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20-03-07李英霞
李英霞
[摘 要]语文教学中由于阅读本身的特性,即在阅读中的理解、想象、联想、推理、评价等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创新的民主氛围,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欲望的培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批判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展开想象和勇于存异的多元化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能力;批判;想象;求异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可见重视程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者社会化的内在要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需要和最宝贵的人才。由此可知,无论从社会的发展,还是从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作为世纪之交的语文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将此作为核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抓住训练的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实现创新的前提
创新欲望的激发使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养成获得了发展原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呢?第一,要和伟人进行精神充电。课前让学生与伟人接通“电源”,想象一位伟人是如何学习、工作的,从而自己也扮演伟人的角色,这时,学生们会感觉神情气爽、信心百倍、精神旺盛。课下我总是鼓励学生阅读名人传记,名人传记集艺术性、文学性、感染性、创新性于一体。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容易对这些成功的伟人们产生敬慕并努力学习,容易激发正在成长的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成功愿望。第二,要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习惯。“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侧面看待与分析问题的习惯,从多视点、多侧面去分析问题往往容易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则是创新的第一步。对于《皇帝的新装》中的两个骗子,读者一般都持憎恶的态度。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大胆思考,以“我眼中的两个骗子”为题写一段话,多角度、多侧面来评价这两个骗子。有同学说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逸、不理朝政,进而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也有同学说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希望能引起疗救的效果;更有同学别出心裁说安徒生童话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入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第三,要多设置引发学生创新欲望的诱因。一方面,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启发模式,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例如,在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时,通过给学生讲解此词的背景启发学生对此词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留意、观察并尝试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而是让同学们自己选材料,自己创作,有的同学的作文文情并茂、非常感人。
二、探究是创新的源泉。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阅读量的积累以及在积累过程中的创造性思考。著名阅读学家古德曼说:“阅读必须看作是一种由读者来自著者的信息再构成,并由此产生的读者和书面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不难看出,阅读及其评价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辩的过程。例如在讲读《两小儿辩日》时,文章中的疑问也引发了同学们的疑问,由于同学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还不具备地理知识基础,于是,有的同学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还有同学则认为“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并振振有词的说中午如何如何热,那么在辩论中我穿插着地理知识给同学们进行讲解,最后同学们彻底明白了。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曾“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师应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在探究中阅读,在阅读中探究,在不断的质疑与思考中寻求阅读兴趣,通过阅读丰富和充实自己,这样无疑会对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有所帮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从设计教学过程入手,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在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常思考“为什么”,让学生将阅读的材料进行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进而可以在探究阅读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能力。
三、批判是创新的基石
任何创新,都是对前人或别人的观点的否定与超越,而要实现这一否定与超越,没有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即鼓励学生不迷信、不盲从,要敢于怀疑,要善于肯定和否定,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批判中继承,在批判中吸收。在国外的教育中,常常给学生灌输的就是批判性的学习思想,培养的就是一种批判的学习精神。哪怕这种见解显得幼稚了一些,但如此一来,就能够逐渐地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能否挖掘语文阅读教学的潜力,给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批判精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会批判地学习与吸收,或者至少引导学生去思考,在思考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不盲从,不迷信的独立个性,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
四、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人类通向艺术殿堂的翅膀,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魏书生老师在教《菜园小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出菜园的碧绿,回味着蒜苗抽薹的缕缕清香,享受着菜园劳作的温馨、亲切,从而和作者一起走进菜园,感受“只有付出辛劳才能收獲快乐”的人生真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想象是扩散思维的一种形式,而扩散思维是衡量创新性最重要的指标。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无疑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在阅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作品阅读的理解也就丰富,不然怎么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呢。如在《月亮上的足迹》一课中,我抛开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宇宙飞船的船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此时地球的样子及内心的情感。
五、求异是创新的关键
所谓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没有的东西,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求与别人的看法、见解不同的东西。所以我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创新的民主氛围,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注重学生的自我感受。例如,在讲解莫怀戚的《散步》时,我指出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从事件的角度来拟题的,那么,同学想一想,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拟一个题目,你会拟什么题目呢?说说你的理由。我的话音刚落,有一个学生就举起手回答道:“我认为题目可以是《初春》,因为我仿佛看到了南方初春的田野,看到了一幅清新明丽的田园风光”;紧接着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所写的题目是《责任》,我在文中看到了我爸爸的影子,是他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承担起扶老携幼的使命和担当。”“我拟的题目是《家风》,这篇清新的散文,让我感到一种家庭的温暖”。从这些回答中,可见学生们对于这篇课文又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些同学敢于思考的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新时期人才的关键,而要培养创新能力就要去探究、批判、想象和具有求异的精神。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就没有发展,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冯忠良.学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