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寄宿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和教育对策
2020-03-08麦兰瑛
麦兰瑛
当前,在教育资源集中的大背景下,大多数离校较远的学生都需要寄宿。寄宿制度解决了大部分家长接送孩子的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某些寄宿生造成了心理素质发展的障碍。广东省台山市任远中学目前正在实行学生寄宿制度,对此,我们针对寄宿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寄宿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学校教学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进而在教学实践中采取针对性的弥补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寄宿生不良心理素质的表现
激进型 寄宿生长时间生活、学习在校园内,除了迫切希望参与外界交往外,也极力想摆脱教师的“束缚”,希望融入社会,得到个性释放。但在纪律严明的寄宿制度面前,學生的这些欲望和性格被压抑,不能随时释放,强烈渴望得到宣泄,最终形成情绪积累。
内郁型 台山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几乎每两个家庭就有一个是华侨家庭。我校很多学生的亲人、甚至是父母都在国外,这些学生性格内向,对于家庭、亲情有着强烈的渴望。但长期的寄宿状态使这部分学生内在的亲情饥饿和外在的嫉妒心理两相作用,其心理很容易朝着更加内向、极端的方向发展。
自酷型 现在很多学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家庭关爱的渴望只是“食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物质欲望。他们与父母的感情交流很少,对父母缺乏感恩之情,只关心“我想要什么”“你要给我什么”。自以为酷帅的扭曲心理令他们瞧不起比自己穷的同学,对比自己富的同学则怀有仇视心理。
寄宿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家庭关爱疏落导致学生亲情饥渴 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多数寄宿生一周甚至更久时间才有一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密度过小甚至是疏落的家庭关爱,无法满足他们与生俱来的亲情欲望。
自理能力低下不适应自助式的寄宿生活 有部分学生的自理能力较差,虽然学校寄宿生所需的生活设施和管理人员一应俱全,但所实行的师资(管理员)关爱、学生自助的生活模式,还是比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存在很大的差距,自助式生活无法满足学生对父母依赖的需求。
对外接触机会少导致学生精力过剩 一是由于学校对寄宿学生的活动内容和时间都设置了量化规定,以致学生不能随心所欲地消耗精力,这点在激进不羁型的学生身上表现尤甚。二是长期在“与世隔绝”的生活空间里,部分学生想念、渴望见识校外的世界,但他们又不愿意将精力放诸学习,时间一长,就会导致精力过剩。
学生心理素质对于教学的意义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保持课堂气氛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默契配合的动态过程,需要在和谐友善、彼此呼应的气氛中进行。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师生互动,更有利于自身的知识消化。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教师潜能发挥 教师的教学潜能具有一定伸缩性和随机性,受教师精力充沛程度和教学气氛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保持,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教师的潜能发挥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此时教师的精力耗费就转化成了教学成果。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其自身的全面发展。首先,学生一定时期的心理素质状态也是其文化素质状态的反映;其次,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其继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其优良思想品德培养的需要,是助其学业、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培养寄宿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虽然寄宿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其形成的作用机制也来自于多方面,但归根结底,其形成的基本原因无非就是长期脱离家庭、社会和自然所致。因此。培养寄宿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将家庭、社会和自然元素融入到他们的寄宿生活中,还寄宿生一个类似于家庭和社会的成长、教育“生态”,从源头上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
融入家庭元素,使学生置身“家”中 要让寄宿生的“生活社区”在空间和氛围上远离教室与课堂,尤其不要把寄宿生活区变成拘束学生的阵地。改善寄宿生生活区的场地和设施条件,为寄宿生创造充分、多元化的生活空间,使他们在休息时间能够像在家里一样自由地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体验,以减轻课堂教育的压力。
融入社会元素,使学生回归社会 借鉴社区布局的思路和模式,打破学校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寄宿制生活区建成集教育、生活、交往、学习、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在“社区”内部,将个别区块(楼层)、寝室、床位按学生个人的喜好自由命名,在“社区”设置便利店、书店等“准社会元素”,使学生在结束一天的学习后能够轻松愉快地实现角色转换,由情绪高涨的学生变成悠然自得的社会人。
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走向社会和自然 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个体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潜意识存在的心理体验,以达到促进他们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对此,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或是参与一些社区活动,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生活,体验社会。
今天的青少年是明天建设祖国的生力军,他们的心理状况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我们只有真正设身处地地思考寄宿生真正渴望什么、缺乏什么,并采取相应的弥补措施,才能让寄宿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任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