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进展与前沿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

2020-03-05贵,

关键词:汉语一带文献

李 宝 贵, 张 千 聪

(辽宁师范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五年,也是努力铺设语言道路的五年[1]。要实现“一带一路”“五通”目标,语言互通是前提和基础[2]。做好“一带一路”语言规划,平衡沿线国家多元语言利益诉求,实现沿线国家语言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必须直面的挑战[3]。因此,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在我国语言能力建设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属于语言应用研究[4]。相关文献研究自2015年起至今已近5年,学术界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相关研究已初具规模。为更清晰地呈现当前的研究成果,并发现其不足,本文拟对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做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本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CiteSpace软件,以2015~2019年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对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文献的增长趋势、期刊分布、作者群体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以期清晰地呈现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发展脉络,洞察发展规律,为学界进一步探索提供学术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一带一路”倡议发轫于2013年,国内学界面向“一带一路”的相关语言研究始于2015年。因此,选取2015~2019年收录于CNKI数据库的有效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能够总结出“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语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变化规律。

相关文献资料来自CNKI数据库。采用高级检索方式,主题为“一带一路”,并含主题为“语言”,时间段为2015~2019年,选择中文文献,检索得到文献1263篇(2019年7月1日检索),剔除无效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069篇(不包括博硕论文)。其中,期刊文献932篇、报纸文献89篇、学术辑刊35篇、国内会议文献11篇、国际会议文献2篇。

二、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文献数量、期刊分布与作者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数量、期刊分布、被引频次、发文量及作者合作等5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可以了解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学术影响或贡献的学者,及这一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1.文献数量分析

发文量的多少代表着学科的发展程度。对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文献数量进行分析,可了解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表1是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发文量统计表。

表1 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发文量统计表

由表1可见,自2015年开始,面向“一带一路”语言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直线上升。2015~2018年,年均发文量255篇,属于快速增长期。截至2019年7月1日,2019年已有50篇有效文献。根据2015~2018年的发文量数据,可以得到发文量趋势函数y=134.9x-82.5,进而推算出2019年的预测发文量约为592篇。然而文献总体基数仍较小,说明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依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文献所在期刊分布

对文献所在期刊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揭示该研究领域文献的空间分布特点,确定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区期刊,并为相关研究者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有效的学术依据[5]。本文统计的932篇文献分布在492种刊物上。

根据比利时情报学家埃格黑(L.Egghe)提出的布拉福德核心期刊区数量计算公式,即r0=2Ln(eE×Y)。其中,r0为核心区期刊数量,E为欧拉系数0.5772,Y为刊文量最大期刊的文献数量。通过计算,r0≈6,即刊文量前6位的期刊处于核心区,详见表2。表2是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核心区期刊。

表2 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核心区期刊

在核心区载文8篇及8篇以上的核心区7种期刊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为北大核心期刊,其他为非核心期刊,说明论文总体质量有待提高,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尚处于研究起步阶段。

另外,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多出自语言类期刊。载文8篇及以上期刊均属于核心区期刊,由于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历时较短,大多数刊物的发文数量在3篇以下。“一带一路”语言研究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涉及面向国际的语言学研究,因此,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需包含多方位、多领域的研究内容,未来研究还需不断深化、拓展。

3.文献被引频次分析

被引频次是指文献发表后被其他论文作为参考文献引证过的频次,被引量的多少可以判断文献质量水平的高低和引起学术关注的程度[6]。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被引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相关文献见表3(截止到2019年7月1日)。

表3 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文献统计情况

从被引频次来看,文秋芳的《“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被引140次;赵世举的《“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被引117次;王辉、王亚蓝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被引107次。被引频次高说明文献的影响力大。

从发表刊物来看,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文献中,有4篇刊登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有3篇刊登在《语言战略研究》上。

从文章内容来看,对语言研究最具影响力的10篇文献主要关注语言人才培养及语言规划研究,排名前10位的文献中有3篇为语言人才研究,2篇为语言规划研究。这些文献聚焦当前“一带一路”语言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对语言应用研究今后的研究方向具有引领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文献高被引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与文献作者影响力有关,文献作者的影响力越大,文献被引频次越高;二是与研究主题内容有关,研究内容为热点主题或前沿方向,文献被引频次较高。

4.文献作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高产核心作者是研究分析的重点之一。对2015~2019年的文献相关作者的发文量等信息进行统计,发现发文3篇及3篇以上的作者属于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作者群体。作者发文量统计情况见表4。

表4 作者发文量统计情况

根据洛特卡定律,在某领域撰写1篇论文作者的数量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时,其核心作者群便会形成[7]。由表4可知,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中,发文1篇的作者高达91.29%,远超于60%,说明该领域成熟度较低,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作者群。

文献的被引频次广泛使用于统计分析过程中。因此,在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领域中,按照文献被引次数,对文献作者进行排序,参考作者总发文量及文献被下载次数,选取排名前10位的作者进行分析,探究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文献及作者(不限于第一作者),具体情况见表5。

按照其文献被引频次对作者进行排序,发现文献被引频次与文献被下载次数呈正相关,即被下载次数越高,被引用次数也越多,符合“文献的被引频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文献的影响度”这一观点。

对表5进一步分析可知,上述10位学者在“一带一路”语言研究领域文献被引频次较高,反映出其文献影响度也较高。其中,沈骑发表文献的被引次数最多,达到167次;其次为文秋芳(148次)、赵世举(142次)、王辉(141次)。可以看出,这些学者在该领域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5.作者合作图谱分析

合作研究是实现研究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的重要方式。科研领域的合作在研究交叉领域、交叉学科等方面也发挥出更为显著的作用。科学计量学家在研究中甚至还发现,科学合作不但能够促进科学家的成果产出,而且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合作群体越大,研究成果越具有影响力[8]。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可直观看出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领域作者合作情况。启动CiteSpace软件,保持其他选项不变,Node Types一栏选择“Author”,确定分析数据阈值的设定,得到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作者合作图谱,由72个节点和15条连线组成。

从图1可以看出,各作者之间较为分散,聚类节点的数量较多,但各个聚类节点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连线数量为15条。这表明: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学者数量较多,研究密度较高,但分布较为零散;各作者研究内容较为独立,缺少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尚未开始大规模的合作交流。

2015~2019年间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已引起众多学者关注,成果丰硕,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相关领域间缺少合作,作者间缺乏沟通,理论研究不够全面,研究内容未形成体系等。因此,未来需着力促进高校之间的联合研究,相关研究机构也应加强合作交流;建立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专题研究,促进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研究、语言教育同步发展。

三、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文献的热点主题

文献的关键词,在学术文献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关键词不仅可以检索到所需文献,还可以了解到文献的主要内容,因此,关键词聚类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9]。通过对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热点研究领域,了解文献所涉及的热点内容。

在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关键词聚类中,选择寻径网络分析(pathfinder),自动识别出11个聚类。模块值Modularity Q为0.8356>0.3,说明划分出的社团机构显著;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为0.7222>0.5,说明聚类合理。表6为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6 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关键词聚类表

通过CiteSpace软件关键词共现技术中Export选项的Net work summary table功能输出相对应的表格数据及图片,可以看出研究文献中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心性。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

对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相关的1069篇文献关键词词频进行统计分析,从关键词出现频次上看,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语言服务、语言规划等关键词位列前20位,具体内容表7。

从这些关键词所反映的研究热点来看,最受学者关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发展规划研究(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服务等)和语言能力培养研究(人才培养、语言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新兴研究内容(语言生活、语言传播等)也不断涌现。如“一带一路”语言生活治理问题、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新格局等。

结合二次文献法,对表6、图2及表7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现有研究中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主要涉及语言人才、语言教育、语言能力、语言服务、语言生活、语言政策与规划、语言传播、语言资源等8个方面的研究。

1.语言人才研究

高频关键词中出现的“人才培养”“语言人才”“外语人才”,以及关键词图谱中出现的“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等,均属于语言人才研究。

对于不同国家而言,“一带一路”建设最缺乏的是通语言、懂文化、熟悉专业知识的人才[10]。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人才研究涉及多语种人才培养研究、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研究等。而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又迫切需要大量复合型专业人才,对于语言人才的研究也逐渐趋向多领域结合的“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渐形成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孔子学院与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合作,培养“汉语+技能”人才、“汉语+高铁”人才、“汉语+空乘”人才等;同时,与全球首家“鲁班工坊”合作,联合培养“汉语+”专业人才[11]。相关研究还包括“汉语+商务”“汉语+航空”等汉语与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的结合。“汉语+”项目作为一种交叉研究便很好地服务了语言人才需求,然而目前“语言+”、“汉语+”等语言人才研究文献依旧较少,未来还需深入探索。

2.语言教育研究

高频关键词中出现的“外语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均属于语言教育研究。

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教育,我国积极优化孔子学院布局,不断完善教育资源、更新教学模式,借助孔子学院发挥语言传递之力。根据国家汉办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球已设立535所孔子学院和1134个孔子课堂,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语言教育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教学情况,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阿拉伯及周边地区汉语教育研究》[12]、《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学研究》[13]等。但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在教学法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的模式,也没有明显的突破;如何结合汉语特别是汉字的特点,创新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仍值得认真研究[14]21。

3.语言能力研究

高频关键词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关键词图谱中出现的“外语能力”“跨文化能力”等,均属于语言能力研究。

语言能力主要包括3个方面:个人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个人语言能力是决定个人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社会语言能力是决定社会发展可能性的重要因素;国家语言能力是决定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家语言能力是指政府处理一切与国家利益相关事务的语言能力[15]。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根据相关研究及资料统计,我国是一个语言能力相对不足的国家,特别是外语语种数量、语种结构及语种布局等相对贫乏、失衡[16]40。现有研究中,多涉及专门人才,特别是外语人才的语言能力研究,而对于国家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研究较少。

4.语言服务研究

高频关键词中出现的“语言服务”“语言需求”,属于语言服务研究。

语言服务具有社会属性,发展中涉及经济学、传播学、生态学等领域。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服务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语言人才服务、文明互鉴、文化融通、语言社会应用服务、语言产品及国际军事安全语言服务等[16]45。然而,我国的语言服务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服务研究相对较少。我国语言服务还有较多不完善的方面。比如,总体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缺乏从事语言服务的专门人才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需求众多,主要涉及语言教育需求,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华裔学习者的汉语需求、海内外华裔学习者的汉语学习需求等;此外,还包含语言政策需求、语言规划需求、语言人才需求、语言服务需求、语言意识需求、语言能力需求、语言传播需求等。因此,语言需求分析也必不可少,然而目前对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需求研究甚少。虽然沿线地区的实际语言需求众多,但研究中要处理好个别需求与整体布局的关系,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服务经济建设与维护国家安全的关系,平衡“走出去”与“迎进来”的关系等[17]。从宏观出发,研究微观事物,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5.语言生活研究

高频关键词中未出现“语言生活”,但语言生活研究已逐渐成熟,并成为独立的研究主题,在关键词图谱中出现。

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生活研究涉及国内外多类型的语言生活。既要探讨国内语言生活、语言生态的变化趋势及其对策,又要分析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生活、双边和多边交流中的语言使用,更要思考旨在争取人心、赢得民意的人文交流对语言文字的需求[18]。学术界关于东南亚、南亚境内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教育教学方面,很少涉及当地华人的语言生活情况[19],这也说明了在语言生活研究中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存在研究不够深入、不全面的问题。

6.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高频关键词中出现的“语言规划”“语言政策”“语言战略”,均属于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我国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研究较少,现有研究中多将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结合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使我国语言政策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语言政策也应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实际需求。首先,在国内的语言政策制定上,应着眼于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探索语言教育新模式,满足“一带一路”建设中对语言的适应性需要。其次,在其他国家的语言政策研究上,应着眼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政策的研究,语言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多元化因素。中国和沿线国家相关学者需要了解彼此需求、搭建合作平台,畅通语言丝绸之路,开展实地调查,进行互利合作[20]。目前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政策研究虽已经覆盖阿拉伯国家、中东欧国家、中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太平洋岛国等,尚有较大发展潜力。

7.语言传播研究

关键词“语言传播”虽未出现在高频关键词中,但在关键词图谱中相关关键词较多。如“语言传播”“文化传播”“语言互通”“文化差异”等,均属于语言传播研究。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21]。“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传播涉及跨语言、跨文化的语言传播。语言即是传播的媒介,随着社会进程不断加速,各领域的全球化已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意义推向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使跨文化传播成为文化交流的常态[22]。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瓶颈,需加强对汉语国际教育与汉语国际传播新局面的深入研究[14]19。而中外经济、文化等的差异性决定了语言传播的复杂性。“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关于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文化传播研究出现新一轮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语言文化传播绝非单向地传播,而是双向地合作与交流,因此,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与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对接、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等是应该予以重点考虑的问题[23]。

8.语言资源研究

高频关键词中虽未出现“语言资源”,但语言资源研究已成为稳定的研究主题,并在关键词图谱中出现。“语言文字”“中国文化”“小语种”等,均属于语言资源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资源研究,不仅仅涵盖我国本土的语言资源研究,也较多地涉及其他国家的语言资源研究。目前,我国本土语言资源丰富,但对于开发利用语言资源、做好语言资源规划的关注度不高,迫切需要国家层面组织和开展“一带一路”语言资源建设[24]。而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资源研究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此部分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四、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的关键词历时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Timezone功能,从时间维度展示该领域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关键词对应的横轴年限为其首次出现的时间。图3为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的关键词历时演进图。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首次召开,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项目也在世界范围逐步落实,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研究、语言规划研究开始起步,并提出“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2016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发展,亟需多样化的人才,随着沿线合作国家的不断扩展,也需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因此,语言人才、语言需求、语言政策、语言战略研究等成为热点,关键词包含“语言服务”“语言人才”“语言需求”“语言文字”“语言战略”“语言政策”等诸多方面。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提出了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5类交流内容,这一时期,互联互通、合作沟通成为主旋律,因此,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在“外语教学”“语言互通”“跨文化交际”等方面逐步深入。2018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序稳步的发展,世界各国人民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汉语的人数持续增长,如何推广和正确传播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实施汉语教学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涉及“汉语国际推广”“汉语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跨境语言”“对外汉语教学”“来华留学生”等。至2019年,跨学科、多种方法应用研究逐渐增多,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文献也初具规模,开始基于大数据进行研究,关键词涉及“文献计量分析”“期刊分布”“研究热点”“文献增长”“语言消费”等。

五、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通过对面向“一带一路”语言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可以厘清“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语言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得出如下结论:

(1)研究内容趋向多元,研究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文献数量快速增长,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已形成《语言战略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汉字文化》等7种核心区期刊。

(3)文秋芳、赵世举、王辉、沈骑4位学者是该领域高被引作者。

(4)该领域的学者多为独立开展研究,缺少大规模的合作交流,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各高校之间的合作研究有待加强。

(5)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主要涉及语言人才研究、语言教育研究、语言能力研究、语言服务研究、语言生活研究、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语言传播研究、语言资源研究8大热点主题。

2.建议

经过近5年的发展,我国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反思。依据对现有成果的计量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1)拓展选题范围。现有研究中涉及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政策规划研究较少,对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问题认识不足,未能将“一带一路”相关政策与语言战略规划相结合。中国语言走向世界,需制定针对性的语言规划;促进语言研究与“五通”战略相配合,推动开展“语言+政策”“语言+经济”“语言+文化”等相关研究;并完善“一带一路”相关语言服务,有效服务“五通”战略。

(2)拓深研究内容。在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中,研究内容较为分散;理论研究不够全面,研究内容未成体系;语言的服务意识、语言服务能力研究较为薄弱。今后亟须加强面向“一带一路”的多领域研究,明确宏观需求导向,掌握微观事物发展规模;完善“一带一路”相关语言服务,有效服务“五通”战略;推动建立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专题研究,促进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语言研究、语言教育同步发展。

(3)拓宽研究视野。语言建构要素应从语言学、传播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角度开展全方位研究,突破思维定势,跨越学科界限。语言研究服务于国家各个领域,因此,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都需更加多样化。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与文化多样,面向“一带一路”的“语言+”研究亟须培养多元化的语言人才。今后需培养高质量的非通用语师资队伍,着力培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强的应用型人才,视野广、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国际化人才;并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给予更多关注,更好地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趋势及时代发展趋势。

(4)丰富研究方法。近年来,语言学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间的融汇交叉以及一些自然科学间的融通对话越来越多,逐渐突破传统范畴。传统研究中,学科界限明显,且缺少定量研究。基于语言学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今后的研究尚需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成果来发展语言学,促进语言学与心理学、语言学与计算机、语言学与数理逻辑等跨界联合,创新研究方法,推动科研手段的现代化。

(5)加强合作研究。现有研究中,各学者之间的研究内容较为分散,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相关领域之间亦缺乏合作。面向“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今后可加大交流平台建设,促进学者间沟通交流和合作研究,促进相关领域深度交流,推动交叉学科互助发展,丰富语言研究相关理论,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促进高校及社会机构合作互鉴,着力加强校企联合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更有效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猜你喜欢

汉语一带文献
学汉语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