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仰之弥高

2020-03-08

东方企业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

《记写雁荡山花图》 潘天寿纵150.8厘米,横395.6厘米1962年

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 2019-11-27 - 2020-02-28

展览机构南京博物院

开放时间 周一(9:00 开馆、11:00 停止检票、12:00 闭馆)、周二至周日(9:00 开馆、16:00 停止检票、17:00 闭馆)周一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全天开放,除夕、大年初一闭馆* 非遗馆夜间开放时间请关注南京博物院官网

展览地址南京中山东路321号

二十世纪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伴随着思潮迸发,中国绘画不断变革,流派、风格层出不穷,大师云集、名家迭出。前五十年时局动荡、风雨飘摇铸就了思想上的自由、精神上的风雅;后五十年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又助画学大成。

如果把二十世纪中国画史比喻成一条银河,本次南博特展展出的八位大师: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一定是银河中最闪亮的巨星。他们的名字和艺术成就,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的最高水平。在“西学东渐”之风兴起,西方绘画理念和技法的传入,开启了中西方绘画多元并存、融汇创变的新局面形势下,他们用作品回应时代。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今人回首,他们又似座座高峰矗立于前。此次展览分前后两期,共展出上述八位大家作品158件(套),这些作品集合自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北京画院、徐悲鸿纪念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天津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9家机构。其中,分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和南京博物院的傅抱石《九歌图册》,首次合并亮相。

《油灯花果图》 林风眠 纸本彩墨,纵67.9厘米 横67.2厘米

《露气》 潘天寿 纸本水墨设色, 130×154cm中国美术馆藏

齐白石

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鱼、虾、蟹、蛙堪称齐白石水族画中的“四绝”。而这一次,我们来看看老人家笔下的人物画。

《寿桃图》齐白石轴纸本设色纵179 厘米 横48.5 厘米北京画院藏

《山溪群蝦图》齐白石轴纸本设色纵135.5 厘米 横33.5 厘米1926 年

《西城三怪》 齐白石 中国美术馆藏

此图创作于1926年,正处于齐白石画风变法期间,这段时间,齐白石笔下的仕女题材逐渐减少,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佛道人物逐渐增多。此幅画中,三个人,三个姿态,画法基本相同,勾绘也比较简单,却将“西城三怪”的个性气质彰显出来,右侧正面捻须而立的是齐白石,怡然自得;左侧负手拢袖的是湖南衡阳人冯臼,狷介自负;中间的是衍法寺的住持雪庵和尚,恭谨内敛。

傅抱石

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

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他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

《龙蟠虎踞今胜昔图》 傅抱石 南京博物院藏

傅抱石先生的这幅画取自于毛泽东1949年4月所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好像不对哎!画上的题诗句怎么成了“龙蟠虎踞今胜昔”,原来傅抱石创作此画时,这首七律还没有公开发表,所以才有这么一“错”。为了表现新社会新时代新气象,傅抱石运用了韶山写生中绘画语言,充分利用了散锋用笔的方法,将钟山草石结合的地理特点给予充分表现,笔墨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淡雅的青绿色下孕育着勃勃生机,寄托着画家诚挚的情感。而且,他特别钤盖了“换了人间”印,以讴歌新社会,以使主题得到升华。

《九歌图》册 傅抱石南京博物院、中国美术馆藏

1953年夏天, 傅抱石拟根据郭沫若新 著《屈原赋今译》为素材,为次年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酝酿创作。 1954 年10月,傅抱石通过综合历代《九歌》图像历数月惨淡经营, 以册页的形式分别将《九歌》文字加以图绘,殚精竭虑地完成了《九歌图》册。傅抱石赋予《九歌》中各种人物不同的鲜明性格,或热烈奔放,或超然物外,或坚毅刚强,其表现手法变化多端,构思意象新颖独特,很好地契合了屈原的诗意。

黄宾虹

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

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黄宾虹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练滨草堂图》 黄宾虹轴纸本设色,纵25.4 厘米横58 厘米1927 年,中国美术馆藏

《黄山松谷图》 黄宾虹 中国美术馆藏

黄宾虹的《黄山汤口图》曾拍出天价,受世人追捧。这次,我们来看看他笔下的另一种黄山。

黄山最不缺的就是奇松,且不说那众所周知的迎客松、凤凰松等,单是那漫山遍野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美不胜收、妙不可言。宾翁笔下的《黄山松谷图》可谓是笔墨“印象派”仅用几棵遒劲的老松和无数密密麻麻的点或短线之组合就将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松林给表现出来,可谓大繁大简,笔短意长。当然,这一画法不仅是其笔法的胜利,更是其墨法的胜利,如此焦墨点皆是建立在积墨和淡彩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显得很空洞。此图创作于 1952 年,宾翁 89 岁,其双目患白内障,视力逐渐减弱,甚至接近失明的程度,再看此作,挥洒自如,线条短短长长,墨色浓浓淡淡,既具象又抽象,无法有法,乱中不乱,不似之似,不齐之齐,真是不可想象,难以超越。

李可染

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

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數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崇山茂林源远流长图》 李可染镜片纸本,纵138 厘米横67.5 厘米1987 年,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藏

《孺子牛》 李可染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藏

李可染先生画牛,始于上个世纪40年代初。1942年,他蛰居重庆金刚坡下的一户农家,睡房挨着牛棚,他和一只水牛天天见面,到了晚上,牛的喘息声、反刍声、搔痒声常常使人夜不能寐。于是他挑灯起床,对牛作画。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这与他长期深入生活、静观默察,对牛的动作习性熟稔于心,不无关系。他笔下的牛,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他把牛的形状、比例、动态掌握得恰到好处,更能把牛的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充满泥土味的特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他画的牛多一笔嫌碎,少一笔不够,这就是他多年修炼艺术的结果。画品即人品,李可染后期的牧牛图,更升华为一种对牛的精神的理解,这精神也是画家本人做人、作艺的准绳,甚至晚年将自己的画斋定为“师牛堂”,足见他对牛的挚爱。

林风眠

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

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广东梅县白宫镇阁公岭村人。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讲究神韵、技巧,强调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构图常密不透风,但不觉局促,运用明亮的色彩,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既对立,又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风景》 林风眠纸本水墨设色,66×67cm1961 年,中国美术馆藏

《鱼鹰小舟》 林风眠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31×34.5cm1961 年,中国美术馆藏

《灰鹭图》林风眠 中国美术馆藏

鹭鸶作为林风眠的代表系列之一,一是因为反映他在嘉陵江畔的隐居生活,二是因为记录了他在杭州艺专任职期间留下的回忆。在出任校长的数年内,林风眠不仅为学生请来了各国名家,还在有限的校园内建起了小小动物园,养了孔雀、白鹭、猴子等动物供学生写生观赏。林风眠虽倡导自由融合,却一直将写实作为画家的基本要求,所以他竭尽全力的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希望他们能够在饱览博学之后,各取所需,打破既定传统,成为跨流派、跨文化乃至跨时代的艺术家。林風眠对鸟儿情有独钟,画过的禽鸟不计其数。只是从猫头鹰到鱼鹰,再到之后的雀鸟,鸟的种类与描绘的手法日渐随着年龄增长变得少了些凌厉刚遒,多了份宁静平和,正如我们看到图中的这四只鹭鸶。就像他晚年曾说道:“我本名凤鸣,自己改为风眠,不叫了,在风里睡觉了。”

潘天寿

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

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浙江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

《灵岩涧一角》 潘天寿纸本水墨设色,116.7×119.7cm中国美术馆藏

《杭县农民争交农业税》 潘天寿 中国美术馆藏

潘天寿是二十世纪花鸟画与山水画大家,这里既不说他的花鸟,也不谈他的山水,我们来看看这样一张画。

潘天寿从1950年至1952年一边参加土改工作,一边深入生活,进行创作。此图区别于潘天寿一贯的艺术风格,运用传统的白描对实景写生,无论是水乡的建筑,还是水乡人的毡帽和服饰,都忠实地记录了 1950年初杭县农村和农民的特色。在画面中有两幅“标语”:“农业税是人民的命脉”和“我们要争取农业税模范村”。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税”对于国家和人民极其重要,潘天寿巧妙地把当时的标语融入画面,不但生动地记录了杭县农民的心声,也传播了国家设立农业税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前,人物画很少以社会活动为题材,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努力为现实服务的过程中,潘天寿一边研习传统,一边将艺术创作与生活紧密相连。他对于平凡事物和现实生活的精神诠释,充盈了中国画的气血,让其作品与观众之间产生新的心灵共鸣,完成中国美术历史中最大规模的艺术思想变迁与历史性的艺术形式转型。

徐悲鸿

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

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九方皋》徐悲鸿

徐悲鸿的传世巨幅《九方皋》是二十世纪中国画不朽的旷世杰作之一,此作代表了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当然巨幅画作在大展中您可以一睹真容。这次我们来说一说徐悲鸿的另一幅《九方皋》。

1926年冬,这是徐悲鸿在法国度过的第7个年头,他的生活状况可以用坎坷、落拓、穷困来形容。1927年,陷入经济困境的徐悲鸿回到上海。然而,回国以后,徐悲鸿的经济仍然不见好转。1928年1月,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和李石曾都在上海,这时徐悲鸿拜见二位长者,李先生就以世界社的名义,聘请徐悲鸿为几位元老绘像。前后花费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徐悲鸿为吴老先生、张溥泉先生和张静江先生夫妇画了四幅画像,每幅得到两百元的报酬。大大缓解了拮据的生活状况。就在这时,徐悲鸿创作了目前已知的第一张《九方皋相马图》,即为本幅,送给李石曾。此图已经奠定了徐悲鸿后来创作“九方皋”题材的基本格局。一方面是为了感谢李石曾,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的才学能够为人所识、为人所用。

《愚公移山圖》 徐悲鸿纸本设色,纵144 厘米,横421 厘米1940 年,徐悲鸿纪念馆藏

张大千

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

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张大千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其日后的特有标志。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旅居海外后,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夏山高隐图》 张大千 龙美术馆藏

这幅画是张大千临摹元四家中王蒙1365年创作的《夏山高隐图》,巧的是这幅王蒙真迹现在就藏在故宫博物院。张大千摹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他的好朋友谢稚柳也曾说张大千临摹古画非常刻苦。叶浅予说张大千:“穷追古人之迹,穷通古人之法,最后达到穷探古人之心。”在二十世纪,张大千临摹古人的造诣可谓是登峰造极,我们从这幅画中完全能够领略大千神乎其技的临摹功夫。

《江岸图》 张大千横幅纸本设色纵45 厘米 横75 厘米1969 年,龙美术馆

猜你喜欢

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大师的劝勉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美人如画
傅抱石“养”画
吴昌硕与潘天寿的忘年交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的“恐水症”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潘天寿全集》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