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来的艺术课程
2020-03-07何润彩张艺
何润彩 张艺
旧部前小学的艺术教学场所及实践场地合计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能够满足全校34个教学班的艺术课程教学。合唱、粤剧、粤语童谣、竖笛、中华小四弦等传统艺术项目在区域内有着扎实的基础,为“广州市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粤听中华经典》合作学校”、广州市“城市学校少年宫”、“全国音乐教育联盟器乐进课堂艺术实验学校”。“粤语童谣”(广府项目)、“竖笛”为越秀区艺术教育特色项目。
一、走班之“元”——艺术课程综合化
艺术课程为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根据《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14年修订)》,学校可根据三、四、五、六年级音乐、美术课各年部课程知识的衔接,将中年部(三、四年级),高年部(五、六年级)相应的课程知识统一安排进行讲授。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综合艺术课程,即:艺术课程课时数=音乐课时数+美术课时数。
从引导学生热爱艺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出发,我们尝试从三年级起进行艺术课程“走班”实践,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艺术素质的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和发展指标,尽可能提供多样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并且课程侧重于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二、走班之“源”——艺术课程实践化
1. 盘活学校艺术科组学科力量
明确“整合、组合、磨合、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针和“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的教师队伍培养目标,要求大家团结协作,同心同德,教学经历主张“以老带新”,教学专长鼓励“能者为师”,以纵向“接力赛”、横向“团体赛”的团队合作姿态,积极推进学校艺术科组建设。
2. 整合中年部、高年部的课程内容
利用学科教研时间,艺术科组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标准,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常规管理入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切实将美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学科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融合,加强学校教师之间、区域内学校之间的交流,实现共同提高。
3. 建构“原色教育”艺术课程
依靠本校艺术教师的学科专长,根据艺术课程和艺术实践的需求,借助社会力量,按音乐类、美术类相应开设书画、器乐、唱歌等多个走班课程,每周一次走班,共80分钟,按“大小课”或“分——合”模式进行:前20分钟的大课开展年级性集中学习式艺术通识教育;后60分钟的走班课分开多个艺术专题式项目,让学生在艺术课堂上的学习得到充分的浸润。在同一学期内,每个学生至少要完成音乐类、美术类各一项走班课程的学习。(如下表)
三、走班之“愿”——艺术课程优长化
艺术走班课程的开设丰富了本校“三原色”课程体系的同时,更注重对每一个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依托课程,实现人人都可根据自己的愿望去选修、研习所爱好的艺术特长,寻找属于自己的个性色彩,达成“我们要为孩子打好生命的底色”的愿景。
根据《广州市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实施意见》(穗教发〔2018〕123号),学校重点从提升内涵、整合资源、特色发展和改善薄弱基础设施等方面着手,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挖掘广州民间民俗美育特色资源,努力与广府地域特色美育资源相结合,创建具有广州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比如“粤语童谣”传唱活动,针对外地学生讲粤语有障碍的情况,每节音乐课都安排“粤唱5分钟”,练习粤语童谣,教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在艺术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挥“艺术小能手”的传、帮、带作用,自主演绎每一首童谣,积极参与传唱活动,认识到“粤语童谣”是广府文化的重要部分。又如2018年12月,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组织的30多名清远市乡村音乐教师走进我校,观课两节。其中一节为“分——合”模式艺术综合课程,围绕上课主题,由音乐科4位教师共同执教,把二年级唱游教学、四年级小四弦教学、五年级合唱教学、六年级小竖笛教学有机整合。整堂大课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展示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等艺术学习活动,带给观课教师耳目一新的感受。
开展艺术走班课程,是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项以上的艺术爱好的有益尝试,亦是对“因材施教”教育原則的有效实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组织方式,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不仅挖掘了学生的艺术潜能,还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