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儒学
2020-03-08叶水涛
时下,谈国学的很多,谈国学不能不谈儒学;谈民族文化振兴的很多,谈振兴民族文化,就不能不谈振兴儒学。现代新儒家,他们所关心的是,传统儒学如何通过积极转化,焕发新的生机,从而有效地服务于现代社会。他们念兹在兹的是如何守住这一文化血脉。然而,也有极端如深圳一位名蒋庆者,著文呼吁立儒学为国教,尽管他似乎也颇为振振有词,但这种近乎痴人说梦的理论,事实上不可能得到履行。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虽说“独尊儒学”,儒学也没有在事实上成为一种宗教,遑论国教。今夕何年,晚清康有为、袁世凯没有做成的事,今天居然有人在那边积极倡导。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儒家学说具有特定的价值,这是无可否认的。于不同的社会时期,它有不同的作用;其价值之大小,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這都不奇怪。倘若无端地夸大它的价值,乃至将它推向极端,说得无所不能,无往而不胜。这显然不合于事实,也难为了儒学,于社会的发展无益,于这种学说本身也有危害。儒学属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遗产,当年支撑它蓬勃生长的土壤今天已不复存在。同样道理,儒学要进入现代社会就必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必须从小农经济、家族制度和皇权意识中慢慢地蜕变出来,非如此,不能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有它植根生长的土壤,都有它服务的对象,以及它于社会生活中所能发挥的特等作用。就今天而言,时代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儒学所面对的已不复是当年的社会,与时俱进地完成自我扬弃与自我革新,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倘若持一种刻舟求剑式的思维,念叨着“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无视变化了的时代,依然做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旧梦,那么它就完全脱离了社会,脱离了现实,成为一种过时而没有多少价值的东西,当然它也就无法和现代的一些主流意识接轨。当下,任何一种学说,如果没有科学与民主的精神,没有现代文化的理念,没有国际化、全球化的视野,它就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毋庸讳言,西方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对自然的征服与掠夺式开发,人类理性的僭越,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取代传统中的上帝而定于一尊,其结果是人类的狂妄伴随着人文精神的衰落及人性的异化,带来种种社会的危机与精神的危机。因此,马克思主义学说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换一个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厚重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的思想方法,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与美学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弊端起到某种校正的作用。季羡林先生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循环,21世纪是中华文化的世纪,它将完全取代西方文化,挽救西方世界的没落。这话似乎也有点说过头,因为既与事实不符,在逻辑上也不能给出严密的证明。
周有光先生批评了季先生的轻率与浪漫,指出这种中华文化统治世界论,有害而无益,也有违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优良传统。季羡林先生固然很有学问,但季先生之所长在印度学,而非传统国学。他的敬谢“国学大师”的称号,倒也不全在谦虚。儒学或国学,在今天的中国显然不能成为主导性的意识形态,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下中国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果一种文化,它不能救中国,反而能够救世界,这岂不成了一种很奇怪又很有讥讽意味的悖论。现在某些中小学起劲提倡读经,让学生背诵《三字经》 《弟子规》,有的甚至将24孝图刻写到学校的墙壁上,这是不是有点文化倒退的意味?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不是要回到周公和孔子那个时代去。
(叶水涛,著名教育专家,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