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元代刻书述略*
2020-03-08周生杰
周生杰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苏州在南宋时期称平江府,至元十三年(1276)升平江府为平江路,治所在吴县、长洲县,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末,吴王元年(1367)九月,朱元璋政权改平江路为苏州府。元军占领平江之初执行“凡城池悉命夷湮”[1]的政策,苏州城遭到严重的破坏。政局稳定后,元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且凭借前代积淀下来的深厚底蕴,平江路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呈现初步繁荣的景象,各项文化事业随之振兴,刻书业比前代更为繁荣。
一、官府刻书
宋元时期的官刻多指在地方官主持下的刻书工作,因为其官员的身份,在刻书活动中利用了官府的资源,故不宜归入私家刻书之列。元代平江府下辖二县四州:吴县、长洲县、常熟州、昆山州、嘉定州和吴江州。其中,从事刻书的有常熟知州班惟志、平江郡守高德基、常熟知州卢镇和吴县教谕卢熊等。
班惟志,生卒年不详,字彦功,号恕斋,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一说松江人,即今上海松江区)人,寓居杭州,师从邓文原。后至元三年(1337)为平江路常熟州知州,除奉议大夫。在常熟知州任上,班惟志主持刊刻《本草元命苞》9卷。该书为元人尚从善(字仲良)至顺二年(1331)撰(1)清人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三《本草方书类》称,“为前序者,至正三年(1343)平江路常熟州知州班惟志”。有学者据此推定《本草元命苞》成书于1343年,显误。尚从善于该书后自序称成书于至顺二年。,系参考《大观本草》分部,摭拾切于日用药物编成。收药468种,分为草、木、人、兽、禽、虫、果、米、菜几部,每部又分上、中、下三品。每药分别载录君臣佐使、归经、性味、功能、主治、产地、药材性状、炮制、采收季节等。
高德基,生卒年不详,元平江(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建德路总管,著有《平江纪事》,记载吴郡古迹兼及神怪谣谚诙谐等。至正十五年(1355)任平江郡守,刻印过周伯琦《说文字原》1卷、《六书正讹》5卷。其中,《六书正讹》半页5行,行小字20,注双行,篆文一字占6小字,细黑口,左右文武边,版心记大小字数。
卢镇,生卒年不详,字子安,淮南人。后至元间以领兵副元帅兼知常熟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修并刊刻《琴川志》15卷。琴川为常熟别名。该志创修于南宋庆元年间,初刻于嘉定年间,增补于南宋宝祐年间,而以卢镇重修之本为最善。清人张金吾说:《琴川志》自宋庆元丙辰县令孙应时创修后,迨嘉定庚午(1210),县令叶凯始广其传。至淳祐辛丑(1241),县令鲍廉又加饰之,然后始为成书。更百余年,旧梓残毁无遗,镇属耆老顾德昭等遍求旧本,参考异同,重锓诸梓,则镇特因鲍氏原本重为刊板耳,非有所更定也。案自序曰:“其成书后,凡所未载,各附卷末。”是则凡分附卷末者,皆镇所增葺,以补鲍氏所未备者,故仍题镇名云。[2]
卢熊(1331—1380),号公武,昆山(今属江苏)人。元末为吴县教谕,留心典故。入明,先后任多职。卢熊少从杨维桢学,博学,工文章,尤精篆籀,著述数十种,辑有《苏州府志》。至正二十五年(1365),在吴县教谕任上,卢熊主持刊刻《中吴纪闻》6卷,每半页11行,行21字,黑口。此书后有明弘治七年(1494)严春刻本、明正德九年(1514)龚弘刻本、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和若墅堂刻本、清抄本等传世。
二、儒学与书院刻书
北宋景祐二年(1035),时任苏州知州的范仲淹,应地方人士朱公绰之请,奏请朝廷,获准给田五顷办学。范氏将原本购来作宅基的钱氏南园之地捐出建学,时称苏州府学。政和三年(1113)改称平江府学。元初称平江路学,至元十三年(1276)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府学随之改名为平江路儒学。庙学合一的平江路儒学占地极广,规模居东南诸学宫之首,声誉卓著,为其他地方所效仿。古人尝言:“天下州县之学,莫盛于江浙之间。江浙之间之学,莫盛于吴。”[3]有元一代,平江路儒学先后刊刻典籍多部,但所可考知者仅有如下几种。
1.《玉灵聚义》5卷
天历二年(1329)平江路儒学刻。这是一部占卜书,元陆森撰。森字茂林,平江路(今江苏苏州)人,官阴阳教谕。玉灵,指古代占卜用的神龟。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七记载:十行十六字。题为“光禄大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撰,敕授平江路阴阳教授骆天祐校纂,古吴茂林陆森编集。”有乙(己)亥(1299)上元日骆天祐序,泰定二祀(1325)孟春望日石湖后人范溢序,延祐二年(1315)九月望日陆森序,泰定乙丑(1325)正月壬辰日赵孟暄序。……平江路儒学训导俞安国校正,平江路儒学教授鲍椿老校正,平江路阴阳教授张孟祥重校,前平江路阴阳教授骆天祐校正,赵孟暄阅序。[4]615-616
2.《通鉴总类》20卷
宋沈枢撰,至正二十二年(1362)苏州郡庠刻,每半页11行,行23字。原为嘉定元年(1208)四明楼钥所序刻,至正二十二年江浙行中书省左丞海陵蒋德明分省于吴,命郡庠重刻。傅增湘称“南皮张氏藏书,壬戌见于《日知报》馆”[4]521。
3.《通鉴续编》24卷
元陈柽撰(2)叶德辉称:“柽本元人,入明为翰林编修,以附杨宪,迁待制。《四库提要》改称明人,为得其实。然此书则实在元时所刊,不得以其为明人而疑之耳。”参见叶德辉《雁影斋题跋》卷四,载于湖南图书馆编《湖南近现代藏书家题跋选》第二册,岳麓书社2011年版第357~358页。,至正二十二年平江路儒学刻,每半页9行,行22字,黑口,单鱼尾。前有至正二十一年(1361)周伯琦、至正十八年(1358)陈基诸人序,书口下间有“训导钱汝埙校正”“训导钱绅”等字,间有刻工姓名。[5]
4.《战国策校注》10卷
吴师道校正,至正二十五年平江路儒学刻,每半页11行,行20字,小字双行字同,粗黑口,单鱼尾,左右文武边。版心鱼尾上间记字数,下记刻工,有“何原”“朱样”等。卷四至卷六末俱刻“至正己(乙)巳(1365)前蓝山书院山长刘镛校勘”,卷八至卷十俱刻“平江路儒学正徐昭文校勘”。[6]
除此之外,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记载,大德十一年(1307)平江路儒学刻《新唐书》225卷,每半页10行,行22字,黑口,四周双边。[4]218版心上记字数,下记刻工姓名,前列曾公亮进书表。此书版式与集庆路儒学所刻同,疑为同一版本(《书林清话》等记载平江路未刻该书,置此待考)。
元朝统治江南后,南宋学者多不愿出仕,遂自创书院,私人讲学。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世祖诏令各地设立书院,平江路新建的书院有苏州鹤山书院、甫里书院、文正书院,加上南宋沿袭下来的学道书院、和靖书院共5所(不包括常熟文学书院和昆山玉峰书院)。除官府管理的书院外,平江路还有私家书院,如天心桥南刘姓梅溪书院。(3)史上多地出现过梅溪书院,如南宋淳熙间吉州东冈刘姓梅溪书院、元后至元间建阳张氏梅溪书院等。参见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8页。关于梅溪书院的具体情况,史料阙如。叶德辉《书林清话》载其刊刻过《郑所南先生文集》16篇1卷、《清隽集》1卷、《百二十图诗》1卷、《锦残余笑》1卷等。[7]
三、佛教刻书
南宋时期,平江府碛砂延圣寺刻成《碛砂藏》,影响十分深远。其后,虽有朝代更迭和绵延战火,但平江路的佛教刻书事业并不曾停歇。寺院不断刻印佛经,僧侣亦以一己之力从事之,这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元代平江路佛教刻书主要集中在三座寺院:碛砂延圣寺、狮子林寺和幻住庵。
1.碛砂延圣寺
该寺在宋元之际以刊刻《碛砂藏》而闻名于世,具有丰富的刻书经验,刻工众多,因而在《碛砂藏》完工后,又继续刊刻其他典籍。今可考者有《碛砂唐诗》20卷。
《碛砂唐诗》为宋周弼辑、元释圆至注,又名《三体唐诗》《唐三体诗》《唐诗三体家法》《笺注唐贤三体诗法》等,大德九年(1305)吴县碛砂寺魁天纪刻,故世称《碛砂唐诗》。周弼(1194—1255),字伯弱,亦作伯弼,汶阳(今山东肥城)人。少博学,有诗名,宁宗嘉定间进士,曾任江夏令,生前自刊《端平集》12卷,已佚。释圆至(1256—1298),字天隐,号牧潜,俗姓姚,高安(今属江西)人。工古文,诗亦清婉,著《牧潜集》7卷行世,与碛砂寺僧魁天纪善。《碛砂唐诗》选录唐人七绝、七律、五律三体诗共524首,分体编排,每体中再按诗歌法式立格。绝句有实接、虚接、用事、前对、后对、拗体、侧体七格,七律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结句、咏物六格,五律有四实、四虚、前虚后实、前实后虚、一意、起句、结句七格,总20格,每格1卷。各卷开首均有周弼对本格诗法的说明,多属起结呼应、造句连章之类,下选诗作证实之,亦多取中晚唐人诗。释圆至注附诗间,有题注、夹注、尾注三种形式,夹注释字义出处,尾注多释意,但常有牵强附会处。
关于刻工魁天纪,生平史料极少,所可知者与释圆至友善。仅《坚瓠五集》记载了二人间的一则故事:良洲陈湖碛砂寺,僧魁天纪,读儒家书,尤工于诗。元初高安僧天隐,与友善,赠诗云:“拈笔诗成首首新,兴来豪叫欲举云。难医最是狂冷病,我恰才痊又到君。”[8]
《唐诗总集纂要》提到《碛砂唐诗》云:此书在元明两朝为村塾授徒课本,故版本不少。现存元刻本三种:一为《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二十卷本,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及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为台湾“国家图书馆”藏元刻二十一卷本,此本比二十卷诸本多末卷五律“咏物”一体,有学者谓此本应最接近圆至注原貌;三为日本翻刻元至大二年(1309)圆至注、裴庾增注之三卷本,题名《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9]
江澄波等《江苏刻书》说,碛砂延圣寺还在延祐五年(1318)刻有《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7卷,该经属于《碛砂藏》,且刊刻时间也在《碛砂藏》付梓时间内,故不应单独列出。[10]372.狮子林寺(一名“师子林寺”)
关于狮子林寺,史书记载:在府城东北隅。元至正二年(1342)僧维则建,则多聚奇石,状类狻猊,故名。内有卧云室、立雪堂、问梅阁、指柏轩、禅窝、竹谷诸景。[11]
惟则(?—1354后),字天如,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人,俗姓谭,嗣法于中峰明本。师子林是他邀请倪元镇(云林)等四人设计叠砌而成的,元镇并绘有《师林图》。惟则工诗,有多首诗作存世。他主持撰刻过《师子林剩语》5卷、《别录》5卷(半页11行,行21字),至正二年(1342)刻印题唐释般剌密帝弥伽释迦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10卷(行款同上)及《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10卷等。[12]187
惟则还撰有《狮子林天如和尚语录》5卷、《别录》5卷、《狮子林天如和尚剩语录》2卷。至正八年(1348),释善遇将《狮子林天如和尚语录》5卷和《别录》5卷付梓,每半页11行,行21字,细黑口,左右双边。书后有刻书跋七行:《语录别录》共十卷,昔编草初成之日,钱塘沙门炬菩萨见之,即持去,命张克明重写,仍率同志先刊两卷,于是吴郡弟子……至正八年善遇谨识。[13]
至正十二年(1352),《狮子林天如和尚剩语录》2卷付梓,每半页11行,行21字,黑口,左右单边。刻书跋云:是集发明禅净土之旨亦颇详矣。今吴郡菩萨戒弟子张善照施财入梓,用广流通,愿与法界一切众生以及当来诸有情等,会宗乘之直指,语言文字悉显禅机,修净业之正因,迷悟圣凡同归乐土。[4]8843.幻住庵
该庵为元代高僧明本(1263—1323)兴建。明本,俗姓孙,号中峰。《平江幻住庵记》记载:“大德庚子(1300),予游吴中,郡人陆公德润施松冈数亩于阊门之西,地曰雁荡,结茅以栖禅者。”[14](4)明本在《平江幻住庵记》一文中解释“幻住”一语的缘由:“大觉世尊弃王位,卧深雪,夜睹明星,与无边有情。同时涉入如幻三昧。嗟乎!众生迨今沉酣情妄而不自知,我曹出家,虽依此如幻三昧而住,亦有所未悟者。于是所至结庵,一名‘幻住’。”意为依“如幻三昧而住”。明本所到之处皆名住所曰“幻住”,由此可知苏州幻住庵在阊门西。至大二年(1309),庵中比丘永中刻《镡津文集》22卷。该书为宋代著名僧人契嵩所撰,学界普遍认为这是研究“儒释融摄”及宋学起源的重要著作。该版本今藏日本内阁文库,每半页12行,行24字,细黑口,左右双栏。卷十五至卷十七原阙,后于日本室町时期补写。我国国家图书馆亦藏有此刊本,由释正传、弥满整理。该本原为私人藏书,并有校点痕迹,存17卷及卷首、总目,与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应为同一底本。[15]
有元一代平江路佛教典籍刊刻除上述三寺外,尚有不知寺院归属的刻书两种。
一为至正元年(1341)《元叟和尚语录》(一名《径山元叟和尚语录》)1卷,题侍者法林编,今藏南京图书馆。法林(1284—1355),俗姓黄,字竹泉,号了幻,宁海(今属浙江)人。依止法庵太虚剃度为僧,阅“睦州语”有所醒悟,遂得印证,为临济宗南岳下第21世传人。该书每半页11行,行21字,黑口,左右双边。清人黄丕烈曾收藏,其跋语称:去年夏得此元刻《元叟和尚语录》一册,久欲持赠吾与庵寒石师,因置乱帙中,寻而不获,已许之矣。顷往五峰展墓道,出支硎,顺贺寒石法喜,袖此为赠。想寒石亦相视一笑也。时嘉庆丙寅(1806)春正月十日,荛翁黄丕烈记。[16]
二为至正七年(1347)释念常自撰自刻《佛祖历代统载》(又名《佛祖历代通载》或《佛祖通载》)30卷。念常,俗姓黄,号梅屋,世居华亭(今属上海)。12岁出家,从平江圆明院体志学律,曾赴燕京,备受帝师八思巴的尊宠。他历时20余年,写成这部佛教编年体通史。该书自七佛偈、宇宙初始、盘古、三皇等事叙述起,迄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止,依各朝代帝王纪元之年月记事,所含史事甚多,因此卷帙亦大。该版本每半页10行,行20字,黑口,左右双边,为平江路官吏、僧尼在念常倡议下集资镌板,正书首行下刻“吴郡朱显卿刊”。瞿冕良考证朱显卿,称其为“元至正间吴郡人,刻字工人”[12]206。此本字体以行书上版,圆润秀美,今藏北京图书馆。明宣德五年(1430)、万历六年(1578)两次翻刻皆据此本。[17]
四、私家刻书
元代平江路官府刻书、儒学和书院刻书、佛教刻书皆取得很大成就,私家刻书也紧跟其后。今考诸史料,可知有10种典籍(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江澄波等《江苏刻书》记载元至治三年(1323)吴县陆友曾刻汉徐干《中论》2卷,并说:后有“绍兴二十八年戊寅清明日假朱丞本校于博古堂石邦哲识”二行。又陆友记:“《中论》二卷……按《唐志》六卷,今本二卷、二十篇,学校文(按,应为‘宋大’二字)理正山阴石邦哲手校题识。邦哲字熙明,再世藏书,至治二年得之钱塘仇远氏,明年夏五月己酉平原陆友友仁父记。”默记八行。[10]37
而事实上,陆友并未刊刻该书,他只是收藏石邦哲校本,并于至治三年(1323)五月撰写一则记语而已。陆友还称该书得自钱塘仇远,今所见诸明刻《中论》全有陆友之记语。[18]
表1 元代平江路私家刻书一览表
表1元代苏州私家刻书,以范氏岁寒堂刻书为代表。岁寒堂是范氏唐朝高祖时的家塾名,范仲淹《岁寒堂》诗写道:“我先本唐相,奕世天衢行。子孙四方志,有家在江城。双松俨可爱,高堂因以名。”[19]宋元时期,范氏后人一直用此名,以不忘祖训也。元代岁寒堂主人范文英,字廉材,号静翁,范仲淹八世孙,幼孤,依外家文氏读书。后至元间,曾署信州广信书院山长,绍兴路儒学教授,寻以将仕佐郎、平江路教授致仕。至正六年(1346),廉访佥事赵成僖、总管吴秉彝建文正书院,不设教官,由范文英主持。岁寒堂主人范文英致仕后,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先祖范仲淹文集的刊刻上。
范仲淹生前自编文集有《丹阳集》8卷,今佚。其殁后,子范纯粹搜集编纂《范文正公集》20卷,苏轼曾为之作序,今存。南宋人另辑有别集4卷。此外,尚有《范文正公政府奏议》2卷、《范文正公尺牍》3卷行世。
现存范集宋代版本,有北宋元祐间初刻本,南宋“乾道本”“淳熙本”“嘉定递修本”等。元天历元年(1328),范氏子孙将嘉定递修本重刊于家塾岁寒堂。自此,范氏家刻本自成岁寒堂版本系统,在内容上不断有集外增益。后至元丁丑(1337),范仲淹八世孙范文英补入原本单行之《范文正公尺牍》。至此,范仲淹作品之搜集工作基本完备,本集趋于定型,附录内容开始陆续增加,此为岁寒堂本特色之一。岁寒堂本附录所增计有11种:南宋楼钥编次、裔孙范之柔校订《范文正公年谱》,元范国儁编《范文正公年谱补遗》《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北宋陈贻范撰《范文正公鄱阳遗事录》《义庄规矩》《褒贤集》《褒贤祠记》《朝廷优崇》《诸贤赞颂论疏》《诸贤诗颂》《祭文》等。[20]164今人王瑞来对北宋初刻本和元代岁寒堂系统本做过比较:
宋本初刊当在元祐以后,元天历本初刊当在南宋初年高宗时期。从这一事实来看,北宋本自然早于元天历本初刊。然而,通过比较宋元二本内容,可以揭示出完全相反之事实。分明源出于一之宋元二本,元本居然较宋本多出二十三篇,而宋本仅比元本多出一诗。并且二本共有之篇目,在内容上宋本多阙,而元本皆存。这些均非刊刻脱落。篇目多,尚可解释为后来之增补。而之于同样篇目,后出者较先出者时间记载具体、文字内容翔实,在逻辑上解释不通。答案只有一个,元本之祖本早于现存北宋本,而宋本则是元本祖本之省文本,乃至散佚本。[20]165
在古代刻书史上,元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由于距离宋代近,且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故官私所刊多精品,为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从刻书单位来说,元代苏州出现了官府、书院、寺院、私家等多种机构。从刊刻数量来看,元代苏州一地所刻虽不多,但是质量非常高。学界对此给以高度评价:
元代平江路刻书有30种,以经史子集四部而论,以子部为多,有11种,其次为史部7种与集部8种。总体而言,苏州刻本字迹较为端正,刻工精细,显示了苏州工艺特色。[21]
刻书机构的全面和刻书质量的精工,为苏州明清时期刻书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