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中心性胶质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相关文献复习

2020-03-05刘丽娜赵莉红隗立峰卢德宏朴月善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室管膜组织学海马

连 芳,刘丽娜,赵莉红,隗立峰,卢德宏,朴月善

2005年,Wang等[1-2]首次报道血管中心性胶质瘤(angiocentric glioma, AG)。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首次把AG归入神经上皮来源肿瘤。根据WHO(2016)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修订版[3],AG被定义为一种罕见的、生长缓慢,常以难治性癫痫为临床表现的脑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与星形母细胞瘤和第三脑室的脊索瘤样胶质瘤共同归入其他胶质瘤,WHO Ⅰ级。迄今为止,全球文献报道仅86例[1-2,4-8],本文现回顾性分析12例AG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预后。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2007年12月~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2例AG,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随访以及生存时间。

1.2 方法

1.2.1HE染色 所有石蜡包埋组织进行连续切片,厚度为4 μm,行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组织学形态。

1.2.2免疫组化检测 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抗体GFAP购自DAKO公司,vimentin、EMA和D2-40均购自Zymed公司,IDH1-R132H购自MBL公司,L1CAM购自Sigma Aldrich公司,BRAF V600E购自上海罗氏公司,H3K27M购自EMD Millipore公司,Olig2和CD34均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NeuN购自Chemicon公司,Ki-67购自福州迈新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特点12例AG患者中男、女性各6例,均以难治性癫痫为临床表现,平均发病年龄9岁(2.8~24岁),中位年龄13.5岁(3.9~30岁)。12例患者入院后行肿瘤切除术,术后72 h内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结果显示12例患者瘤体均完整切除。

2.2 影像学特征12例肿瘤均位于大脑皮质浅部,为单发、边界清楚的肿块,5例位于额叶,4例位于顶叶,3例位于颞叶(1例累及海马及海马旁回)。12例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检查,术后常规CT复查。头颅MRI检查显示病变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未见明显强化(图1)。

2.3 病理检查12例均可见典型的AG组织学表现,均一的短梭形肿瘤细胞流水状排列(图2)。脑组织中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生长,以皮质血管为中心排列的均一双极细胞,沿血管轴呈放射状或环状排列形成血管周围假菊形团。肿瘤细胞核细长,染色质细颗粒状,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无或少见,并且缺乏微血管增生及坏死。本组12例患者有5例肿瘤沿脑表呈流水样及垂直排列生长(图3),3例局部区域发生囊性变。其中1例为室管膜谱系肿瘤,部分呈AG结构,部分呈室管膜瘤样结构(图4),WHO Ⅰ~Ⅱ级。

2.4 免疫表型12例AG中GFAP(图5)、vimentin均阳性,肿瘤细胞中EMA(图6)、D2-40(图7)呈胞质弥漫阳性或核旁点灶阳性,EMA和D2-40的阳性率分别为91.7%(11/12)和100%(12/12);NeuN、IDH1 R132H、L1CAM、BRAF V600E和H3K27M均阴性。11例肿瘤中Olig2阴性,包括室管膜谱系肿瘤中的室管膜瘤样结构及AG结构,1例Olig2少量阳性(30%)。CD34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肿瘤细胞中阴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为1%~5%(图8)。

2.5 随访随访时间14~110个月,其中6例随访1~69个月后失访,患者均无癫痫再发作,无肿瘤复发、进展及死亡。

3 讨论

AG属于罕见的、常以难治性癫痫为临床表现、生长缓慢的脑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3]。查阅文献报道98例患者(包括本组12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1例,1例未查知患者性别,中位年龄13岁(2~83岁),除1例描述为“童年时期”发病,即多数患者发生于青少年,但也有83岁患者发病的个案报道[5]。在98例患者中91例有明确的临床病史,其中大多数(56/91,61.5%)患者以难治性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头痛(13/91,14.3%)。AG单发通常发生于大脑皮质浅部,以额顶叶最常见[3]。目前,相关文献报道AG可合并皮质发育不良,这种病理改变通常主要位于颞叶[9]。此外,AG有合并海马硬化的病理学改变[10]。本组12例AG中,其中1例病变位于左侧颞叶,并累及海马及海马旁回结构,但是患者并未合并海马硬化。在98例患者中,30例(30.6%)位于额叶,22例(22.4%)位于颞叶,12例(12.2%)位于顶叶,9例(9.2%)位于海马、海马旁回及杏仁核,并可见位于脑干等部位的个案报道[6-7],发生于大脑皮质浅层之外部位的AG临床较罕见,且均为个案报道。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图1 AG的影像学表现:病变位于大脑皮质浅部,出现边界相对清楚的异常信号图2 经典AG组织形态学特点:均一的短梭形肿瘤细胞流水状排列 图3 肿瘤沿脑表呈流水样及垂直排列生长 图4 室管膜瘤样区域 图5 AG肿瘤细胞中GFAP呈阳性,EnVision两步法 图6 AG肿瘤细胞中EMA呈弥漫阳性及核旁点灶阳性,EnVision两步法 图7 AG肿瘤细胞中D2-40呈弥漫阳性及核旁点灶阳性,EnVision两步法 图8 Ki-67增殖指数为1%~5%,EnVision两步法

AG的头颅MRI检查通常呈实性,界限清楚,T1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无明显强化[3]。本组12例AG头颅MRI均呈典型的AG影像学特征,且均未出现明显强化。文献报道的86例AG头颅MRI均显示肿瘤呈T1WI低信号,T2WI/FLAIR高信号,其中个别病例呈不同程度的强化表现[11]。Aguilar等[11]报道AG的组织学级别越高,肿瘤的头颅MRI强化越明显。目前对于该结论,需要积累更多的病例资料来证实。

在光镜下,AG除了经典的组织学表现外,相关文献报道部分病例有一些特殊的组织学特点。首先,肿瘤细胞可沿软脑膜或蛛网膜下腔聚集,平行流水样或呈放射状垂直栅栏状排列[12]。其次,部分病例可见微囊形成[2,9],或微小钙化形成[2]。本组12例患者中,5例肿瘤沿脑表呈流水样及垂直排列生长,3例局部区域发生囊性变。此外,有些病例可见含致密纤维成分的实性生长区[2],神经鞘瘤样结节状结构[2,9],以及上皮样细胞被不规则间隙或腔分隔成巢状及片状[13]。当肿瘤组织呈弥漫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密度增高,细胞核有轻度异型性,可见核仁,并可见核分裂象等形态学特点时,应考虑为具有间变特征的AG[1,3]。

AG的Ki-67增殖指数通常较低(<5%)[1,3]。目前相关文献报道肿瘤的Ki-67增殖指数升高时,其可能有恶性分化的潜能,此时应结合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归为具有间变特征的AG[1,9,14]。2005年Wang等[1]报道8例AG,其中1例Ki-67增殖指数达10%。患者术后21个月肿瘤复发,62个月(按第一次手术治疗时间统计)后死于该病。2012年Li等[14]报道3例AG,其中1例Ki-67增殖指数为10%,随访6年无肿瘤复发。因此,对于具有间变特征的AG患者预后情况,仍需积累大量的病例进行验证。

鉴别诊断:(1)室管膜瘤,AG与室管膜瘤具有相似的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超微结构,因此两者的鉴别有时较为困难;但绝大多数AG好发于大脑皮质浅层,这与室管膜细胞多见于脑室不符[15]。此外,室管膜瘤是一种实性、边界比较清楚的肿瘤,组织学上可出现室管膜菊形团或血管周围假菊形团[16],有利于两者鉴别。(2)星形母细胞瘤,是一种实性、与周围脑组织分界清楚的肿瘤。组织学特征是星形细胞呈宽突起放射状围绕在血管周围,并且血管壁常发生玻璃样变性[3]。

目前,有关AG的分子遗传学分析较少。近年文献报道AG中MYB基因拷贝数改变或基因融合位于6q23,并且MYB可与QKI或ESR1发生基因融合[3],随着研究不断进展,MYB-QKI基因融合被认为是此类肿瘤的遗传学特征[17]。现阶段对于AG的基因检测相关报道仍比较少见,尚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绝大多数AG为WHOⅠ级,肿瘤生长缓慢,患者预后良好。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的治疗方式,肿瘤完整切除患者预后较好,无需术后辅助放、化疗。对于不能完整切除肿瘤或者具有间变特征的AG患者术后可行放、化疗[18]。98例AG中76例(77.6%)有相关随访数据,结果显示72例(94.7%)患者术后无肿瘤复发、进展及死亡,4例(5.3%)患者肿瘤复发,其中2例(2.6%)患者死亡。

综上所述,AG是一种常以癫痫起病、稳定的、缓慢生长的脑肿瘤。患者行手术治疗后疗效显著,大多数患者无癫痫再发作、肿瘤复发、进展及死亡。AG由于临床比较罕见,其组织学起源尚不清楚,认识相对比较局限,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猜你喜欢

室管膜组织学海马
海马
海马
《呼吸道感染牛分枝杆菌对肝脏和肠道影响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图版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海马”自述
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在轻中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颅内脑实质室管膜瘤核磁共振成像表现
血管性痴呆大鼠脑室管膜下区和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