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文本细读的引导策略

2020-03-08赖军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意象题目诗歌

赖军廉

每篇经典之作都是作者殚精竭虑完成的,都暗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时耗费了十余年,修改了五次,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含辛茹苦。而每篇能够选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如此,这些文章无论其写作题材或是写作结构,必然拥有一定的过人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细读题目,把握文本主旨

通常情况下,题目能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蕴含着文章的内涵。大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题目都设计得与众不同,可以使人浮想联翩。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深度解读文章题目,以使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提前预知文章所述内容,而这些都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质量。例如,当学生在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时,便能够高度凝练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重点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学生首先分析该题目为偏正结构,即本文以月色为重点描写对象,随后学生在仔细阅读文本以后,发现文章围绕月色描绘了“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两个部分,所以,文章的题目应该为并列结构。许多时候,题目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受到重视,学生也无法仔细地了解题目的隐含含义,而此种细读文本的方法则可以使学生挖掘出题目的隐含信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的主旨。

二、细读意象,走入文本意境

在众多古诗词中,作者普遍以具体的事物寄托自身的情感,而这些具体的事物便称之为诗歌的意象,在诗歌鉴赏中,体会意象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只有分析意象并进入到意象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才可以品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分析意象时,学生可以根据意象的特征加入自身的联想与想象,来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具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拨云见雾,从意象看透诗歌的本质内容。

如辛弃疾的《登建康赏心亭》,该词中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心,而它的魅力究竟体现在何处呢?教师组织学生仔细品读此首词,落日的余晖早已比不上正午太阳的明亮光辉,渐渐地即将失去光亮,因此,在悲伤人的内心里,他们便都是凄凉的象征。而就国家而言,该意象代表着国家的大势已去,落日位于楼头,已经被远处的高楼所遮掩,所以,只能见到一半的落日,而作者组合这些意象的目的是什么呢?残存的太阳恰如诗人正在泣血的心,一半的落日象征着家破人亡,诗人借众多凄凉的事物表达了自身悲伤的心情。随后,诗人继续描绘声音来渲染悲伤的气氛,鸿雁为候鸟,总是在不停地迁徙之中,而作者所见到的是断鸿,恰恰是一只离开群体的孤雁,其叫声更加凄惨和可悲,它发出的哀鸣时刻提醒着作者,自己也如同它一样,只能游走于他乡。诗人不直接呼喊出自己失去国土的绝望,其感情早已经寄托在此词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该情境有声音、有色彩,令诗人无限惆怅。

言语表达总有尽头,但是其意蕴却十分深远,诗歌所寄托的情感深远且细腻,若想切身体会诗歌的情感,学生就应当潜心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只有如此,才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真实情感。

三、细读形象,触摸文本人物

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景物形象,而这些形象都是作者耗费众多笔墨塑造的,然而它们大都藏匿于文字的背后,一旦学生无法及时地发现它们,这些形象就会被略过,而一旦学生仔细品味,就会感受到这些形象十分真实,栩栩如生,作者的描绘使得这些形象仿佛就矗立于我们的眼前,鼓励我们勇往向前。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重点带领学生剖析烛之武的形象特征,让学生从课文中的细节寻找出他的人物性格。当郑伯请求烛之武时,烛之武回答自己年事已高,无法为国家效力,这并不是他的谦虚,而是他的愤懑,这恰恰体现出他与模范式英雄的典型区别;“许之”则体现出他深知应当将国家大义放在首要位置,为了拯救国家,他不再纠结于个人恩怨;“夜缒而出”体现出此时的紧急情势,城池已经被对方包围,烛之武冒险出城,体现出他在危机时大无畏的精神;在他劝解秦伯时,他提出两种设想:首先,歼灭郑国只会使晋国坐收渔翁之利,秦国的实力则会相对削弱,一旦保留郑国,则会对秦国有利。随后,他用史实增强自己的说服力,晋国十分贪婪,一旦其国力变强,就會对秦国造成威胁。在讲明这两种设想以后,他将决定权交由秦伯。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伯丝毫没有惊恐的表情,还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考虑利弊,并且每点都直中秦伯的痛处,这都是烛之武智勇双全形象的体现。秦国在烛之武的劝说下退兵了,而读者也看到了一个有智慧、有胆量的英雄形象。

许多教师只将该篇文章作为普通的文言文来对待,着重为学生讲授字词和文言句式,然后让学生逐字逐句翻译,便算作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虽然能够掌握文言文的相关知识,但是并没有对烛之武的形象形成一定的认识,其实,此种教学方法并不可取,与古文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四、细读语言,体验文本情感

文章中的语言能够彰显出文章的独特风格,给予读者一定的回味,使读者能够切身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文章具体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进而感受作者于文字之中流露出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与文章题目相关的字或词,然后剖析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当我们发现关键词的深意或象征义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找到了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解读关键词时不仅可以理解作者的用意,还可以在写作时仿照作者的用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

例如,《雨霖铃》是表达愁绪的著名词篇,全词被离别的愁绪所笼罩,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悲伤,词的开头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创设出凄凉的情境,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离别的愁绪,但是其对景物的描写却渲染出一幅凄凉的秋色画面,“凄”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由此可见,逐字打磨、雕琢对于古诗词文本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在古诗文教学中,立足于语言特点展开文章细化阅读十分常见,分析作者的多个作品之后,学生可以试着概括出作者的语言风格,这种形式的练习有助于学生“炼字”能力的提升,能够使学生在解答古诗文题目时更加从容。

著名学者卢梭认为,不可以一味追求读书的数量,而应当在阅读时多加思索。在语文课堂中也是如此,教师务必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学生只有细致地阅读文章,才能够感受到文章的真正意蕴,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提升,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实验中学(528000)

猜你喜欢

意象题目诗歌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岛·八面来风
追根求源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