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分子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020-03-07苏法铭陈晓铭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湛江524001
苏法铭,陈晓铭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湛江 524001)
甲状腺癌作为内分泌系统和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发病水平均呈上升趋势[1]。其病理类型包括分化型和未分化型两种,分化型甲状腺癌指的是乳头状和滤泡状甲状腺癌,其中又以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最为常见,约占甲状腺癌中的89.4%[2]。尽管与其他恶性肿瘤相比,PTC具有相对较好的生存率,但在临床中可见一部分PTC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它们易于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为颈部淋巴系统,转移又往往是PTC预后不良的因素[3-4],所以早期发现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并积极治疗是这类患者预后改善的关键。临床上常用于发现恶性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方法有超声、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然而影像学的改变往往是由疾病造成组织或器官形态发生变化所致,能否在疾病早期未造成组织或器官形态发生变化而提前干预,从而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是目前临床医师所关注的。分子标志物相较于影像学检查来说,它能够在分子层面上反映疾病的早期行为,预估疾病风险,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随着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发展,PTC淋巴结转移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在近年取得较大进展,深入研究这些分子标志物可为临床医师早期发现PTC发生淋巴结转移提供有力依据。本文就PTC淋巴结转移相关分子标志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鞘氨醇激酶1(SphK 1)
SphK在1998年首次从大鼠肾脏细胞中被提取出来[5],其家族中共有7个同工酶被克隆和鉴定,其中SphK1和SphK2来自于人类。SphK能防止细胞凋亡、刺激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细胞内鞘氨醇与鞘氨醇-1-磷酸盐间的平衡被认为是决定细胞增殖和死亡的开关[6],而SphK1是调控这一平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SphK1可催化鞘氨醇生成鞘氨醇-1-磷酸,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已有研究表明SphK1在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及子宫颈癌中均有明显表达[7-11]。其中部分研究表明SphK1与恶性肿瘤的侵袭能力和淋巴结转移相关。Zhu等[8]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分别转染SphK1载体和空载体,然后评估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发现经SphK1载体转染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Hanyu等[9]对13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SphK1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SphK1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淋巴转移相关。在PTC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Do等[12]对110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组织切片进行SphK1免疫组化染色,在分析临床病理特征的过程中,发现SphK1的高表达相较于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来说,它是唯一能作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这提示SphK1可能作为分子标志物协助临床医生早期发现PTC发生淋巴结转移。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VEGF是一种调控血管生成的因子,最早由Ferrara和Henzel采用分析克隆技术从牛垂体滤泡细胞体外培养液中分离提取[13],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强烈促使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在增强血管通透性、细胞外基质变性、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已被认为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最强的细胞因子[14]。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和胎盘生长因子,其中VEGF-C和VEGF-D是VEGFR-3的配体[15-16]。由于VEGFR-3主要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表达,所以VEGF-C和VEGF-D在淋巴管生成中也起一定的作用[17]。目前有研究表明VEGF的高表达与胃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和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18-20]。关于VEGF与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亦有相关研究,Huang等[21]从PubMed、EMBASE及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到2016年8月之前发表的VEGF与PTC相关文章486篇,有9篇符合其纳入标准并进行荟萃分析,其中7篇的结果均表明VEGF的高表达增加了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最后该荟萃分析也认为VEGF的高表达与PTC中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所以VEGF亦有可能是一种提示PT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3 存活素(Survivin)
Survivin是一种分子量较小、作用较强的凋亡抑制因子,可调控细胞周期,并对细胞凋亡起抑制作用[22]。Survivin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其表达增高导致凋亡抑制增强和细胞分裂增加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23]。并且Survivin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相关,贾富鑫等[24]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8例胰头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探讨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Survivin的阳性表达是胰头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陈建发等[25]在结直肠癌的研究中发现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其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以及肝转移相关。对于PTC,亦有相关的研究表明Survivin的高表达与其淋巴结转移相关,这提示Survivin有可能成为PTC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分子标志物[26]。
4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
XIAP是凋亡抑制蛋白(IAP)家族的成员之一,可选择性地结合并抑制caspase-3、caspase-7和caspase-9,阻断细胞凋亡通路的下游部分,抑制细胞对多种刺激的死亡反应[27-29]。细胞凋亡是机体清除损伤或不必要的细胞而无局部炎症的最常见的机制,其缺陷是导致癌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XIAP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均表达增高,包括结肠直肠癌、食管癌、卵巢癌、肾癌、肝癌和前列腺癌[28]。亦有研究证实XIAP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良性甲状腺疾病[30]。 令人感兴趣的是,Yim等[31]对164例韩国PTC患者的肿瘤组织切片采用单克隆抗XIA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XIAP的表达,在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的过程中发现XIAP表达阴性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高于XIAP表达阳性患者。但这一结果与Gu等[32]在中国人群中所进行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的研究认为在PTC患者中XIAP的高表达与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相关。有研究表明韩国人群的BRAF V600E存在较高的突变率(70%~80%)[33-34], 而在Gu等[32]所进行的研究中,中国人群BRAF V600E突变率仅有34.1%。Yim等和Gu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BRAF V600E突变率在中国及韩国人群之间的差异所致。所以XIAP的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仍不明确,而BRAF与XIAP的潜在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5 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
E- cadherin主要存在于上皮细胞中,是Cadherin家族中的一员,能介导同型细胞间的粘附反应,是参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重要因素[35]。 孙琳等[36]采用ELISA法测定86例PTC患者中血清E-cadherin的含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提示血清E-cadherin的高水平表达与PTC的临床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刘岩等[37]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比PTC、甲状腺腺瘤及正常甲状腺组织E-cadherin的表达,发现E-cadherin在PTC中的表达低于甲状腺腺瘤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并且PTC中E-cadherin的低表达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相关。由此可见,PTC患者的E-cadherin组织表达低而血清含量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学者认为是肿瘤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组织结构被破坏,肿瘤血管发生浸润,癌组织中的E-cadherin被释放入血液中[38],这也将有利于癌细胞脱离疾病原发灶而发生转移。因此E-cadherin可能成为一种提示PT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6 层粘连蛋白332(laminin 332)
层粘连蛋白是一种由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产生并定位于基底膜的糖蛋白,在许多细胞功能中起作用,包括细胞迁移、粘附和分化。laminin 332是层粘连蛋白的一种,以前又称laminin 5,它在成熟的正常组织中起粘附分子的作用,在创伤修复过程中介导上皮细胞的迁移[39]。有研究表明laminin 332在肿瘤侵袭中起重要作用,其在癌细胞中可促进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40]。 Oh等[4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40例PTC患者中laminin 332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TC细胞中laminin 332 γ2链的表达,并进行细胞侵袭试验,发现随着laminin 332的表达增加,PTC细胞的侵袭性增加,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所以laminin 332的表达可能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其高表达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分子标志物。
7 小结与展望
随着实验检测技术的发展,目前关于PTC淋巴结转移的分子标志物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对这些分子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了解PT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机制,使其成为预测这类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分子标志物,为临床医师早期发现淋巴结转移并判断预后提供有利依据。但将某一分子标志物单独用于预测PTC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存在敏感性及特异性欠佳的现象,联合检测多种分子标志物是否能提高预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继续研究并发现敏感性及特异性最优且最经济的标志物组合,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