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词语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语用能力

2020-03-08唐召玉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绿油油语境词语

唐召玉

词语教学是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为儿童独立阅读排除障碍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小学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实践中就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激活词语,提高词语教学实效进行了研究,掌握了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品味词语的内在意蕴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词语教学的重要原则。词语的学习绝不能孤立进行,需要教师联系语言环境,带领学生在多种链接中理解、鉴赏、运用。

1. 展开想象,让词语的内涵更丰富。语言是符号系统,但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化枯燥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对于黄包车夫的外貌描写,作者用了“饱经风霜”一词,对学生而言相对抽象,且有一定难度。如果仅停留在让学生查字典、背解释的层面,学生的理解无疑将是肤浅的。这时,教师可以在让学生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进行想象:

“一个靠拉黄包车赚钱的人,起早贪黑,刮风、下雨、烈日当头照,都得拉车。那他的外貌会是怎样的?”

于是,学生会联想到车夫皮肤黝黑,脸上布满了沟壑般的皱纹,一脸愁容,对“饱经风霜”的理解就具有了画面感、层次感、立体感,词语的内涵也就更丰富。

在想象的空间里,词语有了鲜活的生命,织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不仅让词语教学有“形”,更在潜移默化中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最终形成姹紫嫣红的精神花园。

2. 结合语境,让词语的内涵更直观。在词语教学时,教师还应善于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通过整体阅读词语前后的句子来理解、概括词语的含义,彰显词语理解的过程,让词语学习更立体、更形象。以《将相和》一课中的“负荆请罪”一词为例,如果单从字面意思解释的话,小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上下文的方式,思考这个词语的含义。当学生读到课文中廉颇“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句话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负荆请罪”这个词语的意思了,通过联系上下文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在日常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使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词语的意思,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认识和理解。

3. 链接生活,让词语的内涵更深入。叶圣陶先生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和学习经验来学习课文。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若引导学生链接生活,可助其构建原有认知和新知的联系,理解课文情境,体味词语意蕴,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感悟,而不是浮在表面。如:《海底世界》一文中,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动物声音进行了描写。当学生沉浸于海底各种各样声音的时候,我抓住“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不用水中听音器听不到而已。然后拎出“窃窃私语”这一词语,引导学生思考:

“同学们,谁知道什么是‘窃窃私语?在生活中,你们通常和谁、在什么情况下窃窃私语?”

学生就很容易将“窃窃私语”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就理解了看上去宁静的海底,其实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一篇文章中,很多词语背后都可能蕴含着丰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链接生活,引导再现并唤醒它们,让它们变得形象可感、鲜活生动,让学生在词语的学习中经历理解、感悟、运用等实践形式,更深入地理解词语的内在意蕴,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体悟词语的情感色彩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语境对比,体悟词语内在的情感色彩,让学生对词语品悟更加敏锐化。

1. 据词归类,辨析词语的情感色彩。词语不是冷漠苍白的,而是有温度和色彩的。尤其是描写人物的文章中,作者往往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色彩。这时,若通过归类对比进行词语教学,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完《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五壮士和日寇的词语,然后归类出示。

五壮士:全神贯注、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居高臨下、昂首挺胸、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日寇:大举进犯、坠落山涧、粉身碎骨、横七竖八、叽里呱啦、纷纷滚落

两组词语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再让学生朗读并相互交流感受,学生感受到两组词所呈现出来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以及日寇的狼狈,体会作者鲜明的立场和爱憎,也对接下去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为学生准确运用词语奠定了情感基础。

2. 换词理解,激活语境的情感色彩。词语的教学不应止步于理解,更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品悟、体会、辨析。例如:“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一句的“拎”字,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先从句子中提出“拎”字,再用其他词语替换,然后自主体悟不同词语在程度表达上的不同,最后教师总结并给出词语的本义。在换词训练时,学生把“拎”换成“拿”,然后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拎”只是轻轻一拿,动作随意。在换词理解中,更精准地理解了“拎”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这种学习和推敲揣摩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品味了词语之间的微小差别,体会了词语所含的情感色彩,更培养了学生行文时要咬文嚼字、恰当用词的意识。

3. 因词择法,品味词语的情感色彩。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陌生或有韵味的词语,而遇到不认识的词语就借助工具书或询问他人,既影响阅读兴趣,又不现实。教师可以将一些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引导他们掌握一些常用的解词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以“绿油油”一词为例,学生都知道“绿油油”说明颜色绿。那么,“绿油油”除了绿的含义外,还有别的含义吗?教学时,通过出示“油”的解释,让学生选择。因为这是描写叶子的词,学生很容易就猜到,这里“油”是色泽光润的意思,从而理解了“绿油油”除了指叶子绿,还写出了它的光泽感。如此便清楚地理解了“绿油油”的意思。同时,在释义选择中,学生对文本中“绿油油”一词所表达的情感色彩,也就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内化词语的表达功能

学生会运用和表达是词语教学的终极指向。只有关注表达,活化运用,词语才能鲜活起来,丰满起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1. 依托练习,关注词语的表达语境。练习是巩固学生所学的最好方式之一。设计词语训练时,教师要注意丰富训练形式,将词语放置到特定训练语境之中,学生获得的训练体验才会更真切。如学习阅读《萧伯纳和小女孩》一文,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

① 他 暗想 :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相识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② 萧伯纳愣住了,他马上 意识 到自己刚才太自以为是了,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③ 事后,萧伯纳深有 感触 地说:“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骄傲,要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启迪。”

这样的设计,通过词语填充带动阅读,从而积累词语、理解文本,使得词语教学和语文教育融为了一体。

2. 借助情景,提升词语的表达功能。说是写的基础。在课文学习中,可以在词语学习后,借助一定的情景,采用说一说或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来巩固理解,或者要学生运用指定词语对所学文章进行复述练习,以巩固理解和掌握,提升、丰富词语的表达功能。

例如:学习阅读《燕子专列》一文时,可给出“纷纷、满天飞舞、四处、冒着、顶着、踏着”等词语,让學生说一说人们是怎样寻找燕子的。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语,在表达交流中不仅进一步感受到人们的焦急心情,以及当时气候和环境的恶劣,更体会到人们不畏严寒、不辞辛苦拯救燕子的博大爱心和无所畏惧的品格。

这样的交流练习,既提升了词语的表达功能,又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本,还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掌握与表达运用。

3. 连词成段,优化词语的表达效果。用多个已积累的词语写话练笔,能有效加强词语的内化运用。同时,将词语沉浸于特定的语境中,可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练笔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将词语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如学习阅读《全神贯注》一文时,让学生用“仪态端庄、杰作、感触、莫名其妙、全神贯注”写一段通顺的话。学生看到后议论纷纷。这时,适时给出提示:

1. 理解上述词语的意思。

2. 根据所给词语创设合适的语言环境。

3. 注意句子之间的连贯。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很快就言之有物地写起来了。利用指定词语写话虽常见,但得把握其关键:让学生写的段落有看点、有情节,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的点拨与提示。

“语文教学就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语言,发展思维……使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获得语言智慧、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词语教学是提升上述学生语言素养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认识词语教学的价值和功能,才能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进入语言的意境,学生才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笔下的文字生动起来。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真新小学)

猜你喜欢

绿油油语境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草原
找词语
四季
词语欣赏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一枚词语一门静
好词聚焦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