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毒的现状、 影响因素和预防对策研究报告
2020-03-08郭开元
郭开元*
在我国,预防青少年吸毒的形势严峻,青少年吸毒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进一步了解青少年吸毒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青少年吸毒的对策建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了“预防青少年吸毒”课题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法对青少年吸毒问题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基于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青少年吸毒的特点、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
一、青少年吸毒的状况和特点
1.青少年吸毒的年龄
初次吸毒年龄是影响青少年吸毒成瘾度的重要变量。青少年吸食毒品的年龄越早,毒品成瘾的程度就越深,对身心造成的伤害就越严重,而戒除毒瘾的难度也就越大。调查数据显示,吸毒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初次吸毒时的平均年龄为20.7岁。将性别因素纳入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女性青少年初次吸毒平均年龄为20.31岁,显著低于男性(21.02岁)。女性初次吸毒年龄年轻化的状况可能与青少年女性进入社会的时间较早、情感上比男性更脆弱等因素有关。
2.青少年吸食毒品的类型结构
青少年吸食毒品的类型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变化趋向。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吸食毒品的类型主要是:冰毒(86.1%)、麻古(39.3%)、K粉(19.9%)、海洛因(18.6%)和大麻(11.1%)。另外,部分青少年主要是滥用麻黄素、曲马多、止咳药水等药品。由此可见,在青少年吸食毒品类型上,呈现出传统毒品、合成毒品和新精神活性物质叠加滥用特点,毒品滥用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以海洛因为代表的传统毒品所占的比例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以冰毒、K粉等为代表的合成毒品所占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图1:青少年吸食毒品的类型(%)
3.青少年吸毒的频率
青少年吸食毒品的频率与所吸食的毒品类型以及成瘾的程度、毒龄长短、毒品获取渠道的难易度、吸毒者的情绪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56.3%的吸毒青少年自我报告“每天都在吸食毒品”。研究发现,青少年吸食毒品的频率越高,吸食量越大,其对毒品的精神依赖和躯体依赖的程度越强。吸毒频率不同的青少年停止吸食毒品后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戒断症状,驱使其产生强迫性的找寻毒品行为的强度也会不同,吸毒频率高的青少年在找寻毒品过程中更容易不择手段和不顾后果。
4.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场所
吸毒场所是吸毒行为的客观构成要素,所有吸毒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空间发生的。从环境论的视角分析,吸毒场所的选择与吸毒动机密切相关,高发、频发的吸毒场域反映了青少年吸毒行为的特征。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场所是朋友家(55.2%)、自己家(52.4%)、宾馆(50%)和出租屋(35.7%)。由此可见,青少年吸毒场所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个案访谈发现,不同类型毒品的吸食场所也有所不同,其中,冰毒的吸食场所是以吸食者家中为主,摇头丸、氯胺酮类的毒品吸食场所主要集中在娱乐场所。另外,为了逃避惩罚,青少年吸食毒品的场所呈现扩大化的趋势,由迪厅、KTV等娱乐场所逐渐向更为隐秘的茶艺吧、咖啡厅、私人会所等场所蔓延。
图2:青少年吸毒的场所(%)
5.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来源
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来源体现了获取毒品的渠道和难易度。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吸食的毒品来源主要是朋友,比例为66.9%;其次是专门卖毒品的人,比例为54.8%;男(女)朋友/伴侣,比例为10.9%。其中,青少年在娱乐场所(如KTV、酒吧、舞厅、网吧、溜冰场等)获取毒品的比例为6.4%,这表明这些场所为青少年接触或获取毒品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疏于防范的娱乐场所甚至成为了合成毒品蔓延的温床。此外,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毒品的线上线下交易更加隐蔽、快捷,部分青少年通过互联网购买毒品。
图3: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来源(%)
6.青少年购买毒品的资金来源
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购买毒品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吸毒青少年自己的财产(包括自己的收入和储蓄),比例为76.2%;从亲友处获得的财产(包括家人、朋友或伴侣),比例为67.4%;吸毒青少年违法犯罪所得的财产,比例为22.1%。吸毒青少年为了获取购买毒品的资金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主要包括赌博、盗窃、抢劫、卖淫等行为,明显地表现出“黄赌毒不分家”的特点,这表明青少年的吸毒行为伴随着较高的违法犯罪风险。
二、青少年吸毒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访谈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以McLeroy等人在1996年提出的健康行为生态模型为理论框架,将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5个层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同伴因素和社会因素。针对这一分析框架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对于吸毒者而言,吸食毒品的原因具有复杂性、综合性,是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诱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青少年吸毒的影响因素中,部分因素具有共性,部分因素具有个性,其中,共性因素反映了吸毒者具有相似的个人经历、价值观念和人格特点;个性因素则反映了吸毒者不同的吸毒动机。
1.青少年吸毒的个人因素
(1)受教育程度低
受教育程度低是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吸毒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含初中未毕业)。这一数据结果与个案访谈所得出的初步结论相一致,这说明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原因往往是初中阶段的学业状况出现了问题,离开了学校支持系统而置身于一个会诱发吸毒行为发生的、高风险的社会环境中。
(2)无业或者无固定职业
职业结构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吸毒青少年而言,职业状况不理想,24.4%的是“个体户”,23.7%的是“没有固定职业”,16.3%的是“无业”。另外,个案访谈发现,有些吸毒青少年是“个体户”或者“娱乐从业人员”。这些职业具有不稳定性、边缘性,鉴于劳动环境和机会影响一个人的朋友圈,边缘性的工作使青少年容易结交有吸毒行为的朋友,进而在不良朋友的蛊惑下接触毒品。
(3)不良行为的交织
不良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是青少年实施吸毒行为的早期征兆。调查数据显示, 93.9%的吸毒青少年有抽烟行为,88.4%的夜不归宿,74%的有逃学行为, 76.7%的有赌博行为,50.9%的玩游戏成瘾。由此可见,吸毒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类型突出,并且是多种不良行为交织。
2.青少年吸毒的家庭因素
(1)家庭监护的不足或缺失
个案访谈发现,家庭结构不完整、与父母缺乏沟通或者父母监管缺失是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因素。一位受访者说“11岁时父母亲离异,后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在建筑公司上班,经常出差,我经常一人在家,根本没有人管我。”调查数据显示,吸毒青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监护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失,吸毒青少年更多地是来自单亲家庭或者重组家庭。
研究发现,青少年生存状态与初次吸毒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初次吸毒时有近一半比例(45.6%)是发生在其单独在城市打工时。当青少年处于社会流动的状态,缺乏有效的家庭监护,在适应变化了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吸毒亚文化的影响,接触毒品的概率性更高。因此,在父母外出打工时,无论青少年是留守在家抑或是随父母一起外出务工,都存在着较高的吸毒风险。
(2)不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
在家庭教育社会学理论中,家庭教育环境是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和行为规范习得的基础环境。家庭教育环境通过形成具有共振性和弥散性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形成一种无形的影响,使其产生某种心理评价,形成某种心理状态,进而支配其行为①关颖:《家庭教育社会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293 页。。调查数据显示,吸毒青少年更多地成长在不完整的家庭环境中,如单亲家庭或双亲缺失的家庭。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完整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青少年在家庭生活中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温暖的陪伴,导致不良习惯以及个性的形成,从而增加其吸毒行为的可能性。青少年由于缺乏来自家庭的监护与关怀,更容易受到毒品的侵害。另外,吸毒青少年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消极的亲子关系对毒品使用情况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与之相反,积极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预防青少年接触毒品。
(3)家庭成员吸毒行为的不良影响
家庭成员的吸毒行为对青少年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成员有吸毒行为的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吸毒的可能性较大。调查数据显示,33.0%的吸毒青少年的父母有吸毒行为,31.5%的吸毒青少年的兄弟姐妹有吸毒行为。
3.青少年吸毒的学校因素
(1)学业成绩差
调查数据显示,吸毒青少年学业成绩不理想,成绩处于中下游水平的比例高。学业成绩落后的原因包括青少年学习动机弱、学业压力大、学业受挫感强、学业情绪低等因素。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会被老师、同学贴上”差等生“的标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这与个案访谈的结论一致,吸毒青少年在学校期间“因为学习成绩差,不想继续待在学校”“感觉在学校烦,烦老师,不想上班主任的课”,关注点就会从学习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娱乐活动。
(2)辍学
经常逃课、逃学的青少年容易导致辍学,增加不良交往,是出现吸毒行为的开端。辍学的青少年与学校的联系中断,社会化进程中断,学校的规章制度无法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如果家庭监管或者社会控制也缺位,青少年就容易在辍学后接触毒品。调查数据显示,吸毒青少年的辍学问题严重,54.2%的吸毒青少年有辍学经历。青少年辍学主要集中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出于“不想继续在学校呆着”“不想上学”等原因。深入调查研究发现,吸毒青少年在辍学以后的主要去向是外出打工、闲散在家,这分别预示着不同的成长风险。总之,吸毒青少年辍学的经历,使其偏离正常社会化的轨道,在价值观念和判断是非的观念没有最终形成的状态下过早地进入社会,一旦结交不良的朋友,就会染上吸烟、酗酒、赌博等恶习,追求感官刺激,经常出入娱乐场所,具有接触毒品的高风险。
4.青少年吸毒的同伴因素
不良同辈群体因素是引发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因素。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较弱,易受到不良同辈群体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86.8%的吸毒青少年的朋友中有吸毒行为。在对吸毒原因的专项调查中,44.1%的吸毒青少年认为自己吸毒的原因是被朋友带坏的。在对如何预防青少年吸毒的专项调查中,69.1%的吸毒青少年认为预防青少年吸毒的关键是“不结交有吸毒行为的朋友”。
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初次吸毒的毒品80.3%的来自朋友。个案访谈发现,青少年吸食毒品并非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往往是一种与朋友一起的群吸状态,具有聚集性的特点。在群吸的状态下,有朋友带着一起吸毒,尤其是熟悉的朋友,容易使初次涉足毒品的青少年打消对毒品危害性的顾虑,在群体行为中由于从众心理而降低察觉行为风险的意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容易产生强烈的尝试吸食毒品的冲动。
5.青少年吸毒的社会因素
(1)社会流动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由农村外出到城市打工,这种社会流动减弱了青少年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控制。调查数据显示,44.6%的吸毒青少年是流动青少年。另外,在农村,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监护,农村留守儿童有着较高的吸毒风险。
(2)毒品亚文化
毒品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涵括毒友圈中流行的“行话”、吸毒行为的价值观、被粉饰的时尚文化元素等内容。毒品亚文化将一些新型毒品粉饰为时尚行为,容易使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误解,尤其是女性青少年。个案访谈发现,多名被访谈的吸毒青少年报告自己吸毒的原因是为了减肥。分性别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吸毒青少年群体中,女性青少年为了减肥而尝试吸毒的情况更为显著。在吸毒亚文化中,吸毒具有减肥的功效,某些女性青少年渴望保持苗条的身材,不知新型毒品的危害,反而认为吸毒不仅时尚,还能减肥,因此去尝试。长期吸食冰毒、K粉等毒品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体质恶化,看似变瘦了,但这是一种病态的身体状态。
(3)禁毒教育不足
禁毒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预防吸毒的意识和能力,禁毒教育不足是青少年吸毒的影响因素。调查数据显示,在被强制戒毒以前,71.2%的吸毒青少年没有接受过毒品知识教育,对自己吸食的毒品缺乏足够的了解。这反映了预防青少年吸毒教育及其社会效果的不足。
三、预防青少年吸毒的对策建议
预防青少年吸食毒品,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针对青少年吸食毒品的影响因素和本次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构建三级预防体系,关键在于预防青少年第一次吸毒
为了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预防青少年吸食毒品工作,要构建三级预防体系:第一级预防是保护具有潜在吸毒风险的青少年群体,尤其是无业、辍学的闲散青少年,减少风险因素,防止他们成为吸毒者;第二级预防是对处于吸毒初级阶段的尚未产生药物依赖性的青少年开展吸毒危害性的宣传教育,安排禁毒社工和志愿者及时跟进,利用科学方法督促他们及时停止吸毒行为,悬崖勒马;第三级预防是对吸毒成瘾的青少年,采取生理脱瘾、心理康复、行为矫正和抗复吸治疗等方法,戒除对吸毒青少年对毒品的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帮助其脱离原来的朋友圈,顺利就业,重新融入社会。
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第一次吸食毒品的类型按照所占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冰毒(61.0%)、 海洛因(16.3%)、 麻古(14.3%)、 K粉(10.6%)。因此,目前在预防青少年吸食毒品关键是在预防青少年吸食第一口毒品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重点是要预防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尤其是预防青少年吸食冰毒。
2.完善家庭教育,加强对子女的监管和教育
父母要掌握了解毒品的危害和禁毒知识,形成远离毒品和拒绝毒品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父母要提高自身遵纪守法意识,不沾染毒品,预防和减少因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吸毒对青少年的影响。要引导孩子正确交友,帮助孩子过滤朋友圈,避免结交有吸毒行为的朋友。要经常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警惕孩子心理的变化和行为表现的异常,引导孩子从事健康的娱乐活动和闲暇活动,尽量不让孩子去容易接触到毒品的娱乐场所。
3.加强学校教育,防止青少年辍学,教育矫治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1)确保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预防青少年因辍学而吸毒。受教育程度低是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数据显示,50%的吸毒青少年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吸毒青少年因辍学而偏离了正常社会化的轨道。因此,要加强学校教育,确保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防止青少年辍学。
(2)教育矫治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调查研究发现,抽烟、逃学、夜不归宿、赌博等不良行为是青少年实施吸毒行为的早期征兆。因此,要及时地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进行教育矫治,阻断由不良行为向吸毒行为的恶性发展。目前,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规定,采取加强家庭管教、专门学校教育等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的教育矫治。
4.强化禁毒教育,利用新媒体提高禁毒教育的社会效果
(1)对重点群体和重点场所加强禁毒教育。针对闲散青少年、外来流动青少年和娱乐场所从业的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加强禁毒教育,提高青少年预防毒品的意识和知识。在学校、社区、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开展有关毒品的危害性以及打击毒品违法犯罪行为的宣传活动,提高预防青少年吸毒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将预防毒品知识和技能教育纳入学校的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系统地开展禁毒教育。
(2)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新禁毒教育的载体和内容,提高禁毒教育的社会效果。通过影视、动漫等青少年喜闻乐见、易受教育的载体进行广泛禁毒教育,提高禁毒效果。拓宽禁毒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制作禁毒的公益广告,加强禁毒教育对各类青少年群体的覆盖面。在高危青少年群体生活及活动的场所如迪厅、舞厅、KTV、酒吧等场所加强禁毒宣传,张贴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标图和宣传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建立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实物陈列、影片播映、图片展示、游戏互动等形式,开展禁毒宣传,增强禁毒教育的趣味性、体验性和参与性。在禁毒教育内容方面,重点开展毒品危害性教育,调查数据显示,70.7%的吸毒青少年认为预防青少年吸毒的措施是“开展毒品教育和危害教育”,要突出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的区别,揭示吸食新型毒品“无毒、无危害、不成瘾”的错误认识,利用具体案例说明吸食新型毒品的危害性、欺骗性,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新型毒品的鉴别能力。
5.强化监管、惩罚和打击力度,净化滋生毒品的社会环境
(1)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整治,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调查数据显示,娱乐场所是毒品蔓延的场所,也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场所,28.8%的吸毒青少年认为预防青少年吸毒的措施是“不进入网吧、KTV、酒吧等场所”。因此,要加强 对KTV、迪厅、酒吧、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监督检查,对娱乐场所的业主和从业人员开展禁毒知识培训,落实禁毒责任,拆除可能隐蔽吸毒的场所和设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在娱乐场所接触毒品。
(2)开展网络扫毒活动,清理网络涉毒信息,预防和减少网络毒品交易。定期开展网络扫毒活动,依法清理、删除网上涉毒信息。加强对易制毒化学品的重点品种、重点环节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针对贩卖新型毒品、易制毒化学药品、制毒工具和传授制毒技术等线索开展侦查,查获通过网络买卖制毒原料、交流制毒经验的犯罪证据,破获制造、贩卖毒品的案件,有力地打击网络涉毒违法犯罪行为。完善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法律体系,有效增强易制毒化学品企业自律意识,提高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服务水平。
6.完善戒毒工作机制和戒毒措施,对吸毒青少年进行科学矫治
(1)健全戒毒工作机制。根据我国有关禁毒法律法规,健全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有机衔接的戒毒工作机制,理顺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管理体制;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原则,确定负责社区戒毒的工作机构,配备社区戒毒专职人员,督促、指导落实社区戒毒措施;戒毒医疗机构应当与自愿戒毒人员及其监护人签订自愿戒毒协议,戒毒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要依法保护自愿戒毒人员的隐私,不得歧视自愿戒毒人员。
(2)完善戒毒措施,加强心理辅导和干预。坚持教育与矫治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戒毒青少年的管理服务,开展法治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创新毒品矫治教育方法;加强专业队伍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提高戒毒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消除戒毒青少年的敌对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戒毒工作,积极引导吸毒青少年的情绪疏导和控制,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调节能力。
(3)对吸毒青少年的强制戒毒时间进行科学评估。建立专门的强制戒毒的诊断评估机构,结合戒毒期间吸毒表现,采取测试、访谈、调查等方法,对强制隔离戒毒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状况,进行综合考核,提出按期解除强制戒毒、提前或者延长戒毒期限的建议,提出责令社区康复的建议。
7.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戒毒帮教社会化工作格局,有效防止复吸
(1)加强社会帮教,提高戒毒效果。要充分发挥禁毒社工和志愿者的作用,加强对戒毒青少年的社会帮教,组织禁毒志愿者与戒毒青少年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切实帮助戒毒青少年获得家人接纳、参加社交或自助组织、远离毒友。
(2)推动戒毒青少年融入社区生活。依托社区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采取“社工+志愿者”的帮教模式,开展跟踪帮教活动。社工、志愿者帮助戒毒人员解决生活和工作的困难,顺利融入社会,鼓励戒毒青少年远离原来的朋友圈,建立健康的朋友圈。
(3)做好戒毒青少年的困难救助、复学、就业安置工作。组织社会团体的力量,对家庭困难的戒毒青少年开展困难救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民政、劳动、教育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戒毒青少年的职业指导和技术培训,关心和帮助戒毒青少年解决复学问题,引导和扶持戒毒青少年的就业创业。确保戒毒青少年在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免受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