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学科间壁垒的“发现+”课程
2020-03-08李春娥
李春娥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我们京师实验小学的“发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对学生潜能的发掘;更加注重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发展的主人,从而实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未来美好生活奠基。
在“发现+”课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就意识到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加强学科间的整合,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同时由于传统的分科课程很难实现学生多元智能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发现+”课程的设置更注重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我们尝试将语文学科的写作课程和美术学科的泥塑课程进行整合。
在“发现+”泥塑课程的教学中,美术教师针对面塑技艺进行专业讲解并带领学生开展以“蔬菜”为主题的泥塑创作,讲解过程中特意强调制作泥塑蔬菜的过程和动作,并提醒学生不仅要能捏泥塑,还要能说出是怎样捏的。学生在泥塑蔬菜的过程中学习兴趣非常高,或自言自语,或捏边交流,课堂氛围无比活跃。至此,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互相学习和提意见。
在经过美术教师的专业讲解后,学生充分参与泥塑制作活动并完成了自己的泥塑作品。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泥塑的制作过程,再出示需要学生填写的表格,表格填写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心情、制作过程和步驟等。先让学生看清表格需要填写的内容,再请个别学生在全班说说应该如何填写表格,从而帮助全部学生明确表格的正确填写方式。接下来,再让学生把喜欢的蔬菜再捏一遍,可以边捏边填写表格,也可以捏完之后再填写。
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将填写完成的表格上的内容转换成作文也并不容易。因此,语文教师在学生动笔写作之前,让他们对照自己的泥塑作品和表格内容在小组内介绍自己制作泥塑的过程,每组再推荐一名表达最清晰的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此外,语文教师还示范将表格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转换成作文的开头、将“捏出自己喜欢的蔬菜泥塑的心情”作为写作结尾的方法,但也充分鼓励学生写出不一样的开头和结尾。
正如《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与我校“发现+”的课程理念一致。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京师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