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
2020-03-08王建举
王建举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小学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方面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巧妙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当前素质教育环境下,基础教育更看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学生各方面品行的培养不断提高重视度,传统的“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引导作用,不仅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对学生道德与品质的正确引领,以更简单易懂的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教育同行提供参考。
一、深入挖掘教材,找准渗透契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行,如今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所用教材中实际上蕴含着大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当然,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极强的综合性,所以很多价值观在其中是相互交融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契机,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行为举止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准则。
比如,“聪明的消费者”分为“逛商场”“衣食的来源”“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以及“从一滴水说起”等内容,在对这些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从中找准契机,向学生讲解其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理性消费,弘扬中华民族勤儉节约的传统美德,感受公平、自由、法治等价值标准;从对父母辛勤劳作的感恩上升至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体会家国情怀,以此由浅入深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在学习“同学之间”“我们的合作”以及“怎样与人相处”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灌输“善于合作、敢于竞争”的理念,让学生从小认识到竞争无处不在,只有合作才能发挥最大效用,进而提炼出“友善”的价值观。不难看出,唯有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结合教材以及生活实例去找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机,才能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
二、结合现实生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显得较为枯燥,倘若教师在教学中只顾照本宣科,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与培育还需要用生动形象的具体案例作为学习载体,因此教师应当结合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以学生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丰富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比如,在学习“班级中的岗位”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围绕“敬业”价值观,从班级逐渐延伸至我们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坚守岗位、兢兢业业的劳动者,进而体会到每一个工作岗位都要担负自己的责任。在学生对“敬业”这一价值观有初步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去找寻“敬业”的人物或事例,促进学生对“敬业”有更深刻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敬业”就是在值日时,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敬业”就是每一位小组长都能帮老师把作业收好,送到老师面前;有的学生认为“敬业”就是大队委每个星期一早上做好升旗仪式工作……不难看出,学生通过教师对其进行的价值观引导对“敬业”的理解更加广泛与深刻,并逐渐内化为其自身道德品质与行为。
三、创设教学情景,培养优良品质
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如今越来越多新的教育理念与方式涌现,身为教育工作者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也要积极创新。其中情境教学法属于新颖且在实践中曾取得不错成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学目标为前提,通过情境创设去引导学生在情境当中完成对知识的吸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便可采取这一教学方式,基于多样化情景去强化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助力其养成优良品质,对其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情景教学有趣味性,对小学生极为适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主动参与其中。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出以“诚信”“敬业”“公平正义”等为主题的情景小剧本,让学生组成小组自由选择小剧本,然后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排练。这些小剧本的主题均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以这种情景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与理解,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情景的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具有趣味性的情景下,学生会更加大胆地将剧本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品质表现出来,这种直观的表演对于台上台下的学生而言都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台下的学生在观看时能够更好地体会价值观念中的具体使用情景,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四、营造良好氛围,体会和谐重要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还是推动者,所以要懂得如何善用学习环境去影响学生,促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而教师要想学生成为知识建构者,则需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打造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中形成情感共鸣;其次,教师要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培育,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要主动询问学生是否需要帮助且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再次,教师要保证学习氛围的轻松,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鼓励学生发表多元见解,尊重差异且给予学生犯错的机会。如此一来,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展开教学,能够让学生身心放松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进而体会到和谐的重要性。
此外,在学习“伸出我们的手”等相关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关爱他人才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要求。为了让学生对“和谐”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理解,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贫困山区学生的上学之路,让学生看到偏远山区的同龄人每天早上四五点起来,需要翻过大山、越过河流,才能到达学校。在学生看完这些画面后,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对他们的生活了解吗?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纷纷表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给他们捐书、捐衣物……通过该节课的讲解,学生对“和谐”的价值观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懂得人们要互相帮助才能进步,在学习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有必要,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与培养端正品行,成长为一个爱国爱家、爱岗敬业、诚信待人、公平正义的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认识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尚小,对于比较具有概括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有足够的理解,所以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讲授,尤其要结合贴近生活的实例,助力学生理解与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推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和谐进步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