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旅游开发角度对永宁州古城发展建设的思考

2020-03-05秦春林王文南

广西城镇建设 2020年8期
关键词:永宁古城墙城墙

□ 秦春林 王文南

1 永宁州古城的历史

永宁州古城位于广西桂林市永福县百寿镇北端,距离永福县城50千米,距离桂林市80千米。永宁州古城原为古田县治所在地,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升为直隶州,改称“永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先后经历并县、撤乡建镇等多次变迁[1、2]。

在古代,永宁州是广西原首府桂林向西、向南进入广西八桂大地的必经险要地段,两面的天然河流为护城河,四周数十千米高山峻岭,仅有一条古道从峡谷中穿过,是桂林西向、南向控制八桂的咽喉以及桂林西南面的屏障,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历史上每一次的改朝换代,永宁州古城都会成为充满硝烟的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系,使永宁州古城在明清时期成为桂林向西、向南水陆交通的交会点,南来北往的商贾,车水马龙,十分繁华,然而现代化的公路、铁路修通后,这里逐渐变得萧条。

2 永宁州古城的现状

永宁州古城自建城以来,历朝历代在城内建设众多衙署、宗祠、庙宇、会馆等建筑。由于历史久远,战争、火灾等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除了古城的城墙和4个城门城楼基本保存完好外,城内原有的古建筑基本消失了,仅有小部分遗址尚存。

目前古城内的建筑情况:有一所小学、一家粮食管理所及附属仓库,70多户民居住宅,两三层民居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城内最高的建筑为小学3层教学楼。建筑大多以白墙青瓦为主,以黑、白、灰等色彩为主色调,局部配以砖红色、咖啡色、木色。相关部门对古城内部建筑的维修与新建,进行引导和控制,对建筑高度控制比较严格,但未对建筑形式和外观加以控制。由于缺乏对新建建筑的有效控制,新建建筑影响古城的风貌。因建筑的相关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较多的老旧建筑正在逐步破败,古城内部居住的人口也在逐步减少[3]。

永宁州古城墙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今已543年,古城墙为土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砌为石城,之后历经多次改建和扩建。现存的古城墙于明嘉靖至清咸丰年间重修,高3.7米,厚3.2米,南北长467米,东西宽173米,城墙内面积约8.08万平方米,城墙用长方形料石砌筑,是长江以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墙之一。2013年5月,永宁州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15年6月起,永福县政府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资金1245万余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对永宁州城古城进行保护修缮工作,陆续对永宁州古城的4段城墙、城墙下的青石板路、文物建筑、石拱桥、护城河堤、国殇坛遗址等13处文物建筑进行维护[4]。

3 从旅游开发角度对永宁州古城发展建设的思考

3.1 基本思路

目前,永宁州古城的旅游活动还未正式开展,有较多游客慕名来到古城参观和游览,永福县计划对古城进行旅游开发。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对于目的地的开发应在分析和挖掘自身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居民、游客的需求,形成独特风格的景观与活动,才能更好地保持持久的吸引力。从永宁州古城的发展以及遗存可以看到,永宁州古城具有自己的特性,在历史上永宁州古城因军事目的而兴起和存在,历经了500多年的战火与硝烟,大多数历史痕迹基本消失。古城墙的历史遗迹最为突出。在古城的发展中,与军事防守目的并存的是城内老百姓500多年来的平静祥和生活,今天,当永宁州古城的军事防守功能结束时,城内老百姓平静祥和的生活依然在延续。

从永宁州古城的资源特点来看,古城墙的历史遗迹和城内老百姓平静祥和的生活情景是吸引游客的两个亮点。人们到永宁州古城旅游,一是为怀古,缅怀古城的历史;二是为观今,感受今天古城的发展现状和城中老百姓的生活内容;三是通过怀古与观今,学习历史文化,达到知识的积累和自我思想文化意识的提升;四是通过在游览过程中与历史、大自然、当地居民和游客的交流,感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因此,结合永宁州古城资源的特点和游客需求,从旅游开发角度而言,永宁州古城发展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严格保护古城墙等文物古迹,让人们缅怀历史,铭记历史。二是积极营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打造友好的旅游环境氛围。让城内的老百姓安居乐业,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让平静祥和的古城生活气息得到延续。加强文物保护,提高当地旅游经营者的热情度以及居民对于游客的友好度,增加旅游的吸引力与游客的满意度。三是在充分分析和挖掘历史传统、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营造旅游活动空间,开发旅游活动项目,为居民和游客打造一座独具永宁州古城特色的幸福旅游小镇。

3.2 主要节点的保护与开发建设

3.2.1 古城外部周边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建设

永宁州古城外部周边环境的地形地貌独具特色,对于外部周边环境的描述,当地古诗写道:“好个永宁州,江水两边流,五马临江走,三星水面浮”。江水指古城东侧的东门江和西侧的溪水,五马指永宁州四面5座山,雄奇俊秀像高高昂起的马头,首尾相连,三星指古城北门对面的东岭山头建的3座宝塔。今天,除了3座宝塔已不存在,古诗中所描绘的古城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山水城的生态格局依然清晰可见、完整保留,远处青山环绕,清澈的江水从古城两侧流过,河岸蜿蜒曲折,较好地保留了自然河岸的生态景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九条中指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是指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周边环境也是文物的一部分,体现了文物的性格和特征。对于文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文物本身,更要保护文物所处的周边环境,确保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遗存的古城墙是永宁州古城的核心文物,除了古城城墙、城内的街巷空间、城外的近水远山是永宁州古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厚重坚固的城墙、四周延绵的群山、清澈的流水、城内纵横的街巷、不急不慢的古城人穿梭的身影,共同营造具有桂林、永福秀丽的山水环境特色、生活气息浓厚、写意的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意境,这种意境是这一座古城独具的,在古城的开发建设中,应着重给予保留与延续。

因此,对于永宁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既要保护永宁州古城城墙以及城内的整体环境,又要保护永宁州古城周边整体山水的环境,才能保护永宁州古城的整体风貌。在今后的古城以及百寿镇的规划与开发中,古城的外部环境要注意维护永宁州古城与周边山水的和谐关系,维护“青山绿水城郭”的自然山水的生态建筑格局,控制古城周边建筑的层高,让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保留从城墙上眺望近水远山的城镇天际线的景观效果。维护古城东侧东门江与西侧溪流的水质、自然的生态堤岸状态,禁止对堤岸进行大规模人工改造,两岸20米内禁止建设活动等。

3.2.2 古城内部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建设

永宁州古城的内部建筑环境现状:原有的古建筑已基本消失,仅有小部分遗址尚存。现存建筑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两三层的民居建筑,尽管单体建筑的文物价值较弱,且对古城体量与风貌有较大影响,除了小学、粮食管理所外,古城南部依旧较好保持了古城建筑的布局结构、肌理,街道尺度感并未受严重的破坏。

基于永宁州古城中建筑的现状,在古城发展建设中对建筑的开发建设,要尊重历史,保留历史的基本原则,为现代居民的生活服务。对于遗存的古建筑遗址或遗迹,应尽可能保护,不宜耗费巨资、大兴土木进行恢复重建。因现代修建的仿古建筑在建造工艺、历史价值方面无法与古建筑相提并论。在开发建设中,注重保护、保留原有古建筑遗存的遗址或者遗迹,给人们在遗址或遗迹的尺度以及残存的厚重基石等片段的建筑语汇中,留有更多的想象和发挥空间感受历史。也可在遗址或者遗迹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电子媒介的图片、视频、光影等效果,模拟和再现遗迹上曾经的建筑,感受古城建筑的历史辉煌。

古城中的民居建筑由于建筑年代较长,许多建筑外观与内部问题急需维修或新建。为了保持古城整体的建筑景观效果,在民居建筑的维修和新建过程中,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控制。首先,注重维护古城内部现有的整体建筑格局和布局结构,特别注意维护古城南部片区尚存的古镇肌理,保持街道与建筑物的走向方位、宜人尺度与古朴外貌,不得随意扩大建筑占地面积,以维护街道空间尺度。其次,对于民居建筑的建设,无须按照同一个模式和尺寸、色彩等建设,此种做法容易导致古城风貌的机械与单调。在总体规划建设中,做好引导和控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控制建筑的层高,参考古城墙及城楼高度,建议限定居住建筑高度不超过8米,宜为两层坡顶建筑;鼓励传统院落建筑的组织方式,以古典手法建造新建筑、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手法的融合;对于建筑的外观禁止以光面瓷砖贴面,建筑的外观色彩延续现有建筑的黑、白、灰等古朴的主色调。总体上保持古城传统建筑的格局与风貌,与古城墙风貌相协调。

同时,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有意识地保留和恢复原有古城建筑的特色设施和功能,并根据旅游发展的需求,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服务,既体现古城的传统特色,又让传统民间文化得以保留与延续。如,在永宁州古城中,以前在街道两边,家家屋檐下都砌有约三尺高的铺台,铺台上,晴天放一桶茶水,桶中搁带长把的小竹筒;雨天则放斗笠,路人经过,口渴时,可喝上一筒清凉茶水,下雨时可取用屋檐下的斗笠。这种传统在古城中代代相传,如今在一些旧时的铺台上,依然可以看到放置的茶水桶和斗笠,在永宁人的心目中,与人方便即是与己方便。一桶茶水、一个斗笠,体现了古城中纯朴的传统民风,值得在今天的古城建设中延续,为居住在城里的人们、四方的游客服务,让古城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民众的生活中延续和传承。

在古城的建设与旅游开发中,在沿街店铺门前恢复铺台,在铺台上放置人们所需的生活必需品,如直饮水的饮水机、雨伞或者一小包纸巾等,为大家提供服务,给大众带来便利。物品的放置与造型,可结合旅游环境造景与宣传,如在饮水机套上传统茶水桶的造型,铺台上可放置传统的茶水桶和斗笠作为装饰,增添街景的传统气息。放置的雨伞或纸巾等物品,可为永宁州古城印制logo标志,给游客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3.2.3 古城墙的保护与开发建设

古城墙是永宁州古城的核心景观和文物,对于古城墙的开发与建设,要严格根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与修建的原则和要求进行,禁止一切破坏古城墙的行为,在保护与修复的同时,结合古城墙的历史和文化,适当地开发一些活动项目,让古城墙用起来、活起来,为人们的生活与旅游活动服务,让人们更多地接近古城墙,了解古城墙,让古老的城墙焕发出生机,体现出古城墙的历史的价值和现代的意义。

古城墙东面的东兴门外原是一个码头,现古城墙上还刻有“义渡”两字。据当地老人说,以前为了方便人们到永宁州办事、赶圩,船家不收取渡河费,由官家发放[5]。义渡公益性活动在永宁州古城自古已有之,而该传统正是我们今天在生活中、旅游活动中,希望看到和延续的优秀传统。目前,永宁州古城的城墙和4个城门城楼保持完好,通过修复,城墙可提供人们攀登远眺和停留,而古城墙上视野开阔,四周景色宜人,是一个吸引眼球的亮点。在古城墙的开发建设中,适当开发公益性活动,让人们在登临城墙,怀古观景的同时,感受永宁州优秀的传统文化。

利用永宁州古城墙和城楼的空间,做开放性的公益图书馆,城楼作为藏书室以及室内阅览室,广阔的城墙是一个开放的、大自然中的阅读室,当地居民和游客可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图书馆书籍可采用公众捐书的方式收集,以民间组织聘请热心人士以做义工的方式自愿参与图书的管理。

公益图书馆的建设,可以丰富古城居民日常的文化活动,让居民有一个学习和聚集交流的空间,营造学习氛围,有助于古城的孩子走出家门,暂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受古城的历史文化。当孩子们走出家门、远离家乡,古城墙上的那一份乡愁的记忆会深深地刻印在他们的心中,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工作与生活。古城墙图书馆,让游客在登临城墙,观远山近水城郭的同时,停下匆匆的脚步,做片刻的停留、休息,或回味、思考。在偶尔的间隙,与身边的游客、居民做几句简短的交流,感受当地生活,融入当地生活。

永宁州古城在历经500多年战火与硝烟之后,古城墙保存完整,古城中传统建筑的格局与肌理依然保存完好,周边原有的远山近水自然生态格局基本未受破坏,城内老百姓依然保持着平静祥和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在古城的发展建设中,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注重保持古城特有的传统风貌,结合古城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古城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游客营造别样的、专属于永宁州古城的景观,让古城焕发生机,更好地延续历史、服务今天,创造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永宁古城墙城墙
永宁之门
浅析古城墙的历史价值及保护原则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晋阳古城墙遗址勘测中的应用研究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我爱冬天
平遥古城墙
我们舞在大路上
城墙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