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吉林老师
2020-03-08田本娜
从南通打来的电话说吉林老师走了!当时我的头脑几乎一片空白,什么话也讲不出来,怎么她会走在我的前面!
吉林小我十岁,我有个妹妹也小我十岁,所以我常把吉林作为我的小妹看待。她在百忙中,还经常关心着我的生活。我有一位这么好的小妹,感到无比幸运!
故人远行,沉心思念往事。我和吉林是相识40年的老挚友了。回忆1980年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在大连成立,大会期间,她第一次介绍她的情境教学,她的发言生动而充实,情深意切,这是她在全国第一次提出“情境教学”这个新名称、新经验。之后《光明日报》记者急着采访她,我和该记者住同屋,又一次听到李老师更加详细地讲述“情境教学”,是怎么提出的以及一些具体做法。她谈得条理清晰,有情有境。给我的第一印象:这位教师的教学一定很富于感染力,我感到李老师是一位具有创意的语文老师。但是“情境教学”却没有引起我足够的注意。
1983年冬天,我应邀到河北大学教育系给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这是我将“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改为“小学语文教学论”的第一次尝试。我在备课时从图书馆借到了《李吉林教案选》 (内部出版),打开这本书,充满了李老师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课课都是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语文。我爱不释手,结合我的教学给我的学生们介绍了“情境教学”。当我的学生们听到李吉林老师和孩子们一段段生动的对话时,无不被那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情境和一组组生活化、条理化的语言所折服。课后,他们都争相借这本教案选集来读。从这本教案选中,我们看到吉林老师的语文教学不局限于课堂,而是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带到生活中去,把生活、观察、想象、思维融于语言训练之中。这时,我对情境教学才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三次请吉林老师到天津讲学,介绍她的“情境教学”,使天津的小学语文老师们受益匪浅。从而,也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情境教学”的认识。
李吉林老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与扩展,由“情境教学”进一步形成了“情境教育”,创造了“情境教育学派”,这是吉林老师对语文教学与教育的一大贡献。“情境教育”具有其一定的特点及理论基础。
其特点之一,就是将学生带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学习生动活泼的语言。这是吉林老师从开始走进课堂,看到那封闭的教学,就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从封闭教育的捆绑中挣脱出来”。于是她把孩子们带出那封闭的课堂,走进风光无限的大自然;于是在校园里、在田野里那一组组具有风趣的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使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使小学语文教学走进了大自然、生活之境。
其特点之二,就是“情境教学”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境。吉林老师热爱儿童之心深切,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她在卧病期间还要选择距离学校临近的一间医院,为的是能天天听到孩子们的歌声,看到孩子们的活动。她在教学中,非常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的联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语言越学越聪明,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其特点之三,吉林老师是一位感情充沛的老师,在她的教学、教育活动中,都充满了对孩子们的深情,对所学内容的情感理解,情中有境,境中有情,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这也是“情境教学”最主要的特点。
“情境教育”不是一般的经验,“情境教学” “情境教育”已具有深入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一种教学、教育流派。吉林老师很重视理论学习,经常和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工作者研究问题。教学论、心理学、语言学、意境说等理论,都蕴含在“情境教育”之中,而最主要的是我國的“意境说”。她苦学我国古代文论“意境说”,从学习中体会到“意境说”中,“含蕴着东方文化的智慧和审美意韵,让我仿佛在迷雾中看到闪烁着温暖光亮的灯盏”。她从“意境说”中学得的第一个理念,就是《文心雕龙》中陈述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八个字。这是“情境教育”最基本的理论之根基。吉林老师将这八个字深深地融于其教学、教育之中:把孩子们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学习活的语言;以充沛的情感学习语言;使语言学习深入到儿童的心灵之中。这就是她所创造的具有中国语言教育特质的“情境教育学派”之内涵。
吉林老师走了,但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思想,以及她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希望她所创立的“情境教育”体系,不要成为历史,应该进一步发扬光大。
吉林老师,如今我只见其文,只忆其影,不见其人,我深深地怀念她!
(田本娜,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