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网络视角下城市空间重构研究
——以合肥市骆岗机场为例
2020-03-07石蕾
石 蕾
(黄山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0 引 言
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了“生态兴则国家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科学自然观,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其背后都反映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和推动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这条主线。我国的城市建设开始进入新阶段,需要面对长期以来以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安徽也正在高质量绿色生态发展的转型期,力图将安徽打造为重要绿色样板示范区域。合肥作为多次荣获相关生态奖项的城市,更是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合肥更是剑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依托城市山水环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经济、生态、教育科研核心。
骆岗机场作为合肥人心目中的老城记忆,是践行绿色生态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与生态本底,将经济、环境、生态三者进行融合,以中央活动区(CAZ)的角色定位激活城市发展动力,展现高质量发展的合肥形象。
1 基础研判
1.1 概念界定
中央活动区(CAZ)起源于中央商务区的概念,它一般属于城市的副中心地区,应当囊括多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活动,把单一空间区域进行系列组合,形成整体化的统筹概念,不同用地之间相互渗透,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不断扩大服务人群范围,是整体化规划理念的发展与变革。其重点在于多功能的混合利用,其必然包括了品质化的公共基础空间,突出了原有功能用地的多元建设,对于慢行交通和车权划分更为明晰,体现出人的尺度,并且配套公共建筑和公共文化空间,从而塑造出复合多元的城市功能。
1.2 现状概述
以合肥骆岗机场片区为案例,其于1977年12月通航,作为合肥的空港门户,曾承担了合肥的主要客货运任务,后于2013年5月停用。研究区域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周边道路有绕城高速、合安高速、锦绣大道和包河大道,总占地面积约263万km2。同时,骆岗机场片区南侧为十五里河生态廊道,北侧为绕城高速生态廊道,内部水网、林地资源丰富,在城市主导风向上具有节点作用,因而改善骆岗机场片区周边环境,对于提升合肥市的景观生态自然具有重要作用。
1.3 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加强城市生态网络的研究,整合各类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生态格局,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基于生态网络的视角对骆岗机场片区承载的整体生态功能与定位进行研究,有助于维护生态安全过程与健康的城市环境。骆岗机场片区基于中央活动区(CAZ)的功能定位,在未来的城市整体生态网络架构中承载生态源地的重要职能,对于提升主城区景观风貌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1)承上启下,生态节点。骆岗机场片区将能够沟通十五里河——绕城高速生态廊道与巢湖——大圩湿地绿楔,在常年东南风主导下,承接巢湖湿润的空气,发挥类似楔形绿地的生态功能,将低温气流引入市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区人居环境。
(2)引领内环,彰显特质。连接大圩生态公园、龙栖地生态公园、南淝河沿线生态绿地、环城公园、庐州公园、合肥植物园、大蜀山森林公园、翡翠湖公园、南艳湖公园等,践行“公园城市”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和谐共生,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人文、生活价值的升华。
(3)重视网络,体现价值。对照目前合肥正在着力申报的“国际湿地城市”的要求,不仅要把握好现状湿地功能的修复,还需要适当扩展湿地空间范围,通过构建环绕骆岗机场中央活动区(CAZ)内部水系、大型水面滨水地带的缓冲湿地,净化水质、防止富营养化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构建生物栖息地,适当合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4)改革创新,多元经济。未来城市生态网络功能不仅有着其本来生态学意义上的含义,更是通过生态网络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与文化、创新、科技的相互融合发展,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生态网络视角下的中央活动区(CAZ)将通过绿色网络加强与周边联系,发挥绿色空间、绿色网络的环境对于科技创新空间的引领效益及边缘效益,实现经济化多元化的发展,构建骆岗机场中央活动区。
2 国内外中央活动区(CAZ)的规划模式
2.1 芝加哥CAZ规划
芝加哥制定的2020年发展规划就提出以中央活动区(CAZ)来升级中央商务区概念的议案,增设系列建筑文化设施,并且将系列居住用地加入,让原有衰落的城市功能通过渐进和整体的城市中心设计变得富有活力,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地铁、公交体系、道路体系进行区块之间的联系,联系新旧城区,使得各个板块能够联系且相互补充,丰富了城市中心区的系列统筹综合功能。其中有三条基本原则可供借鉴:第一,中心区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多元化;第二,改进交通和中心区的可达性;第三,滨水地区和开敞空间的开发、提升。
2.2 南京紫东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
该城市设计提出“宁镇杨同城化发展的区域集线器”的规划理念,通过汇聚周边资源,提升自身特色,带动周边发展。其发展策略涉及了生态、产业、交通、地景、场所、智慧六个方面,包括了“自然优先,布局合理”“创新引领,复合高能”和“立体联通,高效绿色”等一系列概念。这些规划策略都力求促进生态、环境、经济三者的有机融合,激活城市发展动力,辐射周边区域,对于本次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3 空间重构理念与目标
3.1 建设理念
在生态网络的视角下,对城市空间进行重构有助于在保证城市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情况下保护地域空间生态本底。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抓手,塑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城市形态,发挥中央活动区(CAZ)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引领作用;促使人文理念、生态理念、创新理念、美学理念相互融合,自然与文化和谐统一,通过创新引领带动经济发展,运用美学理念指导中央活动区(CAZ)建设。
骆岗机场片区位于正在建设的滨湖科学城范围内,地理、交通、生态区位优势较为突出,在此基础上,规划将骆岗机场片区打造为品质一流的中央活动区(CAZ)。它将原本的单一空间组合起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互相渗透,从而服务于不同的人群,同时基于城市中大尺度生态系统格局的考量,以中央活动区(CAZ)的面貌融入合肥创新之都的建设,成为合肥的城市新名片。
3.2 重构目标
(1)蓝绿交织的整体环境。突出水系、林地、湿地等多元生态空间利用,发挥其在城市生态网络中的作用,形成城水交融的城市景观环境,保护原有的生态稳定性,保护通风廊道的顺畅。
(2)特色鲜明的老城文化。合理运用骆岗机场老合肥记忆、保留机场跑道航站楼等城市历史见证,突出城市特色,现有的河道景观和慢行系统不能满足亲水的需求,应当设置一系列的亲水、鉴水、栈道等加强与十五里河和许小河的关系,保持河道的通畅,加入龙舟、艺术展示,加强河道与绿地、绿地与广场、广场与场馆之间的联系。
(3)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符合未来多元化的中央活动区(CAZ)建构诉求,彰显高质量的公共空间、复合化多功能的用地布局和步行导向的交通模式,减少对于机场的切割,东西部应建设系列道路与主干道连接,打通大连路到金寨路,与主城区和新城区的生态网络连接,部分路网应适当下穿,保护地面生态体系,完成轴线建设,统一整体景观和空间序列,同时依托现有的生态用地内多级连接的生态网络,增加内部组团和内部廊道,加强十五里河生态廊道、西侧高速生态廊道和北侧高铁生态廊道。
(4)智能低碳的建筑设计。整体区域设计不能缺少相关智能建筑的参与,设置集中的通车区域,安置太阳能板,实行雨水收集净化与再利用,同时要在其中体现合肥的文化地域特色,根据地源热泵理论,土壤温度夏低冬高,基于此对热源进行利用。构建绿色的智能交通体系,完善水资源管理与海绵城市区块的建设,形成完善可靠的智能公共服务系统。通过易于维护管理的建筑设计,跃升城市发展的建筑特色,完善城市的建筑设计特点。
4 骆岗机场中央活动区(CAZ)规划策略
4.1 生态系统重构思维
通过运用“海绵城市”新理念以及通风廊道、绿道等新技术,对规划区进行微地形整理,创建通风廊道、绿道,保证合肥东南风主导风向的顺利导入,并有机连接绕城高速通风廊道与十五里河绿道,降低都市热岛效应,维护现有的“冷岛”,完善规划区域内廊道的通畅性,建设雨水回收再利用的体系,利用雨水花园和生态湿地完成水的多次“循环利用”。同时,规划宜充分利用场地现状,构建动静结合的总体布局,利用及加强原有地势,形成大气通透、具有纵深感的生态形态,通过布置大范围的可进入式草坪体系及完善的慢行道路、景观系统,构建景观大道,给都市人群提供拥抱绿色、享受生态新区生活的富氧交流空间,实现规划区人的“呼吸”; 同时,预留大面积的绿色弹性开放空间,为之后大型的都市活动,如城际嘉年华、烟火汇演和草坪音乐会等提供弹性的都市空间,使绿色公园积极地介入和调整都市繁忙的节奏,实现城市动态的“自我调节”。
4.2 建构复合多元空间
规划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区域内的山水规划通过精心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场地设计,同时串联与整合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文化彰显和步移景异的都市“世外桃源”,实现人与自然、与城市历史文化的交流,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交流”需求,将公园的生态影响转换为积极的社会影响,延续合肥文脉打造自然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自然。通过构建功能多元的生态公园,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交流”需求。此外,规划建设宜将航空主题融入到生态网络建设之中,利用原有的跑道、航站楼等,将一系列航空主题记忆内容扎根到新建的商业、休憩、科创、教育之中,形成当地具有特色的机场型公园。
4.3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
构建轨道交通网络,建立换乘枢纽。运用大中运量公共交通构建通达圈,外围构建快速交通路,内部构建景观慢行道路。节点应基于TOD理论,形成紧凑多元的城市网络。内部慢行系统要综合考虑自行车、人性线路和慢跑三种人群的不同需求。
5 结束语
根据技术路线的渐进理论,分段建设,初步完善内部景观廊道及公园内部保护的建设。中期建设建议完善系列生态公共设施和道路交通的建设,打通内部道路,组团基本完善。长期建设则面对智慧运营管理和廊道网络的构建,发挥核心价值,达成长期目标。整体来看,项目从生态网络视角构建了内部的完善生境和外部的网络,能够促进构筑新的生态创新高地,形成新的文化舞台,完善新的智慧都市,奏响新的城市乐章。
设计从目前来看还有许多可以提升和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值得提升与思考的内容,例如具体保护动物的针对性设施,以及在未来的概念设想中应当加强与周边县市区的联系,发挥区块的整体性和渐进性推进,展现中心价值,沟通城市区块,不断拓展城市的发展上升空间,为合肥建设成为“大湖名城,创新之都”提供区域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