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理念 立志新作为 加快建设川藏铁路产业新城
2020-03-08刘刚
刘刚
作为成都的郊区新城,蒲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贯彻落实《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决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定践行“西控”部署,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下一步,蒲江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以新思想引领蒲江发展,以新理念统揽工作全局,抢抓川藏铁路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把建设川藏铁路产业新城作为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样本,孜孜以求、久久为功,努力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贡献蒲江力量。
以新思想引领发展方向,准确把握中央省市关于川藏铁路建设的重大要求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全面启动川藏铁路建设。这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第二条进藏“天路”,起于成都,止于拉萨,总长约1700km,计划2029年建成通车。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赋予了成都做强主干支撑、引领辐射带动区域协调共兴的历史使命。川藏铁路作为出川重要通道,将成为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重要支撑,极大提升四川的西部交通枢纽地位,极大提升成都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辐射力。2018年11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在蒲江现场办公会时明确提出要求,蒲江要围绕川藏铁路建设,加快构建川西门户枢纽,全面提升蒲江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以新理念统揽工作全局,高标准规划川藏铁路产业新城
蒲江地处成眉雅交汇之地,是川藏铁路在成都市客货双线并轨的唯一站点,也是成都“四港六中心”物流体系中的“四港”之一。我们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聚焦城市格局、产业体系、生态建设,高标准规划川藏铁路产业新城,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成都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的资源要素集聚地。
聚焦经济地理重塑,构建“一城一区三基地”城市格局。依托蒲江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完善全域覆盖、分类指导、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着力构建“一城一区三基地”城市格局。“一城”为川藏铁路产业新城,規划规模44.2平方公里。“一区”为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整合适铁装备制造、特色双元制职教等相关产业功能,努力建设成为德(欧)资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合作发展的首选地和集聚地,中西部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输出地的重要载体平台。“三基地”是川藏铁路生产生活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和物流产业基地,未来将规划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服务中心、全国铁路专项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和西向公铁联运物流货运重要集散地。
聚焦高质量发展,建立“一核心三集群”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一核心”——适铁产业核心,导入川藏铁路建设运营相关研发、制造、物流等产业,同步推动适铁装备制造、食品等产业与新产业竞合相融,形成特色适铁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构建“三集群”,以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为载体,以高原铁路轴承系统、供变电系统、牵引系统等精工零部件制造为核心,形成关键技术研发、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相关企业机构集聚发展的制造产业集群。以物流产业基地为载体,围绕物流、贸易等核心功能,形成大宗商品运输、一站式仓储、口岸和保税相关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集聚的物流产业集群。以职教创新孵化和成果转化基地为载体,集成铁路科研单位、智库机构、企业高校等资源,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职教创新孵化产业集群。
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四美共生”国际生态公园城。突出生态价值考量,以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为基底,以绿道为纽带,串联特色公园、小微绿地等多元景观,形成拥河望山的城市界面,呈现城市生态之美。注重工业建筑风貌与整体环境融合,打造以德式风貌、现代简约风貌为主的建筑群落,与本地川西特色风貌形成交相辉映、疏密有度、错落有致的城市形象,呈现城市风貌之美。注重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以古今文化、中西文化有机融合,文化与生态生活生产复合叠加,彰显城市内涵,呈现城市文韵之美。坚定推进人城产融合,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绿色产业社区、国际服务社区的合理布局,推进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的有机叠加,实现产城一体、职住平衡,呈现城市生活之美。
以新战略创新体制机制,高质量建设川藏铁路产业新城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的决定》为蒲江推进川藏铁路产业新城建设提供了遵循,我们将创新管理运营、要素供给、新城开发等相关机制,高质量建设川藏铁路产业新城。
创新管理运营机制。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做好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后半篇”文章,构建“产业功能区管委会+街道+社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机制,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模式,探索施行“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专业化运营,发挥产业新城建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牵头作用,搭建平台公司,落实职能部门,建立“统一领导、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运营机制。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引进专业化人才,推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度,形成以岗定酬、按绩定酬的分配激励机制,组建高效服务保障队伍,提高管理质效。
创新要素供给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原则,探索组建县属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公司,负责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项目融资投资、项目开发和招商运营。强化土地保障,深化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坚持以投资产出效益核定用地规模,实现土地投资强度和用地进度“双约束”,推动新城土地节约化利用。积极探索闲置低效用地开发与再配置的新途径,鼓励自主改造开发或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高效率用地开发模式。
创新新城开发模式。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尊重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空间载体。完善“两图一表”,严格产业和项目准入,加快引进优质适铁产业项目,做强产业基础。加快新城开发,探索施行片区综合开发模式,灵活运用PPP、ABO(授权+建设+运营)和投资+EPC等多元化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能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