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设计者扎哈·哈迪德:她来自未来

2020-03-06亓昕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1期
关键词:扎哈哈迪建筑师

文/亓昕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2015年英国建筑界最高奖项“皇家金奖”获得者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这个新晋“新世界七大奇迹”的建筑,其设计者是被称为“建筑界女魔头”的扎哈·哈迪德。

中国是扎哈的福地,因为这里是她实现作品最多的地方:广州大剧院、北京望京SOHO、南京青奥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楼……这些巨大的明星建筑,在标识着城市气质的同时,也应和了扎哈一生都在求索的存在证明。

新奇又自由的“极致童年”

扎哈的出身可谓显赫。

她1950年生于伊拉克巴格达的一个逊尼派穆斯林家庭。父亲年轻的时候在英国留学,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归国后,成为一名政治领袖、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实干家。母亲是位艺术家,用扎哈的话形容,不管是长相还是穿着,“永远都像个明星”。她有两个哥哥,她出生的时候,哥哥们都已经在国外读书,她像独女一样长大,享受到来自父母充沛的爱。

扎哈从小就非常擅长做家具摆放、布置空间这类事,童年阶段她就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布置房间,“我想要一间给大人用的房间,而不是孩子的。”父母当然不会阻止她,结果她的堂妹、姑姑都纷纷仿效她,她几乎设计了整栋房子。

其实起初是想做个时装设计师的,妈妈为了让她尝点苦头,就让她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那些不是这里戳个洞就是那里减掉一个袖筒的“时装”,却受到了朋友们的欢迎。7、8岁开始,她就享有审美上的自由了,妈妈允许她为所欲为。因为给她买衣服实在是件不讨好的事,她不是看不上样式就是挑剔材质,妈妈索性放弃了这项权力,而这一难得的自由,正是她的设计起点。

总之,这是一个持有国际观的家庭,民主、开放、自由、进取。这种氛围的家庭特别容易诞生创造者。

11岁的时候,她萌生了成为一名建筑师的想法,这和那个时期的伊拉克大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扎哈一生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革命,这或许就是给她后来的设计生涯奠定了一种开阔甚至狂放的基础。

她的世界观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巴格达,那个时候,整个伊拉克处在新老交替,以及民主、蓬勃、欣欣向荣的时代契机中。当时的巴格达认为建筑是树立形象的方法,各种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开始在这个城市兴起,也涌现了不少女性设计师。在独裁者还没有出现的年代,整个城市拥抱着各种西方思潮。

对童年阶段的扎哈来说,一切新奇而又自由自在,加之当时父亲权倾一时,她所体会到的是一种“极致童年”,这种生活培养了一种坚定的自我观——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有个信念:我想做的事情一定会做成。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世界性漂泊,寻找身份认同

1963年,伊拉克发生政变,扎哈的父亲作为曾经的财相遭到了常年拘禁,财产被剥夺,哈迪德家族开始在世界各地流亡。这一年,13岁的扎哈开始了一种世界性漂泊,她先后在瑞士和英国读书,大学本科则是在黎巴嫩读数学专业。她的数学成绩特别好,如果她愿意,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有所成就的数学家。而这个特长为她后来的建筑设计打下了非常关键的基础。

然而她终归是一个失去了家园的女孩,终其一生,扎哈都在寻找一种身份上的认同。她的建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隐喻,是她要在整个世界上建立存在与身份的证明。没有人比她更急切地需要这种证明。而这种证明的根基,从流亡开始,就已经深深地根植了。

22岁这一年,她到英国建筑联盟学院学习,这是当时全球思想最激进的地方。此时的伦敦正陷入建筑危机,曾经被认为解决了二战后住房问题的大楼充满了问题,到处都是在拆除建筑的乌烟瘴气。彼时学院倡导反设计、反建筑,当学院里的同学们今天建一座农场、明天改造个旧车、后天焊接个公交车的时候,扎哈保持着一种镇定:她想尽一切办法吸收新的知识,接触最杰出的设计师,确定自己的设计方向。最后,她找到两位“启发老师”,他们是激进建筑界的新星,其中一位,正是荷兰建筑家雷姆·库哈斯,2000年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大裤衩”的设计师。

她的导师这样评价她:“一开始就势不可挡,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她将来一定会在建筑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同一时期,她接触到俄罗斯艺术家卡兹米尔·马列维奇的作品,那种被称为至上主义的风格,那种极端抽象的纯几何形的繁复组合,深深地影响了扎哈。作为一名建筑师,她开始显现基础的风格与语言。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画家的视角与技巧,完全与同时代的建筑师区别开来。

但是,她是谁呢?一个异教徒、外来移民,以及一位女性,而且还是阿拉伯裔的。41岁之前,她没有一样作品落地,被讽刺为“纸上谈兵的建筑师”。她说自己几乎有十年的时间都是彻夜难眠的,那些交织着激情与失落的夜晚,她在艺术与酒精中度过,每次在清醒中迎来黎明,都有一种自小就极为清晰坚定的意志如朝阳一般缓缓升起:我相信我是对的,她就这样靠着一种非凡的意志与自信度过内心最为动荡的十年。

只要允许她开始,即是巅峰

43岁,她有了首个在地球上落成的作品,德国维特拉消防站。那些保守的人几乎疯了:每一面墙都不垂直,墙面之间皆成锐角相交,那些不可思议的线条使它看上去倾斜而又癫狂——她这样的人,只要允许她开始,即是巅峰。

那正是她的设计语言:当人们欣赏她的建筑,发现空间在她手中即是可变形的胶泥,你会看到无边的流线,拒绝以常规方式相遇的线条,落差极大的地板,错位的天花板……而当你再驻足,便会看到云层自脚底蔓延而后流逸,会看到原野缓缓穿越山脉,会看到波浪自天际涌来,会看到洞穴在寂静中开启,会看到山峰向远方归去,会感受到一种叫作“势”的微妙审美强烈的冲击。她将大地诗意化了,将城市浪漫化了,将空间魔幻化了。

这就是她的独特——从来没有一个人,如她这样解释与实现建筑。如果建筑本身有灵魂,恐怕连它们自己都会惊叹:我的天!我竟然可以长得这么梦幻!她根本就是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建筑星球。而她认为,最大的挑战也许就是:虽然站在地球上,却想象是在设计其他星球上的建筑。

44岁这一年,她迎来了一个肯定,在威尔士卡迪夫湾歌剧院的竞标中,她获得了第一名。讽刺的是,她也同时迎来人生最大的挫折:虽然得奖,当局却拒绝建设。后来她在各种采访中一再提到那是人生中最大的挫败,而她认为之所以被如此对待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是个外来者。那个时候,威尔士当局还特地成立了专门反对扎哈的小组,反正就是极力阻挠。那个时候的扎哈,几乎被打垮了。一个月后,她在消沉了一个月后,终于又返回她的战场,还是那句话:我坚信我是对的。

除了坚持,还有策略。她将参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最大化地运用在设计中,数学出身的她发现这一技术手段非常适合模拟自己多曲面的设计,这也成为她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原因。1999年,扎哈和她的团队赢得了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竞标,这就是罗马国立21世纪美术馆,49岁的扎哈终于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

随后,20世纪90年代几乎蛰伏了整十年的设计方案与技巧全面爆发,几乎颠覆整个行业,推翻了不可建造的质疑。2010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了英国建筑界最高奖史特灵奖,随后获封女爵士。2016年,获英国皇家金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唯一女性。2004年,她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利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建筑奖项最高荣誉的女性(而且是最年轻的)。一位评委说:“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她获奖是在“思想”类别,而并非艺术类别。也就是说,评审认为她的价值是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

获奖时,他的导师问她,你认为自己目前在建筑界的地位如何?获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我一直在为获得人们的认可而奋斗,从这一刻开始,人们真正接受了我,知道我是个能出活的女人。”

扎哈的设计在中国受到特别的欢迎,她也成为中国大型作品最多的建筑师之一。

2016年3月31日,因为长期工作压力,劳累过度造成心肌梗死,扎哈在美国迈阿密猝然离世。去世前,在全球45个国家留下大小1000多个作品。在评价这个生前饱受争议,身后哀荣备至的建筑家的时候,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副总监Viviana说:“我们现在去评估她的建筑的价值,可能还早,因为,她属于未来。”

猜你喜欢

扎哈哈迪建筑师
BEEAH集团新总部
——扎哈事务所新作,可持续的漠中“沙丘”
小小建筑师
结晶之美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从“女魔头”进化成“神”
猴子建筑师
著名女建筑师逝后首展水城上演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