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怎么了
2020-03-08吴晓波
吴晓波
德国在整个欧洲经济体中可谓“经济之锚”。德国经济晴空万里,欧洲经济好运当头;德国经济乌云笼罩,欧洲经济就没有明天。然而,在2019年,德国却进入了一个经济寒冬期。
从GDP数据来看,从2016年起德国经济就出现了放缓的迹象。
经过预测,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认为,只要2019年德国经济增速能够保持在0.5%,就算进入了合格线,但现实是,跟2018年相比足足跌了一个百分点。更让全球投资者忧心的是,去年8月底,德国甚至发行了一个30年期的负利率国债,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为期最长的负利率国债。这说明投资者们对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已经普遍产生了悲观情绪。为什么德国经济下滑引起全球如此大的关注呢?
德国跟中国一样,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德国经济的基本面就是全球制造业的基本面。但是支撑德国甚至欧盟的制造业偏偏就出了问题。
2019年1月以来,德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几乎处于50的荣枯线下。其中9月和10月的德国PMI指数只有41,在欧元区中垫底。下滑的PMI指数反映了德国制造业整体的萎靡不振。由于德国的经济总量在整个欧元区处于第一位,也就导致了整个欧洲制造业都处在自2012年以来的最低潮。德国制造有三板斧:机械制造、汽车和化工。其中汽车是龙头产业,化工产业的1/5以及机械制造业的1/3的营收都直接来源于汽车产业。
但是近几年来,德国汽车似乎卖得特别艰难,去年德国的汽车产量下滑了12%,出口下滑14%。
德国制造业在2019年的萎靡现状是全球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同时也给中国的制造业发出了很大的警示。
在全球制造业中,德国是最早提出生产柔性化改造和制造转型的国家。早在2013年,德国政府就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传统的工业1.0到3.0模式,有五大模块,即机器、工人、原料、运输和销售,而德国的工业4.0就是在这五个模块上安装传感器,让其变成智能模块。
新模式带来的好处是,首先工厂将会建立起完善的大数据库,保证生产更为高效。其次,完全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用户将不同的需求交给工厂,工厂再来生产。
在全球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迭代的浪潮中,德国在IT领域、基因科学等领域,跟美国的差距似乎正在拉大,而在制造业环节受到中国企业极大的挑战。
事实上,德国政府也意识到了制造業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2018年的时候,德国出台了《高科技战略2050》,希望到2025年将科技支出占GDP比例提高到3.5%。2019年2月又出台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目标是在2030年,将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5%,特别是加快汽车工业的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德国跟中国一样,制造业是它的基本盘,强大的工业基础带给德国的是2009年后逐年降低的失业率和良好的政府财政情况。在未来的10年到30年内,德国能否在本轮科技制造浪潮中保持领先地位,将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的成长和国运。而在这样的竞争中,成长中的中国制造业,是它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