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2020-03-08赵昌竹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异构方案

赵昌竹

在小学语文教研中,有一种常见的活动形式叫作“同课异构”,指的是由不同教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不同的设计与教学,从而发现不同的教学视角,带给大家对于同一课的多方面的认知与理解。其实,在我们准备公开课的时候,经常也会和自己进行“同课异构”。在教研员、教学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从而一遍遍更改、试教。不过,这样的过程大多是将曾经的方案稍做调整,进而“复制粘贴”到新的方案中。而更有价值的,应当是带着新的思考,对于原先教学方案的“打破”与“重构”。这样“打破”后的“重构”是教学的“另一种可能”,也会诞生教师个体能力提升的“另一种可能”。

教学的“另一种可能”的不断探寻和发现,是对自己教学认识的挑战与否定,更是一步步的成长与超越。这种“同课异构”,可以通过同一节课的不同教学,进行比较、思考、分析、理解、感悟,从而与自己建构一种对话的场域,通过不同的设计,沟通自己、触发自己、促进自己、认知自己。本文以五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的内容——《中国民间故事》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浅谈自己前后两次“同课异构”带来的些许感受。

变化一、从表象的轻抚到内核的深掘

方案1:开场做题测试,由学生自主出选择题,源于学生,指向学生,充分体现了生本的特点。

方案2:开场做题测试,由教师出选择题,指向书本,借做不同的题带领学生体悟民间故事的特点。

“方案1”的设计中,我希望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自主出题。但是,从出题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太理想,因为学生出的题目大多是停留在阅读的浅层理解,只要粗略地读过这本书就可以获得答案,缺少了深层阅读后产生的思考与提问。还有一些题目则属于“冷门”问题,聚焦在了一些并不重要的关注点上。这样的问题置于课堂,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讨论,或许会起到一个并不太理想的导向,可能带给学生的阅读指导变味成:要在读书的时候多关注那些并不重要的细节,而忽略了这本书最主要的核心内容。

所以在“方案2”中我做了调整。通过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引领学生逐步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比如,表达的口语化,充满夸张的想象等。这样的问题设计,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我不禁感叹,在我们大力呼唤生本教学的同时,也要考虑具体情况。有时候太过于强调生本,只从这一个视角来评价课堂,也许并非妥帖。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从停留于表象的“浮光掠影”,到针对内核的深刻挖掘。找准教学的目标,挖下第一铲子,再深挖下去,这样的深度阅读、深度学习是值得追求的。

变化二、从平地的散步到高峰的攀登

方案1:比较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民间故事版、古典小说版、电影版等),从而体会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

方案2:先将书中第一、二个故事(《白蛇传》 《宝莲灯》)进行比较,再在全本书中的民间故事里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

这两个方案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比较阅读。但比较的对象不一样,其实也是此环节教学的目标不一样。“方案1”是想通过不同的文体,直观地感受民间故事语言表达的特点,口语化且异想天开。通过三组不同的故事让学生自选去比较,获得的答案基本是一致的。这样的设计,带给学生的学习体验犹如在平地上的散步,并不复杂,容易找到“答案”,但似乎少了些“进阶感”。

而“方案2”,做了调整,在比较了这本书的第一、第二个故事之后,学生发现了他们情节上的相似之处:“偶遇—结婚—受阻—生子—被害—获救”。如此雷同的情节建构,表现出了民间故事结构的特点。找到相似,再去探寻相似的原因,带领学生感悟民间的想法,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重男轻女”“盼望圆满”等老百姓的观念和心愿。

之后,再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去比较阅读剩余的民间故事。学生也有很多发现。比如“渴望好官”“敬佩英雄”“憎恶坏人”等民间的想法都被学生挖掘出来。当目标指向“民间故事背后的民间想法”,当阅读范围锁定在这本书里,这样的阅读过程就如攀登高峰一般,学习的步伐逐步向上,效果也随之提升。

变化三、从演绎的熱闹到思维的活跃

方案1:“声”临其境地用读者剧场的形式演绎故事片段,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课堂非常热闹。

方案2:潜下心来,到文字中寻找“民间的想法”,探寻“民间的声音”,课堂如“海洋”,表面看似平静,实则宁静之下暗藏着巨大的力量。

课堂上的热闹究竟如何定位?我们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还是内在的热烈?

“方案1”中,我想用儿童的声音撑起课堂,让他们用声音演绎情节,表现人物,当童声充满课堂的时候,教师也会被这动听的声音打动,课堂也会随之变得充满魅力。这样充满欢乐声的课堂是美好的,是学生喜欢的,也是很多听课老师喜闻乐见的。

“方案2”则不同,更多的是一种宁静,但我却认为,这份宁静符合“冰山理论”。学生的课堂思维活动就像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无声的阅读行为、轻声的组内讨论、简洁的汇报发言,而更大一部分的思维活动却藏在更深层次,极具力量而不为人所见,恰如冰山。这种“隐藏”着的思维力量是值得追求的,如何去创造促进思维发展的教学场域也是值得思考的。正如富兰克林曾说:“思考使人深邃。”我认为,深邃的思考更使人产生智慧,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

“同课异构”需要创新,但又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包括刻意地去寻找各种新的可能性,而应该立足于自身教学工作的改进。寻找教学的另一种可能,必然建立在对已有可能的准确判断和深刻反省上。由于教学涉及了多个不同的方面,因此,对于任何一堂课,我们都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分析,这便是“同课异构”的价值。当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另一种可能,我们对教学的认知与把握、实施与感悟就会有另一种可能,我们教师本身也会出现另一种可能。

(作者单位: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异构方案
我画民间故事
烂脸了急救方案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overlay SDN实现异构兼容的关键技术
LTE异构网技术与组网研究
在新兴异构SoCs上集成多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