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习录》中的教育智慧及其启示

2020-03-08张红兵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教育智慧王阳明

张红兵

[摘要]在对王阳明《传习录》的心学实践中,挖掘《传习录》中所蕴含的班级管理、德育、治学方法和教学方法方面的教育智慧,并运用于班级建设实践。

[关键词]王阳明,传习录,教育智慧

1;《传习录》与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被誉为“两间正气,一代伟人”(明隆庆帝朱载垕语)、“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曾国藩语)。他创立的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对中国、日本、朝鲜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王阳明主要思想有:心即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主要著述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年谱》、《大学问》等,其教育思想与实践主要载于《传习录》等书中。郭沫若认为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王阳明礼赞》可见,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智慧,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传习录》的心学实践[1-4]

《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言论及论学书信汇編,包含了王阳明思想的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还生动地体现了他的辩证的授课方法,是世所公认的研究、学习王阳明及其心学的基本著作。

2.1;逆境成才

王阳明出生名门,少年聪慧。十一岁时即决心“读书学圣贤”,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虽然他的老师和父亲都认为这纯属笑话,但是他坚信“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并坚持不懈寻求实现的方法。他“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湛若水《阳明先生墓志铭》),广泛修习兵法、武术、文学、儒释道诸家等,博采众家、兼收并蓄,打下了广博的知识基础。

王阳明第三次会试中举后,由于不满刘瑾乱政而上书皇帝,招致迫害,被下诏狱、贬谪贵州龙场,历经磨难,最终在五十七岁那年客死异乡。纵观王阳明一生,“百死千难”,逆境成才。他少年时好骑射,但也打下了良好的身体基础。“阳明格竹”七日后咳血晕死,落下肺病病根,但也悟得“格物致知”不可行,为他抛弃传统理学、开创心学打下伏笔。在贬谪龙场后,历经九死一生,终于龙场悟道,悟出“心即理,心外无物”,奠定心学基础。后来在地方小官任上,于事上炼,产生知行合一学说。在布道讲学和执政中,产生致良知这一心学精华。在皇帝的猜疑、打压下,奉命带兵出征前夕,天泉证道,得出“四句彻上彻下语”。最终在广西平叛剿匪途中病史,一句“此心光明”笼罩千秋万代,心学让我们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光明。

2.2;修炼强大内心

1516年,王阳明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他轻装上任,在江西吉安府万安遇到上千劫匪时,智用声威退敌。1519年,王阳明以临时拼凑的不到两万兵力,用短短四十二天就平息了密谋十余年的十万叛军,平定宁王之乱。 这类事例很多,究其原因,在于王阳明注重塑造自我强大内心。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形成德性自觉。因此,他特别注重教化的作用,他认为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启发老百姓的良知。为此,他通过讲学对老百姓施以教化,他还制定规则、倡导新风尚,并建立崇义、和平、平和县来启发百姓良知。

2.3;心上学

王阳明在得到理学大师娄谅指点后,在治学方法上采纳了“格物致知”作为治学的核心方法,并运用于研究竹子,这就是著名的“阳明格竹”,这导致他对理学产生全面怀疑。在经历了事上炼不断探索后,直面知和行第一性的问题,产生了知行合一思想。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从知到行,理论联系实际,这是第一步;从行到合,融会贯通,获得沉浸式体验,这是第二步;由合到一,即可致良知,产生自我价值塑造,获得高层次的思想成就。如次循环,人的思想层次得到不断提升,获得良知良能。

王阳明总结自己著《五经臆说》的经验,提出“心上学”。比如在练习书法时,“每落笔之前,先在心中运笔数十回”,要千锤百炼,既要亲身实践,又要在脑海里反复想。

2.4;阳明讲学

王阳明一生最爱讲学,讲学既塑造了他人,也成就了讲学者自己。他认为“讲学者,犹栽培灌溉之也”,通过讲学的过程,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逐步丰富、完整、崇高起来,达到教学相长。

王阳明讲学的方式非常生动、生活化。他在天地、自然间讲学“日与门人遨游琅琊、让泉间”,“日夕而环龙潭而坐者数百人”,还非常喜欢以唱的方式来教学,实施礼乐教化,“歌声震山谷”。

王阳明有两个特点截然相反的弟子,王畿比较聪明,寻求修身的超越之法。钱德洪的本质比较质朴,讲究的就是循序渐进之法。王阳明在天泉桥上解答他们俩的疑问时,为二人量身打造修习之法,便生心学四句教,这便是天泉证道。回顾这一背景,心学下功夫的重要一条便呼之欲出:目中有人。先生便是“目中有人”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传习录》的教育启示

以榜样、对话、实践和求证为途径培养关心人的人,这是对以灌输美德为主的传统人格教育的一个超越[5]。《传习录》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深入学习和挖掘其中的教育思想,对于形成中国特色教育有重要意义。

1 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育工作中,要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注意树立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学习积极分子作为标杆和学习的榜样,对于树立正气、培育良好的班级氛围,都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学习人物传记,在杰出人物的传记中吸取精神养分,获得成长的力量和借鉴。

2 道德教育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德育应该放在首位,在学生心里种下“致良知”的种子、形成德性自觉。分年级、分阶段制定德育教育体系,结合学校所在地、家委会资源、所在月份历史事件,挖掘德育资源、把握德育契机,形成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生动活泼的德育局面。

3 治学方法

著名数学家周民强说:“技重于练,巧重于悟”。学习需要理解、思考,也需要在做题深化理解与认识。这就要求必须将学、思、做结合起来,在反复循环中实现悟的深化,在心上学、于事上炼,实现知行合一。

4 教学方法

时代在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心理特点也在发生变化。我们应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以生动的、生活化的教学形式适应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于学生特点的教育策略,实施因材施教。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作用,在师生积极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4;结语

我们发扬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深中精神,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领先的标准要求,围绕“学争第一、德做楷模、引领发展”进行班级团建,先后组织了23KM长途拉练、一班舞起来(5起来:动起来、唱起来、学起来、乐起来、强起来)系列活动,在一系列活动中事上炼、谋发展。在实践中确立“求真向善,守正出奇”的班训,形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班级精神,树立“人格高尚,学术精深”的班级目标。同学们在磨砺中思考、在竞争中协作、在交流中碰撞,体会时代赋予他们的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班级呈现出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在不到一个学期时间里,已基本实现“学争第一、德做楷模、引领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思勉.国学知识大全[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4.

[2]郦波. 五百年来王阳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7.

[3]王阳明.彩图全解传习录[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8.

[4]张在军,李建龙.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3.

[5](美)诺丁斯著,李树培译.批判性课程:学校应该教授哪些知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

猜你喜欢

教育智慧王阳明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彰显教育智慧,呈现班级异彩
责任、信任、智慧——教书育人的法宝
浅论教师课堂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升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利用他的违规激励我你他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