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3对N"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0-03-08孟俊苗刘永健汪海年赵一飞叶飞

大学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改革

孟俊苗 刘永健 汪海年 赵一飞 叶飞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作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直接反映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该文通过阐述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结合用人单位的133份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总结传统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种能够更好顺应“宽口径、厚基础”培养要求的毕业设计改革模式——“3对N”,以期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输送满足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2-0011-04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公路学院的道路桥梁与渡河T程专业作为长安大学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之一,是土木类与交通类的交叉专业,其对应的学科从属于其下属的道路与铁道T.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二级学科,是一门工程理论与技术方法相结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培养国家交通运输网建设中急需的且能够从事公路、城市道路、机场工程、桥梁及隧道工程等方向的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的高级人才[1]。根据交通行业需求背景与国家“宽口径、厚基础”的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白2015年开始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紧密围绕“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前5个学期不分专业方向,进行通识和专业基础平台学习,第6学期由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社会导向白主选择专业方向即“公路工程”或“桥梁工程”或“隧道工程”,然后完成专业方向模块的学习。

鉴于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毕业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门课程和最后一份考卷,既要符合具体专业方向的培养要求,义要能够体现专业基础知识及综合知识。而现有的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大都是专业方向的教师直接指导该专业方向的一名或者多名学生,我们将这种传统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称为“1对N”模式。可以看出,“l对N”传统模式仅仅能够强化模块课程,而学生对平台课程并没有足够重视,“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得不够彻底。如何发挥毕业设计环节对培养学生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与思考,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建设与管理亟须进一步探索与创新。

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毕业设计传统模式——“1对N”

目前,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T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采用“1对N”的培养模式,即一名教师同时指导多名学生,而指导老师则是相应模块的已经具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条件的讲师、副教授或者教授。通过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机制,选取对应模块的毕业设计题目,通过多次辅导并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1对N”毕业设计模式主要由毕业选题、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三个环节构成[2]。在每年毕业设计正式开始之前学院采取双向选择的原则,由学生挑选指导老师、毕业设计拟定题目,指导老师同时也可以挑选学生,并最终确定每个学生的指导老师及设计选题。选题工作确定后就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在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所承担的设计课题的全部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①收集和查询相关资料,完成选题任务书、开题报告等准备工作。②进行课题方案的选择、分析与设计。③完成结构计算及分析、制

图等工作。④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最后参加毕业答辩。

(二)“1对N”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道路桥梁与渡河T程专业而言,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对大学4年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和实践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参加工作前的“实践演习”,其作用至关重要[3]。换言之,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性课程,不仅应能体现出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应能反映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改革不彻底,“l对N”毕业设计培养模式过于“专”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改革,有一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科之间横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4]。以加拿大瑞尔森大学相关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为例,学生在本科阶段前3年或者4年全部学习基础课程,到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再选择所学专业,而且学生可以白由选择专业、院系甚至学校,以实施更广泛的通才教育。通过对比国内外本科培养计划的差异,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一直围绕“重视基础,淡化方向”的原则,具体可表现在:就2015版本至2018版本的培养方案而言,专业分流的时间已经从进校后的1年推迟至2.5年。

然而,目前“宽口径、厚基础”的改革趋势仅仅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却忽略了本科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毕业设计任务。“1对N”毕业设计模式主要是某个专业方向的教师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指导,仅仅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平台+模块”的改革无法在最后毕业设计阶段得到很好体现和验收,尤其是基础知识及综合知识的平台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毕业设计,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本科期间所学习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串联起来,明确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

换言之,按“宽口径、厚基础”要求培养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是当今国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然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虽然改革了整体的教学模式,却保留了传统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1对N”毕业设计培养模式过于“专”,致使人才培养的改革不够彻底,没有达到真正意义的拓宽口径的目标。

2.从人才需求角度来看,“1对N”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面向面场[5]。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2016年下半年,笔者对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的133名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调查对象的本科所学专业、目前所从事的专业,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解和对课程设置的建议等。

围绕本文重点,首先就调查对象的毕业专业和从业专业进行统计分析,如图l所示。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主要毕业于公路T.程专业(28.O%)、桥梁专业(13.6%)、路桥专业(19.2%)以及土木工程专业(16.0%),还有部分毕业于隧道专业(1.6%)、桥隧专业(2.4%)、交通土建专业(4.8%)以及交通工程专业(3.2%)。毕业于其他专业主要涉及房建、工程测量、公路工程管理、森林工程和铁道工程等专业,这部分占问卷总数的11.2%。

我们接着对上述人员的从业专业(包括正在从事的专业以及曾经从事过的专业)与毕业专业的匹配程度,以及从业专业是否涉及道路、桥梁、隧道中的多个(大于等于2个)专业方向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显示,从业专业与毕业专业完全匹配的仅占总人数的20%,也就是说只有少数人员能从事与所学专业完全相符的工作,而绝大多数人员都从事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其他专业,甚至有个别人员属于跨行从事其他工作。对于他们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言,数据显示,所从事专业涉及2个及2个以上专业方向的人员比例高达67%。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就业单位对于人才培养的均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大。而“1对N”的传统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不相符,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试点

(一)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改革——“3对N”

针对上述传统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3对N”,即道路、桥梁和隧道3个方向的教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团队,共同指导3个方向的多名本科毕业生。

基本思想:指导老师团队选择1至2条公路线路,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背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工程大局思路。随后,通过线路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定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设计任务书。在毕业设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定期集中学习及探讨的方式,由老师团队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薄弱环节并进行指导,掌握设计进度,控制设计质量。

通过新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为学生制定涉及面更广、更加贴合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促使学生把本科期间所学习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串联起来,明确各个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本科4年“平台+模块”所涉及的所有相关课程。此外,新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依托实际的工程实践,使学生实现从理论学习向工程实践的过渡,解决实际科研和工程实践中的问题,这不单纯是知识的基本应用,而是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和应用水平的提高。

(二)“3对N”毕业设计培养模式的试点实施工作

结合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管道路系、桥梁系、岩隧系本科教学的系主任就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展开讨论,并初步确定了改革后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科学选题办法、时间安排。并以2018届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为契机,开展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毕业改革试点,同时成立了由道路、桥梁、隧道3个方向的6位老师组成的指导老师团队。

借助毕业设计启动及动员会,道路、桥梁、隧道3个专业方向的系主任对“3对N”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改革的初衷、特色、实施流程、对学生的要求等各方面进行介绍,学生根据白愿报名的原则并最终确定了13名成员,成立了2个毕业设计学生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条路线,路线总体设计即为各组道路总体方向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而其他成员则根据白己的专业方向和知识掌握水平在路线中选择难度适中的地形上的桥梁和隧道设计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在“3对N”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改革试行期间,桥梁和隧道方向的学生能充分参与到选线的工作中,而道路总体方向的学生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桥梁、隧道对路线方案选择的影响。随后,全体成员进行桥梁或隧道设计的方案比选工作,在此基础上,各方向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任务进行详细和具体的设计计算。

在毕业设计全过程中,指导老师团队分别从毕业设计思路和注意事项、路线总体选择、桥梁设计方案比选、隧道设计方案比选这4个方面开展4场毕业设计专题讲座。为达到加强道路总体、桥梁和隧道方向学生阶段性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同时达到督促毕业设计按进度计划开展的目的,2个毕业设计小组一起开展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汇报。每位学生汇报毕业设计进展和成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指导老师现场答疑解惑。最后,试点学生与其他学生共同参与毕业设计答辩环节,试点学生取得了l份校级优秀和5份院级优秀毕业设计的好成绩,总体上高于学院平均水平。

本次试点工作为“3对N”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改进以及改革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后续改革模式的运行及推广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交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这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专业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行业的具体需求,探索“3对N”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对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部分学生开展试点改革,验证了“3对N”毕业设计培养模式的可行性。新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面对更宽广的就业面,从而发挥毕业设计在高等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真正实现拓宽专业口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沙爱民,裴建中,雷显锋,等.适应我国公路建设大发展的路桥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Z].西安:长安大学,2009.

[2]胡静芳,李步升.混合式教学模式“校本化”研究: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办公自动化,2018(18): 42-44.

[3]张鹏,李清富,张天航.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 4):121-124.

[4]王恒安.高校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7.

[5]陈宁.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框架设计[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8.

[责任编辑:庞丹丹]

[收稿时间] 2019-03-15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17BY024) .

[作者簡介]孟俊苗(1987-),女,陕西西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周期结构力学性能及减振降躁研究。通信作者:刘永健(1966-),男,江西婺源人,博士,教授,博导,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建设部主任,研究方向:桥梁工程结构理论与应用。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改革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