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科生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
——以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0-03-05
(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安庆 246052)
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旨在增进全民健康,提高全民素质[1-2]。2019年7月1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将指导未来十余年中国人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体医融合”作为全民健康融入“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对于服务“人的全面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体医融合”的基本路径是通过体育锻炼与医疗健康的融合,达到提高人们身心健康的目的,而医学类院校,尤其是医学生将在“体医融合”的实践中作为重要的先行者和践行者[2],需要他们在医学专业知识和体育锻炼两方面都要作出表率。医学专科学生以后就业主要面向基层的医疗事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要求会更高。本文分析研究在校医学专科学生的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提出改进对策,落实好“体医融合”政策,为医学专科学生将来的事业打下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40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发放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问卷共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3份,有效率95.00% 。其中男生65人、48.87%,女生68人、51.13%,年龄18~20岁。
1.2研究方法
1.2.1锻炼行为量表 学生锻炼行为的测量使用体育人口的3项指标[3]( 锻炼时间、频率和强度)和锻炼坚持指标,共4项指标,每个指标按1~5 级评分;4项指标主要是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长、每周参加大约多少次锻炼、参加一次锻炼后身体变化和是否有规律的锻炼。
1.2.2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该量表可以用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诊断,共90项,涉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每个因子按 1~5级评分:依次是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4]。按照中国常模的结果,因子均分≤1.50分表示心理健康,因子均分为1.51~2.50分表示心理亚健康,因子均分≥2.51分表示心理不健康,总分≥160分提示调查对象可能存在某种心理障碍,需做进一步的检查和访谈[5-6]。
2 结果
2.1临床医学生锻炼行为状况 医学专科临床医学生锻炼行为平均值为(3.18±1.14),4个维度的平均值分别是:锻炼时间(2.50±1.17)、锻炼频率(3.64±1.32)、锻炼强度(3.35±1.01)、锻炼坚持(3.20±1.06),其中锻炼时间分值最低。说明临床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较少,而每周锻炼次数较多。
2.1.1不同性别临床医学生锻炼行为状况 如表1所示,从锻炼行为的各个维度得分、总分的均值看,男生要高于女生;在总分和锻炼时间上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锻炼频率、锻炼强度和锻炼坚持上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性别临床医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性 单位:分
2.1.2不同性别临床医学生锻炼时间段、项目状况 ①锻炼时间段。从表2来看,临床医学生日常锻炼的时间段主要是在下午,其次是早上和傍晚,中午没有参加锻炼的。②锻炼项目。从表3看,男生主要参加慢跑、篮球、羽毛球等项目,女生主要参加慢跑、散步、自行车等项目;其中慢跑是男、女生参加人数最多的项目,舞蹈是男生参加人数较少项目,女生参与五禽戏的比率低。男生与女生在舞蹈、散步、乒乓球和篮球项目的参与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2 不同性别临床医学生锻炼时间段百分比
注:表内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率(%)表示
2.2心理健康状况
2.2.1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比较 如表4所示,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9个因子得分均值都低于2。与全国常模相比,强迫、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等因子偏高,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等因子偏低;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恐怖5因子方面与全国常模[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躯体化、抑郁和敌对方面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优于全国常模。
表3 不同性别临床医学生锻炼项目参与情况比较
2.2.2不同性别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如表5所示,临床医学女学生在敌对、偏执因子上得分稍低于男学生,在其他7个因子上得分都稍高于男学生;但是只有在恐怖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如表6所示,锻炼时间维度与抑郁因子呈显著负相关;锻炼频率维度与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值和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因为心理健康各因子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所以说锻炼频率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锻炼强度、锻炼坚持维度与心理健康因子之间没有相关性。
表4 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比较 单位:分
表5 不同性别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性 单位:分
表6 临床医学生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系数
注:a:P<0.05,b:P<0.01
3 讨论
3.1临床医学生锻炼行为分析 临床医学生锻炼行为总分高于3分,锻炼频率分值较高,表明学生经常锻炼,并有一定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分值偏低,每次锻炼时间短,锻炼科学性不强,锻炼效果受影响。男生锻炼行为分值高于女生,男生参加锻炼的比率要大于女生的比率,男生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间要长于女生;但是在锻炼频率和锻炼坚持方面男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锻炼时间段方面,男生女生都集中在下午和傍晚时间,没有学生在中午参加锻炼,表明医学生注重锻炼时间段,能够较合理的安排锻炼时间。锻炼项目方面看,慢跑是男女参加最多的项目,男生还选择篮球和羽毛球项目,女生选择散步和自行车。锻炼项目较少,内容还不够丰富。医学生参加太极拳和五禽戏项目锻炼的人数较少,在这方面需要加以引导。
3.2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9个因子得分均值都低于2分,只有强迫、人际关系敏感2个因子均值分超过1.51分。与全国常模比较,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得分整体上偏低,优于常模。另外,不同性别临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仅在恐怖1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与锻炼行为的相关性方面,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和锻炼坚持与心理健康相关性不明显;锻炼频率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要引导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锻炼次数越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有利。
4 建议和对策
4.1学校利用体育俱乐部制进行体育项目教学,推广终身体育 医学院校可以在一年级进行体育公修课教育,在二年级利用体育俱乐部制进行项目教学。根据学生兴趣开设选修课,在业余时间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丰富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增强学生参与锻炼的动机;并利用体育俱乐部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文化艺术节,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争取在毕业时养成一至两项适合自己的运动爱好,并能进行终身体育锻炼。
4.2培养医学生科学的运动习惯,调节情绪,强身健体 如何维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运动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参与各类体育运动,来达到“身心合一”,增强积极情绪的体验,保持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坚持长期运动对调节情绪有着积极的作用,建议每位医学生养成合理的、科学的运动习惯,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在保持锻炼频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每次锻炼时间,要有一定的锻炼强度,达到更优的锻炼效果。
4.3积极推广传统养生功,提升身心健康 医学生相比于其他专业学生来说,承担着更多的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等。所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调适自身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而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健身方法,这些健身方法作为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既融合了中医学说中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又具有针对性强、适用面广的特色,适用于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也是身心互动、防治未病、预防保健的健身方法。也能为医学生的医疗事业打下基础,切实落实“体医融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