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沿途国家的国际贸易潜力分析
2020-03-05谢一青乐文特
谢一青 乐文特
(1.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上海,200020 2.匈牙利国家银行,布达佩斯,1054)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最早的丝绸之路的路线发生了衍生和延伸,变成了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陆上以及海上的商业贸易路线,进而又发展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和海路。
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处在整个欧亚大陆最东端的中国,加强这条能够贯穿整个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的一个自然选择。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倡议: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二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者合称“一带一路”倡议,并且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起,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这一闭环覆盖了全世界63%的人口(44亿)以及超过全球30%的经济规模,如果能够成功形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是世界上最具经济影响力的区域一体化。
在当今反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形势下,本文将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分析这一倡议是否能为中国带来充足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的机会。同时,在目前中美贸易冲突的紧张国际环境下,中国应该重点关注沿途的哪些国家来促进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和维持经济的长期增长。
我们有如下发现。第一,在“一带一路” 倡议沿途国家中,中国对亚洲和欧洲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存在一定的贸易依赖度,而大部分的亚洲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都很大。第二,经济大国在贸易潜力的广义边际(贸易产品种类)和集约边际(贸易总量)上对中国的国际贸易都更为重要。第三,中国与“一带一路” 倡议沿途国家的贸易多数属于基于资源禀赋不同的产业间贸易,然而更多的产业内贸易才能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大的源动力。因此,在有限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中国更应该关注经济体量大的、经济发展程度好的、以及与中国有更多产业内贸易机会的国家,这样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快速加深区域一体化的合作。
本文的第二部分将简单回顾和梳理有关“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学术文献。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沿途国家的经济规模及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贸易依赖度以及这些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我们在第四部分根据“引力模型”对“一带一路”沿途各国与中国的贸易机会进行剖析。随后的第五部分将进一步讨论这些已经存在的和潜在的贸易机会是分属产业内贸易还是产业间贸易,以及这两种不同贸易类型对中国未来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和意义。通过上述的事实阐述和分析,本文将在第六部分给出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的贸易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从中国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动机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帮助中国平衡地区发展,并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曹伟等(2019)已经发现中国人民币汇率传导在不同省份与“一带一路”沿途各国的贸易中是不一样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各省的产业结构和要素禀赋的不同。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其从目前没有贸易成本优势的“内陆”地区在改变贸易方向和路径之后形成新的开放前沿。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沿途各国,能使我们从国际环境这一侧面分析产生中国不同省份国际贸易异质性的原因。
无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初衷是什么,将来可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文化上(杨柏等,20161杨柏等(2016)探讨了中国跨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可能受到的文化冲击以及解决策略。)和政治上的正面效应,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类的国际合作和区域一体化只有以各个国家的经济利益为基础,才能使得“一带一路”倡议沿途的所有国家真正地长久地联合起来。对中国而言,王桂军和卢潇潇(2019)从中国企业产业升级的角度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影响;徐思等(2019)发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对中国的一部分处在新兴优势行业和外向型节点城市的企业产生了融资约束缓解的作用。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沿途国家而言,姚星等(2019)发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下,沿途国家的产业间融合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断提升。可以确定的是,“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和贸易会造成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从“一带一路”倡议沿途国家本身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国际贸易特征出发,根据“引力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同样的倡议如何在不同国家中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
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产品的类型对中国内部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徐梁(2016)和李敬等(2017)都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各个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存在互补的效应;而刘志彪和吴福象(2017)根据全球价值链的计算分析,中国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中间品贸易大多集中在资源型中间品,而工业型中间品和精细型中间品的占比较少。本文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来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国际贸易的产品类型,深入探讨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不同贸易类型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判定不同国家的贸易潜力。
三、“一带一路” 沿途国家的经济情况以及与中国之间的贸易现状
(一)“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
“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在经济规模上有多显著是本小节想要探讨的问题。表1a显示了沿途各个国家的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2014年2本文选取2014年的经济指标是为了排除“一带一路”倡议对这些国家产生的内生影响。的实际GDP以及其相应的实际GDP的世界占比。表1a共有三个组表,把这些沿途国家按区域分成亚非、南欧和东欧。
表1a中清楚地显示在亚非地区中, 印度3印度虽然在当下没有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意愿,但是确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并且处于“一带一路”地理路径中的重要位置。(金砖国家)、印度尼西亚、伊朗和土耳其的实际GDP度超过了1%的世界占比,而土库曼斯坦、肯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规模则是非常小。南欧国家的实际GDP主要以西班牙和意大利为主,罗马尼亚和希腊次之,其他国家都几乎小到可以忽略。东欧的主要经济规模则是来源于俄罗斯(金砖国家)。这些国家从个体经济规模来说都无法和中国16%的实际GDP世界占比相提并论,然而它们加总的实际GDP世界占比则高达38%以上,因此探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贸易机会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的。
表1a:“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经济规模(分地区)
表1b:中国其他重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
同时,我们在表1b中列出了中国其他重要贸易伙伴的实际GDP和其对应的实际GDP的世界占比。英美法德日以及金砖国家巴西六国的实际GDP世界占比高达32%,仅美国就占16%。因此, “一带一路”这一经济合作倡议对表1b中所列出的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绝对不应该是替代作用,而应该起到互补作用。
尤其是2018年至今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成为中美贸易关系的长期状态,由于关税增加和贸易不确定性的增加带来的部分美国市场的流失,更需要由“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市场份额的增加进行补差。随着中西欧大国(法国、德国和英国)以及东亚国家(日本)加入“一带一路”倡议意愿的增加,从全球经济价值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毫无疑问会带来最有潜力范围最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自由贸易体系。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讨论 “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度可以从图1中观察到。图1中的虚框柱形代表的是2014年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中国实际人均GDP水平,大约在13000美元左右,从经济发展水平上来说算得上是典型的中等收入国家。
图1:实际人均GDP的对比:“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与中国
除了亚洲地区有若干国家(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和越南等)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著不如中国之外,大多数“一带一路”沿途的国家都至少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或者甚至是发达经济体的水平。也就是说,单从实际人均GDP这一指标来看,“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处在相似阶段。根据新贸易理论,经济发展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机会(尤其是产业内贸易)是比较大的。同时,“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有不少是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伊朗等等),它们的主要经济收入依赖于它们的资源,因此它们的整个产业结构都与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非常不同,根据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这些国家会和中国产生较大的产业间贸易。
(二)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之间的贸易依赖度
在表2a的第i部分中,我们以中国从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总进口额和向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出口额为基数(分母),计算中国对“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贸易依赖度;例如,印度占中国进口总额比重等于中国从印度的进口额除以中国从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进口总额。表2a把这些国家按区域分成亚非、南欧和东欧三个部分。
2014年UN Comtrade的国际贸易数据显示,在亚洲国家中,中国对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贸易依赖度相对较大;在南欧诸国中,中国对更为发达的经济体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贸易依赖度较大;而东欧地区中只有俄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贡献比较显著。我们把“一带一路”沿途国家进行加总,中国对它们的进口依赖度为11%,出口依赖度为17%,其中中国对亚洲地区的贸易依赖度最高,而东欧大部分地区对中国贸易总量的影响比较小。
对比表2b的第i部分中的英法美德日及巴西, “一带一路”沿途中对中国比较重要的几个贸易伙伴(表2a第i部分中虚线框中的几个国家)对中国贸易的影响虽然无法和经济体量巨大的美国和离中国地理距离非常近的日本相提并论,但是它们的重要程度也不亚于其他几个欧洲经济强国。
表2a: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之间的贸易依赖度(分地区)
数据来源:UN Comtrade,2014
表2b:中国与其他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依赖度
我们再来看“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这一指标的计算是以“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各自的总进口额和总出口额为基数(分母),在表2a的第ii部分中展示。即,俄罗斯的中国进口占进口额比重等于中国从俄罗斯的进口额除以俄罗斯的总进口额。由于UN Comtrade在2014年中有些汇报国的数据缺失,所以我们在表2a第ii部分中的亚洲组表中没有汇报若干数据缺失的国家。
中国毫无疑问对“一带一路”沿途所有国家的贸易量(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尤其是这些国家对从中国进口产品的依赖度更为显著。“中国制造”对“一带一路”沿途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标签,尤其是中国的亚洲贸易伙伴和俄罗斯。相对而言,南欧和东欧的大多数国家对中国贸易的依赖度较小,原因是欧盟这个区域一体化组织会使得欧洲国家更倾向于在区域内贸易。由此可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增进与沿途国家的贸易自由度是可以改变现有的世界贸易格局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表2b的第ii部分中,英法美德日及巴西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也很高,即中国的进出口对它们很重要;同样的,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程度对欧盟国家(英法德)较小;而对巴西美国和日本非常大。
四、“引力模型”理论下的“一带一路”沿途的贸易机会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引力模型”给“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贸易机会的促进提供了理论基础。Isard and Peck (1954) 和Beckerman (1956) 凭直觉发现地理位置上越相近的国家之间贸易流动规模越大的规律。Tinbergen (1962) 和Poyhonen (1963) 对“引力模型”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发展、延伸,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且简便的经济学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一般用实际GDP来表示)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之后“引力模型”被反复使用和改进,随着运输技术的提升以及贸易壁垒的多样化,早期“引力模型”中与贸易机会成反比的距离变量4方慧和赵甜(2017)发现国家距离会显著抑制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国际化经营(包括进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已经逐渐被贸易成本变量所替代。如果想要增进两国之间的贸易机会(贸易量或者贸易产品的种类),在给定经济总量的情况下,降低贸易成本是可以起到直接作用的。而“一带一路”倡议无论是通过对沿途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通过各国之间新贸易协定的签署,甚至沿途国家之间的政治友好度的提升,都是可以起到降低沿途国家之间贸易成本的作用。同时,“引力模型”还指出,在给定贸易成本的情况下,经济规模比较大或者经济发展程度比较好的经济体将会给中国带来较大的贸易机会。无论是贸易总量(贸易的集约边际)还是贸易产品的种类数量(贸易的广义边际)都是与贸易伙伴的GDP总量呈现正相关关系。
(一) “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经济规模与进出口贸易总量
图2描述的是“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经济规模(实际GDP)与双边贸易规模(中国出口总额或中国进口总额)之间的关系。如理论所预计的那样,沿途经济体量大的国家对中国的贸易重要度就越高。俄国和印度的经济体量在数据中最大,因此它们于中国而言,贸易重要程度明显高于经济体量小的国家。同理,经济规模较大的南欧国家(意大利和西班牙)和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也比其他亚洲国家和东欧国家更为重要5。
图6 图2 —图4均对以美元为单位的产量值取对数进行分析,在取对数之前,出口总额的单位是百万美元,实际GDP的单位是十亿美元。计数值和比率不取对数。2:中国对“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进出口总额与实际GDP
我们相信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降低中国与沿途国家的贸易成本对促进贸易总量是有效的政策;然而,贸易总量与经济规模之间的强正向关系(向上倾斜的拟合线)表明贸易成本的降低并不能反转贸易伙伴经济体的规模对贸易机会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降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成本可以带来两国之间贸易量的增加,创造出更多的贸易机会,但是由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规模远远小于离中国较远的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贸易量很难超越中国与西班牙或意大利的贸易量。因此,在中国设计贸易成本降低的政策时,还是应该把政策资源集中在与经济规模比较大的经济体上。
(二)“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经济规模与进出口贸易种类
除了使用双边贸易规模数据(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之外,图3还采取了中国进出口产品的种类数量(HS 6位产品编码)来研究“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经济规模对中国贸易广义边际的影响。国际贸易中的广义边际效应指的是贸易双方进出口的产品种类的增加。根据微观经济理论,消费者具有种类偏好的特性,即消费更多种类的商品会带来消费者的福利增加,因此增加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种类数量也是增加贸易利得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图2非常相似,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沿途国家(印度、俄国、印尼、土耳其、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和中国的进出口涉及到更多的产品种类,而中亚、西亚国家和东欧小国则不然。
图3:中国对“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进出口产品种类数量与实际GDP
无论是贸易集约边际(进出口总额)还是贸易的广义边际(进出口产品种类),在“一带一路”的沿途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经济体量大的贸易伙伴对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途国家分开进行分析,从出口产品种类的广义边际角度出发(图4),“丝绸之路经济带” 只有少数国家的产品种类超过2000种;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沿途国家中,大多数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产品种类都超过了2500种以上。因此,从贸易的广义边际效应来看,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国际贸易的发展潜力要优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途国家7除了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吕越等(2019)还发现中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投资也更大程度上地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向影响。。
图4: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出口产品种类数量与实际GDP
同时,如果我们考虑到陆路运输成本要远高于海运运输成本,“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在与中国贸易广义边际上的表现再次确认了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对贸易机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三)“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与其他发达经济体贸易潜力的比较
“一带一路”倡议沿途国家的贸易潜力相比世界其他国家而言究竟处在怎样的一个层次?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出口产品种类接近5000种。中国出口到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这些经济强国的产品种类都接近4000种之多,而大多数“一带一路”的沿途国家受到其经济规模的限制,即使它们在地理位置上远远优于美日德法,它们在贸易潜力上的表现远不如这些地理位置距中国较远的国家。此外,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的影响,即使是“一带一路”沿途中经济体量比较大的国家(譬如印度),比起美国和日本,在贸易产品的种类上仍然有很大的广义边际的增长空间。这一方面说明了经济规模对贸易机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家的文化与消费习惯会显著影响国际贸易可能性。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中所倡导的“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和社会交往”确实可以促进经济意义上的国际贸易。
此外,根据国际贸易的网络效应(Chaney,2014),如果中国想促进与某个特定国家的贸易机会,通过与该国的重要贸易伙伴进行贸易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而这一看似“曲线救国”的间接效应的作用不亚于降低与该特定国家贸易成本的直接作用。东欧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西北欧洲发达经济体,如果中国把欧洲发达经济体作为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目标的话,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东欧国家的联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案。
五、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启示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之间的具体行业贸易特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造成这种国际贸易单向流动的主要原因是新古典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技术或者相对要素禀赋不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包含大量的中间品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和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造成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以及消费者偏好的不同。
产业内贸易相比产业间贸易更能促进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内贸易的原理之一是规模经济,增加出口额可以为个体企业带来更大的生产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第二,带来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差异化可以为同一产品带来更多的种类选择,一方面竞争迫使国内企业产业升级,产品质量提升;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获得更多的产品种类之后效用也随之上升。第三,产业内贸易意味着相似产品在国际间进行交换,厂商在面临国外竞争和出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效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产率。最后,产业内贸易中的中间品和零部件进口会对一国企业生产率有正向溢出效应(Halpern,2015)。
同时,产业内贸易往往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和禀赋条件接近的国家之间,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大多国家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如果中国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执行过程中对有限资源进行调配,应该更加倾向能和中国产生较大产业内贸易的国家。
(一) 中国与世界所有其他国家总贸易量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理不同,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相同,中国既需要能带来资源和技术互补的产业间贸易,更需要能够带来技术溢出和内生增长动力的产业内贸易。
我们使用Grubel-Lloyd指数来计算一个行业内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即。这一指数通常在0和1之间,越接近0,该行业的产业间贸易比重较大,越接近1则说明该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
我们把UN Comtrade的较为细分的HS 6位行业代码合并成较为综合的2位代码,数据显示出97个可贸易行业,涵盖了从原材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到生产复杂度和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这两种类型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同时存在,对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而言,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产业间贸易的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在HS 2位的行业划分下,发达经济体的80%以上的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的GL指数会大于0.8。
图5所示的是中国和世界所有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97个HS 2位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分布。可以发现,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存在大量的行业仍然集中在产业间贸易,贸易靠的是技术或者要素禀赋天然的比较优势。因此,在中国制定贸易政策时,促进能带来更多技术溢出、生产效率和消费者福利的产业内贸易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
图5: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贸易的GL指数分布
(二)“一带一路”沿途国家与中国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图6展示了三类“一带一路”的沿途国家。哈萨克斯坦是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体,总经济规模不大,人均GDP高;印度是新型经济体,经济总体规模大、人口多,人均GDP较低;意大利是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发达,经济总量和人均GDP都比较高。
比较明显的是,“一带一路”所途经的所有国家相比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GL指数的平均水平(图5)而言,都更加偏向于产业间贸易。与哈萨克斯坦这类自然资源丰裕但经济体量不大的国家进行贸易,基本上只存在产业间贸易,中国用最终品出口换来哈萨克斯坦的能源类产品,这与刘志彪和吴福象(2017)根据全球价值链的计算分析结果相一致。而中国和意大利这类经济规模较大,有发达制造业的国家进行贸易,产业内贸易的比重明显上升。就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来看,产业内贸易存在额外的溢出效应,能更快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图6: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印度和意大利贸易的GL指数分布
六、“一带一路”沿途国家贸易政策的建议
中国与“一带一路”倡议沿途的国家已经具有比较紧密的贸易关系,如何进一步通过这一倡议增加与这些国家的贸易量,从而推进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与增长是本文研究最感兴趣的核心问题。
第一,在“一带一路” 倡议沿途国家中,经济大国在贸易潜力的广义边际(贸易产品种类)和集约边际(贸易总量)上对中国的国际贸易都更为重要。因此,我国应该加速与 GDP总量较大以及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进一步拓展贸易关系,也就是说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中,印度、俄罗斯、土耳其、印度尼西亚以及南欧诸国应该是政策倾向的重点。
第二,中国与“一带一路” 倡议沿途国家的贸易多属于基于资源禀赋不同的产业间贸易,然而更多的产业内贸易才能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大的源动力。因此,我国应该与以制造业为基础,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为主的沿途国家进一步促进贸易往来,增加产业内贸易的比重,通过产业内贸易提高我国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对我国的产业升级和生产技术带来更多的溢出效应。政策制定者不能仅看GDP或人均GDP这些单一维度的指标来判断我国能从贸易伙伴那里得到的贸易利得的大小。
第三,中国对亚洲和欧洲经济体量较大的国家具有一定的贸易依赖度,而大部分的亚洲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都很大。我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亚洲和东欧等国家的社会文化交流,增强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贸易交流。在与这些国家贸易量和贸易产品种类的增加过程中,我国也可以间接地打通与欧洲发达经济体进一步的贸易通道。
第四,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带一路”沿途的所有国家作为贸易伙伴的价值还是比不上美加、日韩以及中西北欧的诸个发达经济体。因此中西欧国家如德国、法国和英国,东北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更值得我国关注并增进多边的贸易关系。如果“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降低我国与欧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成本,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朝欧洲供货的成本,这将为我国带来更多的福利增加。
本文的分析主要是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贸易机会和经济共同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的。我们也意识到“一带一路”倡议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政治协调,特别我国是大国之间的协调。同时,沿途国家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在推进经济合作和计算潜在经济效益的时候,“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国家风险的衡量和也是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