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外流背景下辽宁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促进的困境和对策
2020-03-05彭徽李月曹洪祥
彭徽 李月 曹洪祥
摘 要:一般而言,高等教育为地区培養人才,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但辽宁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却呈现出非正相关现象,高等教育支出不断增多,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人才外流使得高等教育难以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本文针对人才流失现象,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建立以高等教育支出和人才集聚为指标的双轮驱动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经济增长需要教育支出和人才支撑的共同驱动,即双轮驱动。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技术优势不明显等导致辽宁人才集聚效应减弱。辽宁应实施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人才建设等措施,促进辽宁人才集聚。
关键词:经济增长 高等教育投入 人才集聚 人才流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辽宁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不断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一般而言,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在我国,总体而言,高等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辽宁省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却表现出非正相关关系。尤其近年来,辽宁省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国内总体趋势偏差明显,该现象不禁让人深思。
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进展体现为:第一,众学者都认同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间存在联系,且主流思想是认为两者为正相关关系;第二,在实证分析方面,主要通过构建经济增长与高等教育的计量模型,研究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第三,研究地区的位置及发展程度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关联,在东部南部发展相对较快的区域城市间,两者正相关关系明显,中西部较之正相关关系较弱甚是负相关。
通过分析内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研究具有以下不足:第一,研究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的理论偏少;第二,在分析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人力资本的流动未引起足够重视;第三,在实证研究中,侧重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测算,人才集聚的作用与效应被忽视。
为解释高等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关系的悖论,本文将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并将人才流失加入到影响因素范畴,引入人才聚集度指标,通过构建高等教育支出与人才聚集影响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模型,研究人才流失背景下辽宁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促进困境,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及辽宁省高等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趋势
(一)中国高等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趋势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同时高等教育支出也不断增加。1999—2018年,中国GDP从9万亿元增至90万亿元,同期高等教育支出从0.07万亿元增至1.2万亿元,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等教育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增长。
(二)辽宁省高等教育支出与经济发展趋势
辽宁省对高等教育事业关注度较高,在高等教育人力及财力投入方面均有明显增加。截至2018年底,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数已有115所,在校生数量达124.2万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达1.3万元。
与国内高等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稳定的正相关不同。1996年至2015年,辽宁年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增长率为7.8%,年均GDP增长率仅为4.1%。尤其是2012—2016年,高等教育支出不断增加的同时,辽宁经济发展增速不断下挫。
二、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对经济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1.培养高质量人力资本。人是劳动和技术之本,高质量人力资本对于提高劳动力效率,促进技术发展有重要影响。高等教育通过让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来培养高质量人力资本,提高其工作技巧,锻炼思维能力。
2.促进科技进步。高等教育具有人才优势、信息优势、资源优势与学术优势,通过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带动科技发展,给科学技术人员提供施展平台,鼓励创新。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为科技发展培养持续动力,是科技发展的后援军。
3.拉动国内需求。随着步入知识信息化时代,教育成为家庭的头等大事,教育储蓄、教育支出占比逐步上升。另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其他领域,如出版业、服装业、建筑业等等,增加就业岗位。
(二)人才集聚对经济的作用
1.提高生产效率。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杠杆效应,即相对较低的人才聚集水平可以产生相对较高的贡献。同时,人才资源是影响创新产出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较低的投入率换取相对较高的收益率,促进各行业稳定协调发展。
2.促进创新发展。合理的人才集聚形成的知识网络不仅为创新活动提供基础,还有利于引致知识生产多样化。人才驱动创新,其结果一是促进技术进步,二是影响生产要素相对收益,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
3.实现积累效应。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人才”会产生自我增强的累积效应。即一旦区域人才值超过一定范围,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就会刺激更多的人才集聚。正如当今的“北上广”地区,当地人才形成规模,优质资源倾斜,会带动更多人才流向这些地区。
三、辽宁省人才聚集效果弱的体现
人才是教育支出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载体。辽宁省人才聚集效果弱,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辽宁人才培养的年增生源数在逐渐下降。2003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增长率为35%;2010年骤降为6.5%;二是,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当地人才聚集程度下降。为追求更好的薪资或条件待遇,很多毕业生都倾向于出省工作,留下的优质人才数量减少,经济发展动力不断削弱。
四、辽宁省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基于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对经济的作用,结合辽宁省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支出和人才集聚的变化,本文提出“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思想,即需同时依靠高等教育和人才集聚,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建立模型
研究经济增长与教育投入的模型有很多,包括:传统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曼昆的MRW模型、舒尔茨的余值法等。本文利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辽宁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模型:
Y=AX1αX2β
Y 代表经济产出,A代表技术水平,X1代表高等教育支出,X2表示人才集聚,α代表高等教育支出的产出弹性系数,β代表人才集聚的产出弹性系数。
(二)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针对辽宁省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悖离的现象,本文被解释变量Y,用GDP数值表示;解释变量X1,用高等教育支出费用表示;解释变量X2,用从业人员中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人数表示。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辽宁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三)单轮驱动和双轮驱动的实证检验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分别对高等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单轮驱动模型、高等教育支出、人才集聚和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见下表。在两个驱动模型中,拟合优度均高于0.95,t值、P值和F值均通过检验。
(四)检验结果的比较
对比单轮驱动模型,双轮驱动模型拟合优度为0.964,高于前者,且其他检验指标通过检验。对比结果表明,增加解释变量后模型的准确度有提高,即人才聚集是影响辽宁省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双轮驱动模型更贴合辽宁省经济情况。理论假设证明成立。
综上,辽宁省之所以出现高等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非正相关现象,是因为人才流失对经济产生的负向效应。同时,高等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仍是正相关关系。辽宁省经济增长是由高等教育支出正向与人才流失负向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五、辽宁省人才集聚效应减弱的原因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作为之前的重工业基地,辽宁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同时,轻工业和服务业总量偏少且质量不高;产品依旧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不合理,招收人才结构单一,且主要集中于传统工业和资源型产业工人,难以发挥人才效能。倒逼人才流向产业结构更完善的地区,辽宁陷入“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失—经济不景气”的恶性循环。
(二)技术优势不明显
技术优势可以通过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来衡量。辽宁省的科技发明和创新在全国排名靠后,技术优势较弱。2017年辽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仅占广东省的6.6%;企业新产品项目数仅占广东省的8%。技术创新缺乏优势不仅难以有效利用资源、提供相应技术岗位,而且对建立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有很大阻碍,人才倾向于流向技术优势明显地区。
(三)流入生源数下降
产业调整后辽宁省经济一直并不景气,辽宁省每年新增高等教育毕业生数持续减少,人才聚集能力下降。一方面,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增长率从1996年15.8%降至2017年2%;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毕业生增长率从2009年7.4%降至2016年-3.2%。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增长率的不断下挫,甚至负增长,制约辽宁省人才的自我供给,不利于辽宁省人才培养。
六、提升辽宁省人才集聚的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人才建设
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提供岗位、带动就业,经济的发展自然会吸引人才,完善人才建设。一是改善旧产业。地区政府应该立足于辽宁的产业优势资源,顺应市场规律,将第一、第二产业重心逐步移向高效、节能、绿色的产业,依靠高效的产业和项目集聚带动人才集聚。二是开发新产业。借鉴哈尔滨依靠冰雕文化成功开展旅游业的经验,辽宁省可利用本地的人文、历史等优势开发自己独有的优势行业。如沈阳市的兵工文化、重工业文化和东北生活体验等。
(二)深化科研投入,加强创新驱动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高校、科技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鼓励学子积极去企业实践,引导高校人才主动参与科研,研究适应于企业的项目并推进成果产业化,将高校、企业、研究所联系起来。另外,同时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简化创新创业复杂的申请流程,给科研创造环境。建立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有利于尽快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对留住内部人才、吸引外部人才有促进作用,良好的平台和环境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措施。
(三)推进高校建设,打造重点学科
地区高校的知名度是优质生源选择地区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辽宁省应加强重点学校和重点学科建设,提高教學水平、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就业水平。积极响应国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确定设立与老工业基地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专业,积极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提高高等院校在全国的实力,多争取重点大学的名额。另外,与国际接轨,增加学生与外省、外国人才交流学习的机会,建设国际型学科专业,吸引国内外优秀学子。
(四)提高人才待遇,加强人才吸引力
第一,提高人才薪酬待遇,增加辽宁人才吸引方面的竞争力。参看各地区聚才政策条件,制定负担之内且具备比较有竞争优势的引才政策,配备好研发的设备装置和资金资助;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充分发挥人才特长。第二,对人才集聚的配套资源加以完善。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和软环境的建设。软环境是指像人才薪酬、人才保障、人才落户、配偶工作、子女教育、医疗住房、养老问题等方面的环境安排。
参考文献:
[1] 郭宏艳.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相关理论概述[J].经贸实践,2018,(24).
[2] 李晶,何声升,张茜.吉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灰关联熵模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1).
[3] 石平林,余付军.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与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7(6).
[4] 王锴.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38(7).
[5] Xiaoyan Wang, Jian Liu.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and the task of economic revitalization[J]. Higher Education,2011,62(2).
[6] 谢非,聂宇贤.人才集聚对金融业发展的机理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18,(1).
[7] 季小立,浦玉忠.产业创新背景下区域人才集聚效应及管理跟进——以江苏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7,(4).
[8] 贾冀南,杨丽倩.人才集聚视角下的中原经济区增长极培育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30(4).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