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评价
2020-03-07刘璇周秀华
刘璇,周秀华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儿五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院内感染是指患儿在住院治疗时或出院后不久即刻发病的情况。儿童的自身免疫力相较于成人较低,对于就诊儿童而言,院内的空气流通不畅、没有及时消毒杀菌、没有做好隔离和防护等都极易使儿科患儿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因此对于医院来讲,一方面应加强院内环境卫生、进行及时消毒和通风,另一方面应对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措施,密切注意患儿的饮食起居、病情监测等。本研究对比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转变护理模式,提升护理质量,达到降低院内感染发生概率,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结论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我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接受治疗的儿科患儿4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组间分布为A组(n=20)与B组(n=20)。A组患儿男女性别分布为15/5,年龄范围为2个月-13周岁,平均年龄(6.25±5.75)周岁;B组患儿男女性别分布为14/6,年龄范围为1个月-13周岁,平均年龄(6.28±5.72)周岁。患儿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统计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校准结果合格。
1.2 方法 A组运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治疗后的康复护理。B组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1)进行院内防感染知识普及,患儿通常年级较小,对于护理的配合能力较弱,所以在接受治疗之前,护理人员应当对患儿及家属告知医院内预防感染的相关注意事项,引导患儿家属与护理人员相互配合,引导患儿进行科学的饮食起居,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卫生保持,与患儿建立良好信任沟通关系;(2)对患儿进行有效检查及护理。对患儿的体温、心率、呼吸等进行测量,3次/d[1]。对于体温偏高的患儿进行密切观察,引导其喝水及饮食调整,对于提问较高的患儿进行药物干预,增加体温测量频率。对患儿使用的导尿管、引流管等医疗设施进行及时消毒,密切监测皮肤的感染等;(3)在患儿住院期间,应对病房及公共区域进行及时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空气流通,密切观察患儿出现的不良症状。如发现感染患儿,应进行及时的隔离,并找到感染源,避免其再次传播。记录患儿感染发生状况,最后进行护理效果评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干预后的院内感染发生概率。皮肤、下呼吸道及消化系统等感染概率越低,护理的工作模式越优质,医院的服务质量越合格。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研究40例接受儿科治疗的患儿在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和优质护理干预的所有相关数据录入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形式校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院内感染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护理干预后院内感染概率比较,B组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后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显著低于A组接受常规护理。差异对比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院内感染概率比较[n(%)]
3 讨论
优质护理需要在常规的护理模式中加入更专业的护理知识、更细心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更人性化等。儿科区别于其它科室,患者为免疫力较低的儿童或婴幼儿,所以护理的首要任务是避免院内的感染发生[2]。这要求护理工作人员要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意识做引导,做好有效规避感染的措施,进行有效的环境清洁,及时消毒灭菌,并进行及时通风,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观察,引导患儿家属配合生活护理,指导用药并记录患儿的相关治疗信息等。
综上所述,在接受儿科治疗的患儿中,提供优质护理措施干预对患儿降低院内感染发生概率,辅助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良好的帮助作用,值得普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