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量利分析下的核算工作在医院绩效中的应用

2020-03-07宗立晨

财经界·下旬刊 2020年1期

宗立晨

摘 要:本量利分析法是推动医院绩效管理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本量利分析法在医院核算工作中的应用,围绕调整医疗收入结构、推行工作量考核机制、提高成本控制水平三个层面,探讨了基于本量利分析的核算工作在医院绩效管理中应用的具体作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医院绩效管理  本量利分析  核算工作

一、本量利分析法在医院核算工作中的应用

选取医院内部某一科室作為研究对象,针对其2017-2018年第一季度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将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人员经费、医疗风险基金等认定为固定成本,将药品成本、卫生材料费用作为变动成本,以此完成数学模型的构建,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单位收入=收入/工作量

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工作量

单位边际贡献=单位收入-单位变动成本

保本工作量=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

结合该科室原始数据进行本量利指标的计算,可以得出2017-2018年第一季度该单位的收入指标分别为6.64和6.68,变动率为0.67%;变动成本分别为2.37和2.75,变动率为15.92%;边贡献分际别为4.27和3.94,变动率为-7.8%;固定成本分别为889.82万元和1135.69万元,变动率为27.63%;保本工作量分别为208.42和288.51,变动率为38.42%;结余分别为3201.85万元和3082.95万元,变动率为-3.71。通过分析该医院结余减少的原因可以发现,当单位收入的增长0.67%时,其结余增加282.7万元;当单位变动成本增长15.92%时,结余减少601.72万元;当工作量增长11.82%时,结余增加446万元;当固定成本增长27.63%时,结余减少245.87万元。

以本量利分析结果作为参考,可以发现该科室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增长幅度要高于工作量与收入增长水平,而变动成本与收入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2017年人员经费在固定成本中占比为63.69%,2018年该数值则提升至68.88%,虽然当前该科室的边际效益尚且处于可控范围内,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其结余总量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财务管理人员应予以警惕,并制定有效改革方案确保提高结余总量。

二、基于本量利分析的核算工作在医院绩效管理中应用的具体作用

(一)调整医疗收入结构

医疗体制改革促使医院收入结构发生了调整,取消药品加成这一举措使药品收入占比大幅缩小,为保障医院总体收入的提升,应以单位业务量为核心进行医院现有收入结构的调整,着重提升医疗收入的价值与含金量。与此同时,医院还应当积极创设学科带头人,为医疗业务骨干与医务人员提供定期进修培训的机会,引导院内专家构建帮扶机制,进一步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以精尖技术型医疗项目为经济增长点进行推广,从而有效深化医疗服务价值。

(二)推行工作量考核机制

分级诊疗制度的提出弱化了医院规模与医院绩效之间的关联度,使得公立医院的工作量显著减少。对此医院可以引入RBRVS法创设工作量考核机制,针对各医疗服务环节中的工作量进行详细梳理,依照投入时长、劳动强度、人员消耗、风险等级等指标进行具体工作量的赋值,将计算结果进行汇总,以此实现工作量考核模式的精细化实施,为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三)提高成本控制水平

医疗事业的发展促使医院不断开展扩建工程,引入大型医疗设备与技术,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受制于医院经营业绩、政府财政补偿机制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院的固定成本负担,而变动成本增幅的扩大也提高了医院经营的风险性。对此医院可以推行全成本绩效考核模式,例如在采购大型医疗设备时应事先制定可行性论证方案,综合社会、人才与经济效益选取最优方案,辅助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制定。再如针对卫生材料费用进行管理,应确保招标、采购等环节的公开透明,在保障采购质量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并推行材料消耗定额制度与材料出入库管理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定期盘点卫生材料使用情况,针对不合理损耗问题快速查明原因、给出整改意见,实现卫生材料利用率的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疗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化对于医院绩效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本量利分析法推进核算工作的开展,能够实现医院内部涵盖的工作量、成本、利润间依存关系的整合分析,进一步为医院绩效管理提供改进思路,为现代化医院建设与医院整体经营效益的提升提供长效驱动力。

参考文献:

[1]康云凤,尤宁,于茜,等.本量利分析在医院审计评价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3,(03):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