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妙”?悟人“奇”
2020-03-08徐迎梅
徐迎梅
《俗世奇人》是著名大作家冯骥才写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了清朝末年天津卫18个市井奇人的故事。18个故事打开的是天津卫的一幅世俗生活长卷,他们有的靠手艺立足天津,如苏七块、刷子李、泥人张等;有的靠一张好口才闯天下,如杨巴、贺道台,死鸟等;还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酒婆、小达子等。读来仿佛穿越时空,来到现场。
除了小说的文学价值外,笔者更关注的是小说给写作教学的启示。细读小说,不难发现,每一个故事,作者都用他们的外号作标题,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作者还善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和幽默生动的津味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令人回味无穷。
《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读整本书的实施建议,笔者所在的学校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较多,这样的文字阅读与写人方法正是他们所缺乏的。共读《俗世奇人》,笔者希望可以利用文本进行巧妙引导,唤醒每一个儿童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写作动力,让学生会写作,享受写作,同时掌握扣住“阅读预期” “写作特点”读此书的方法。
一、抓读题眼,体悟 “第一感觉”
笔者先引导学生从书名猜想,这本书会写些什么内容,再出示学习要求,激发他们翻阅整本书,有针对性地提取相关信息,来印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感悟“奇、俗”:
选择自己的方式,翻阅这本书,提取关键信息,说说奇人“奇”在哪里,又“俗”在哪里?可以从他们的衣着、生活、工作、地位等来关注。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从整本书提取信息是讲究方法的,先读目录和序言,再有选择性地浏览内容和插图。同学们从故事的题目提取如下信息:“酒婆”是个女人,而且很爱喝酒;“好嘴杨巴”口才一定很好;“张大力”,顾名思义,力大无比……浏览内容,欣赏插图,又有了更深的认识:“酒婆”喝酒从不就菜,一饮而尽;“杨巴”心灵嘴巧,卖的茶汤名满津门;“蓝眼”很厉害,是个古画鉴定专家,他戴了一副蓝色的眼镜,看假画,两眼无神;看真画,眼镜上就会有一道蓝光出来;“苏七块”是一个医生,他每次帮人看病的时候都要人家交七块银钱,才肯帮人家看病;“泥人张”艺高胆大,用自己的方式惩罚了嘲笑他的“海张五”……在猜想、印证的活动中,同学们对“津门胜地,奇人如林”有了初步的感知。
同学们关注这些奇人的外貌、衣着、生活、工作、地位等,还读懂了18位奇人其实就是一些市井人物:小達子是个其貌不扬的小偷,大回是个钓鱼爱好者,刷子李和泥人张是手艺人,酒婆是个底层的劳动者……这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合起来就构成了当时“天津卫的集体性格”。
笔者及时小结:当我们拿到一本新书,扣住书名中最敏感的、最感兴趣的词语,从目录、插图、内容提取你想得到的信息,这就叫读“第一感觉”。
二、细读文本,领悟“创作意图”
1. “思”整本书的写作意图。大千世界有本领的大人物比比皆是,冯骥才为什么单单要写这些小人物?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静静思考过后,同学们猜想连篇,有的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高手在民间,普通人也能发出金子般的光芒;有的觉得他想揭示这样一个道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时,笔者出示冯骥才语录,大家金篦刮目,原来小人物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他要为小人物发声,同时也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了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来”。
2. “悟”单篇故事的写作特点。弄明白冯骥才为什么写这本书,我们还要知道,这本书的每个故事是怎样写的。笔者通过学习要求带领学生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刷子李》。
亲近人物
1. 默读《刷子李》,想一想:曹小三对师傅的看法发生着怎样的变化,用关键词在书旁批注。
2. 小组交流。
3. 推选代表交流。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后,在自主、交流、合作探讨的语言实践中,洞悉了曹小三头一天学徒经历了从“半信半疑——有点相信——再次怀疑——深信不疑”的心理变化。这一波三折的情节既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更好地表现刷子李刷墙技艺的高超。正如冯骥才所言:“写小说的人物故事,我的经验就是三个情节才能把人物撑起来。”
这本书不仅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语言,笔者出示了书中几段有作者语言风格的片段,引导学生品读作家的语言特点。
在朗读、评读、赏读、尝试读出津味等一系列“读”的活动中,学生被这种干净利落、幽默诙谐、原汁原味,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语言所吸引,同时心生疑惑,冯骥才到底是个怎样的作家,能用如此幽默风趣的津味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此时,适时出示作家名片:
冯骥才生于天津,善用天津方言的表达方式,被誉为“津味小说家”。他的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干脆利落,善用比喻、夸张,体现了天津人的独特个性。津味语言写天津奇人,《俗世奇人》是他津味小说的巅峰之作。
学生恍然大悟,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言道说一方人。
【导读延伸】
读了“第一感觉”,领会了创作意图,学生对冯骥才笔下的18个小人物有了初步的印象。这是冯骥才眼中的俗世奇人。其实我们周边也有这样的人物,同学们一下子说出失去双臂的石小华是我们身边的书法奇人,他们还亲切地称呼他为“天才石”“书法石”。此时,笔者引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写个《同窗 人》 (可以是《同窗“奇”人》 《同窗“高”人》等)你笔下会有哪些人出现?同学们七嘴八舌:“篮球王” “飞人李” “张大胃” “学霸钱”……他们欣喜地发现原来读这本书,还能让他们成为作家。同学们乐在其中,思在其中,收获在其中。一个月后,我将同学们的作品整理了一下,足足三册,同学们的欣喜不言而喻,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作者单位:如皋市港城实验学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