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撒人类学研究的种子

2020-03-06丁光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族志人类学工作坊

文/丁光

2017年8月18日,炎炎酷暑,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除了建筑工地的轰隆声,就只剩下知了的叫声。而语言研究院五楼的小会议室却人头攒动。这时走进一位脑袋圆圆、目光炯炯、留着小胡子的外教,他就是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长江学者、当代国际人类学界最为活跃和多产的资深学者之一迈克尔·赫兹菲尔德(Michael Herzfeld)。这是迈克尔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举办的为期五天的人类学写作工作坊,选拔的27名学员来自世界各地,其中有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和荷兰莱顿大学的学者和学生,也有来自北京、广东、浙江等地高校的教师和博士生。此次工作坊免学费,课程内容饱满、信息量大,5天阅读材料达200多页。

迈克尔于1976年取得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他著作等身,共出版10部英文专著,制作2部人类学电影纪录片,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他还担任美国人类学杂志American Ethnologist的主编,American Anthropologist、Anthropological Quarterly等杂志的编辑。曾担任现代希腊学研究学会(Modern Greek Studies Association)和欧洲人类学学会( Society for the Anthropology of Europe )主席。鉴于他在人类学领域杰出的贡献,迈克尔于1997年入选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

感受语言的律动之美

工作坊开始的第一天,深谙英语学术写作之道的迈克尔细述了声音与写作的关系。他说:语言的美来自音乐般的声音和节奏。通过朗读来表达英语节奏快慢、声韵强弱的变化,展示英语富有节奏感的旋律,体现语言的律动之美。他自己充满激情地朗诵了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的开场白(William Shakespeare's Henry V,Prologue ),并引领大家一起朗读。

啊!光芒万丈的缪斯女神呀,

你登上了无比辉煌的幻想的天堂;

拿整个王国当作舞台,叫帝王们充任演员,

让君主们瞪眼瞧着那伟大的场景!

只有这样,那威武的亨利,才像他本人,才具备着战神的气概;

O for a Muse of fire, that would ascend

The brightest heaven of invention,

A kingdom for a stage, princes to act

And monarchs to behold the swelling scene!

Then should the warlike Harry, like himself,

Assume the port of Mars;

2017年迈克尔·赫兹菲尔德教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人类学工作坊讲学

戏剧中的“致辞者”通过他绘声绘色的开场白,让“观众凭着想象力,把他们的国王搬东移西,在时间里飞跃,叫多少年代的事迹都挤塞在一个时辰里”。迈克尔的朗诵充分调动了声音艺术的各种手法,惟妙惟肖,使在场的人宛若置身于莎翁的剧场。他说讲英语也可以像朗读诗歌那样,充满节奏和韵律感。他鼓励大家朗读自己所写的英语,感觉其中的音乐美。

迈克尔通过通感的方式来训练大家写作。他让一些学员做各种手势,让另外的学员用英语描述他们的动作;他播放烹调的视频,充分调动嗅觉和味觉,形象生动地描述所见所闻。原来英语写作也可以不那么枯燥,也可以充满激情、生动有趣。

迈克尔总是有一套独特的办法激发大家去思考和想象。他拿出一张上海老城区的照片,居民在街头巷尾闲聊,图中还有一位老奶奶和一只猫,他让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英语来描述所见画面;他还让大家描述晚间自己听到的声音,风声、蝉鸣、蛙叫以及喧嚣的城市之噪。此刻,我们调动各种感官来描述校园的情景和校园的声音,英语富有弹性、波浪式行进,充分体现了与抑扬顿挫的汉语不同的节奏和韵律美。语言可以生动地描述场景,也可以唤起过往的回忆,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倾注感情的民族志研究

迈克尔不仅注重理论的阐述,也给大家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讨论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写作。

夏博士分享了有关浙江温州侨民的调查。她说,家访中与侨民的对话可以反映出当地侨民的热情、好客,这为之后的采访奠定了基础。预设的采访计划、选择调查人的标准、被访者的反应,以及始料不及的变动,都是田野调查应予以考虑的因素。第一次接触,她与侨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于是她推迟预定的采访计划,接受他们的热情邀请,在侨民家留下吃饭。因为第一次接触建立友好的关系,田野调查的任务就事半功倍。

余博士湖南苗族村落风俗的采访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与大家讨论田野调查中遇到的当地风俗案例。如苗村家里突然出现蛇,蛇该不该杀?由谁杀?怎样杀?在家里杀还是家门外杀?这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学员热烈的讨论。中国地域广阔,各个民族和地域都有自己的风俗。在中国的南方,就有蛇看家的民俗,蛇是万万杀不得的。所以杀蛇问题也变成了诡异且富有争论的话题。

迈克尔对每个学员的调查和写作都给予点穴式评价,指出语言错误,去掉冗余信息,加强段落逻辑,并提出改进方法,当然他也毫不吝啬地夸奖大家写得好的方面,鼓励学员。

有担当的人类学

迈克尔提出了“Engaged Anthropology”的概念,即“有担当的人类学”,如果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只关注资料和数据,忽视被调查人的命运,则不能对当地的百姓与政府产生作用。

迈克尔强调了民族志研究的意义。我们的调查为当地人带来什么帮助、作出什么贡献?田野调查不是机械的数据收集,而是倾注感情的长时间交流和相处。

迈克尔指出,民族志调查过程中,采访者应该同受访者建立密切的关系。他在罗马、希腊和泰国等地都做过田野调查。在罗马,他聚焦因城市改造和住宅拆迁被迫迁移的罗马居民,对当地居民在住宅私有化和规范化过程中遭遇的拆迁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他的文化亲密性理论促进了学界关于民众日常生活与国家机构之间动态关系的理解。他强调,作壁上观的人类学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家,人类学工作者对自己研究的对象应具有最基本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他的民族志著作《人类的诗学》(The Poetics of Manhood)被翻成希腊语出版,于1985年获奖,在克里特岛牧羊人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应。他认为,人类学学者需要参与和担当,为弱者奔走发声,责任和担当应成为人类学的重要取向。

当问及在田野工作过程中,为了避免造成尴尬,我们是否可以像记者一样,带着隐形摄像器材或录音笔进行采访,迈克尔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说,第一,我们必须合法,必须征得被调查人的同意,这是尊敬,也是做研究的道德准则;第二,我们如果与被采访人建立起真诚的友谊,获得他们的信任,就能使采访进行得更加顺利。

出于对采访对象的尊重,每到一个新的国家,迈克尔都认真学习当地语言,因此掌握了法语、希腊语、意大利语、泰语等,能熟练地用不同语言与当地人交流;他还非常谦虚地了解不同文化,与当地人建立友谊,并在各国高校和机构作学术报告。

迈克尔的《人类学:文化和社会领域中的理论实践(修订版)》,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人类学家,在长期从事人类学实践中关注的理论研究和一以贯之的伦理道德,从而解释了为什么他在批判种族主义以及其他缺乏宽容感的人类行为中,始终都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

2019年8月23—26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主办、迈克尔·赫兹菲尔德教授主持的第四届“语言与未来”之欧洲人类学暑期工作坊再一次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主题为“Europe from Below”,以“自下而上”的视角,即从普通民众的视角来看待欧洲面临的问题和正在经历的变化。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邓婷博士分享了她在意大利华人咖啡馆里的田野调查经历,一个小小的咖啡馆反映了人类学研究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面临的性别、族群、阶级等社会身份相交织的日常政治与文化差异,展现华人族群在海外的生活图景以及面临的困惑。余华博士分享了自己在英国谢菲尔德等城市访问期间的经历与社会观察,描述了英国酒吧文化所折射的社会关系,以及威尔士议会大厦辩论会体现的英国政党与民众之间的张力,探讨了英国阶级身份的表现与实质之间的反转现象。此次工作坊就欧洲人类学研究重要作品中涉及的新自由主义、志愿者组织、欧盟经济组织、移民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自2015年以来,迈克尔·赫兹菲尔德教授主持的四期“语言与未来”人类学工作坊,拓展了中国青年学者人类学研究的视野,增强了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丰富了田野工作的经验,播下了人类学研究的种子。

猜你喜欢

民族志人类学工作坊
溯源灵性与超越的神话诗学:厄休拉·勒古恩的民族志科幻书写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工作坊:独立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
从“批判话语分析(CDA)”到“传播民族志”(EoC)——话语、传播实践与“钟情妄想症”的分析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