效应(王珍珠,杨婷,2014)。比如在四六级、专四专八等重要考试中加入关于中国文化相关内容英语表达的考核,虽然当前相关测试中已经加入一些中国文化的内容比如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节段的翻译考察。但如何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反驳效应有待进一步考察研究,比如是否可以将阅读部分进行改革,当前阅读多涉及国外文化如爵士文化,加入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相关描述是否可行呢?能否有效提高学习者中国文化意识与文化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邓耘.中国母语文化“失语”与英语教育: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母语文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6(s1):16-18.
[2]劉君栓,夏晓翠.我国英语教育的本土化取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2(3):137-138.
[3]刘丽华,戴慧琳,黄振定.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8(5):42-46.
[4]陶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文化失语现象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5):216-217.
[5]王珍珠,杨婷.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英汉语学习中研究[J].语文建设,2014(15):9-10.
[6]叶入荣.“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中英语教育的再创新: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战略》[J].新闻爱好者,2018(4):112.
[7]赵海燕.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99-102.
[8]朱洁.英语教学中的民族文化冲击与调试[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63-66+100.
[9]周雪婷,薛菽莉.高校中国文化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9(1):153-158.
(责编: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