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探讨

2020-03-07曹丽园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11期
关键词:生活圈规划设计设施

曹丽园

(石家庄市城乡规划设计院,石家庄050000)

1 传统居住区与社区生活圈概述

1.1 传统居住区的限制

21 世纪,我国城市建设逐步由物质、经济空间向生活空间方向发展,而传统居住区更多地关注住宅空间组织、配建指标,缺乏对于常住人口结构、居住形态发展的关注,造成一系列“管建不管用”的问题。传统居住区突出的“重物轻人”的价值取向造成资源配置方法僵化、工具单一,无法适应未来城市多元化发展需求及基层社区创新治理标准。我国逐渐进入城市转型发展阶段,需要开发建设规模多样的居住区划,为多元化的主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以便及时对相关的规划工具、思路、方式、管理等内容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社区生活圈的有关理念开始出现。

1.2 社区生活圈的概述

1.2.1 主要内涵

“生活圈”最早出现在日本,包含了特定的生活行为、地理分布、社会群落生产体系,以“圈”界定空间范围,能够实现区分规模、明确位置的目标【1】。这一概念的推广应用大大促进了国民生活的充实安定,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品质。而且“生活圈”能够促进上下级行政区域之间环境建设水平的不断升高,在不同的区域、空间当中寻找能够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开发策略,根据人的活动需求将各类行政区划、生活方式、规划布局、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体系进行界定,然后对土地、交通、基建等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确保区域均衡发展。

1.2.2 基本认知

1)社区生活圈是与居民关联生活功能空间的集合,具有鲜明的地理空间特征。以居民为中心,借助各类时空参数构建而成的社区生活圈中配套设置了各类设施,其规模、数量能够适应居民群体结构和居住密度。其形成并未局限于行政区划和空间界限,是综合考虑混合功能对城市活力的影响,实现城市功能的协调、共享。

2)社区生活圈是居民社会生活的主要空间,在此可以获取相应的公共服务。社区生活圈规划目标兼顾服务设施可达性、公共服务可及性。相关服务内容必须根据有关标准规范,在合理的社区生活圈内落实,市场化服务则结合社区实际灵活设置。改变了以往将居住区作为封闭系统进行生活配套的思维模式,对城市建设用地管理、居住用地服务设施、各类基建设备设施用地进行平衡,在具体规划过程中要预留有效的空间用于发展。打破区域孤岛僵局,充分利用各类城市资源,解决各类配套服务失配矛盾,提升居民获得感。

3)社区生活圈当中居民可以有效感知邻里边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活动方式,居民所感知的邻里边界与单纯的地理上定义是不同的。传统城市规划方式下,居住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功能,相应的建筑密度、开发强度、道路与绿地占比才是主要因素,不会关注居民生产生活状况,邻里感知更多的是与人际互动才产生的,核心是改善生活质量。

从这个层面来讲,社区生活圈规划相较于传统居住区规划更接近社区的完整意义。

2 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的变化分析

2.1 思路

在对社区生活圈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关注各方的需求及具体的产出情况,这是不同于传统居住区规划思路的情况,而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对居住区规划方法的更新、反思。GB 50180—20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所提出的5min、10min、15min 生活圈居住区,主要是结合区域人口规模进行设备的规划建设,从更广的角度来掌握生活圈配套设施的独立使用情况。对于不同层级的生活圈配套设施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对于生活圈居住人口规模达到相应标准时,配套设施设置需要满足相应层级的配建要求,在具体的生活圈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居民获取各级、各项配套服务的情况进行分析,确保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水平能够满足相应需求。规划社区生活圈极大地弱化了公共服务独立用地的管控力度,更多地采用复合功能用地方式进行处理,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公共空间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社区生活圈规划相较于传统居住区规划在评估建成环境配建水平上更为优越,不仅能够为既有居住环境更新改造提供逐步完善的依据,还能充分结合土地利用发展趋势【2】。

2.2 方法

传统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要从上到下地进行资源划拨,各类设施、绿地等均有相应指标进行限制、要求。在新型生活圈规划设计时,更多的是对保障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关注,确保各类配套设备、设施能够适应生态圈要求。对于传统居住区规划超出或不足部分而言,缺乏有效指导,社区生活圈规划设计将配套设施结合居住功能外的用地进行布局,参照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专项规划进行配建,统一协调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避免城市功能隔离造成的公共服务资源的错配。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社区生活圈与城市网络关系,采取差异化方法为配套设施配置提供条件,推动各类末端重要基建设施建设。

在社区生活圈规划设计期间,需要突破传统用地局限,将人们步行所能达到的范围、环境纳入其中,以便深入掌握社区生活圈配套服务实际水平。对于新开发项目周边,若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相应设施项目、规模可酌情予以缩减。若配套设施较为匮乏,必须对区域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实际需求增加相应配套设施项目建设。从自上而下的居住用地开发统筹需要结合生活圈内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互联网、GPS、网络通信等技术的应用,为社区生活圈规划设计把握需求结构、构建网络化的动态均衡奠定了坚实基础。

2.3 管理

各地多以社区作为行政管理的基层单元,与规划国土部门使用的居住空间单元关系密切,但匹配性仍旧不够完善。要想社区生活圈能够更好地接近“社区”的概念,实际服务对象必须与基层社会管理体系进行有效融合,如:5min 生活圈接近于居委会管理范围、10min 生活圈接近于街道办事处管理范围。这种情况下能够更好地促进不同部门在基层落实政策、措施、项目。

对于社区生活圈空间规划与社区管理、服务等系统的协调能够对各类社区软硬件资源进行整合,还能推动服务供给主体由纵向层级转向平级协调,提升社区共享发展水平,实现“政府-市场-市民-社团”四方协同推进项目预应的状态,增加设计人员、业主人员、物业人员、政府机构之间的有效协作,充分发挥协商自治作用。促进部门间公共事务协调,增加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深入程度。

3 结语

社区生活圈属于综合性的生活空间,远超传统居住区规模。从传统居住区规划到社区生活圈规划,在此过程中要面对住房、道路、景观、绿地、社区感、服务、包容性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促进各方从认识层面形成共识,引进相应的规划理念、方法,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由粗放走向精细、由经验走向理性,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生活圈规划设计设施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民生设施非“摆设”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