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胞型多效能海绵湿地植物景观的构建

2020-03-05马晓雨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年1期
关键词:海绵植被净化

马晓雨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300074)

1 引言

在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中,湿地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不仅是城市的主要行洪廊道,更是城市人文文化体现的重要方式,湿地植被成为湿地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当下空气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和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环境下,加强对湿地植被景观的构建,能使得这些问题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科学地认识细胞型多效能海绵湿地植物景观的优势,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该模式的构建,以期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1]。

2 细胞型多效能海绵湿地植物景观构建的基本原则

湿地植被景观的构建基本原则为“乡土、生产、生态”。乡土原则,是指在植被的选择上,尽量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和土壤的实际特点,选用本地植物,不仅成活率有保障,而且也便于管理。生产原则是指在景观的构建过程中,充分结合景观的特点,科学地将生产性植物融入其中。如增加果树、经济作物等植物,促进人与自然的充分互动。生态原则主要指在植被景观的塑造过程中要以自然生态为建设核心,尽量避免不和谐的人工痕迹,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恰当的人为干预,确保植被的生态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2]。针对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与水生态改善建设,在坚持湿地植被景观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示范基地建立综合性科普、教育、湿地保育区,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的平衡发展。

3 细胞型多效能海绵湿地植物景观的构建分析

3.1 细胞型湿地的建立分析

细胞型湿地,其实质是将湿地植物景观系统视为一个细胞,根据细胞自身具有完善的结构,利用其顽强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格局的湿地植物景观体系,最终给人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在进行湿地植物景观的构建中,坚持以水为基质的构建前提,利用背景林的手法对生态系统中的“细胞壁”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使得湿地与陆地充分融合,从而有效地保护水环境系统,确保水环境系统汇总的防护隔离与涵养水源等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最终实现植被的生态习性与生态功能的科学融合。基于枞阳项目中五七圩片区,位于连城湖以南,是连城湖水体连通长河最终进入长江的多水体交汇区域,现状场地地势较低且平缓,水塘密布,具备较好的城市蓄洪作用,同时,场地内植物生境较好,为典型湿地生存环境。因此,应当选择耐水湿性能较好的植物进行种植,如水杉、白蜡、池杉、香樟、栓皮栎等,不仅能满足城市的防火防护、滞尘以及吸附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等要求,还能利用植被间的光合作用体系,最大程度地吸收城市空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更多的氧气,让湿地公园成为城市中大自然养料的制造点和能力的转换站,努力将湿地公园建设为水景和湿地植物景观相结合的生态公园。

3.2 多效能湿地景观的建立分析

3.2.1 观赏性景观的建立分析

观赏性景观的主要体现形式有花田、植物岛以及秋叶林等。花田景观主要包括多年生长及自播能力较强的花卉,如波斯菊、蛇目菊等,另一种则是观赏草,如细叶芒、狼尾草等。植物岛的建立,主要利用耐水湿植物的特性,促进人工生态岛的形成,使得湿地生境更加丰富多样,从而提升生境的边缘效益,形成动植物群落系统[3]。

3.2.2 生产性植物景观的建立分析

生产性植物景观同农业景观有着许多共同点,生产植物的美感来源于其所产生的实际生产价值。例如,果林景观、农田景观等,这些景观模式的种植基础都是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果林景观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我国目前的果林景观种植中,主要以石榴、龙眼、核桃、柑橘等果树种植。由于人类生存所需的果蔬与粮食都来自生产性植物为主,将其运用到湿地景观中,不仅能保障生态制造链的稳定,还能提升人与自然的互动,使自然植被景观与人工植被景观的融合更加和谐自然,给人们呈现更加完美和谐的生态系统。

3.2.3 生态型植物景观生态功能的建立保护分析

在建立和保护生态型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上,要充分保障人工干预的科学合理性,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确保植被的生境得到修复,使得植物的生态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2 方面。

一方面是加强对陆生植物功能性的建立和保护。陆生植物中的豆科类植物是植物景观构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植物种类。主要是由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处于互利共生的状态,能将空气中所含的氮气有效地保留在土壤中,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肥料,促进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生产力都得到明显的提升。此外,豆科植物还能有效地抵抗土壤中所含的部分重金属污染物,如胡枝子和刺槐等植物。通常情况下,植物生境中的土壤类型呈多样性,雨水的冲刷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都会严重影响土壤的保持和固定能力。因此,在进行陆生植物的建立过程中,应当大力使用须根系发达的植物,使得土壤的固定能力得到保障的同时提升植物的固氮效率。例如,野古草、李氏禾、芨芨草等。同时,充分结合土壤的特性,对于部分具有线虫的土壤,应当大力种植菊科植物,如金盏菊。科学利用菊科植物花期长、自播能力强以及维护成本低的特点,提升陆地景观的功能性。

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湿地植物净化塘体系的建立。净化塘体系主要由沉淀塘、氧化塘、净化塘、稳定塘4 个塘体构成,每个塘体的净化功能不同,因此,对植物群落的构建要求也有所不同。种植不同高度的水生植物,构建水生植物群落,使得水中的磷和氮的含量得到科学的控制。从生态角度而言,多种类的植物群落不仅能实现水体营养元素及有机物的充分吸收,使得水体的营养负荷得到有力的减轻,同时,还能形成多层次的景观效果,满足植物景观的美观性。所以,在净化塘体系的设计过程中,应当合理利用乡土的湿地事物与陆生植物,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促进植物生态系统完全或半完全循环状态的形成,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恢复,达到植物景观概念、功能与美观三方面的有效融合。在构建净化型的植被群落塘体中,要将植物的习性与塘体的功能充分结合,在发挥植物净化功能的同时确保植物的群落之美得到有力的体现。

通过实践得出,金鱼藻能有效地控制水土中的富营养化。在沉淀塘的建立中,应多选择根系发达、吸污力强、耐水淹和耐水冲刷性强的植物,如芦竹、水蓼、睡莲、空心莲子草等。而对于氧化塘中,则要选择吸污力强、降解COD 能力强且景观效果较为理想的植物,如水葱、慈姑、菹草等植物。在净化塘中,应尽力选择泽泻、千屈菜、美人蕉、狐尾藻、金鱼藻等。对于稳定塘中,则应以维护水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基本构建原则,使用的植被类型主要以观赏为主,如睡莲、荷花、香蒲等。

3.3 海绵植被湿地的建立分析

通过生物滞留设施的建立实现海绵植被湿地的构建,达到对湿地水的有效过滤、渗透和部分净化的目标。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湿地泡、花甸、草沟等。建立生物滞留设施,不仅能提升雨水等地表径流的利用率,还能增强植物的多样性。例如,草沟的种植,根据草沟的带状排水、渗水的生物滞留设施,种植狗牙根、千屈菜、鸢尾等植物,在保持水土、净化水质的同时取得理想的植物景观效果。

4 结语

结合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与水生态改善课题示范区及枞阳城区内五七圩湿地的构建情况,讲述了细胞型湿地、多效能湿地、海绵湿地有效融合的新型生态模式,即细胞型多效能的海绵湿地植物景观的构建模式,在实现植被生产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然湿地风光的增强,促进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

猜你喜欢

海绵植被净化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海绵是植物吗?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陶色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