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绿色脉搏理念下的可移动式拓扑景观重塑
——以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河为例

2020-03-05黄泽腾赵必浩蒙子伟

热带林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河道景观植物

黄泽腾,赵必浩,蒙子伟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070

如今自然被肆意破坏,城市的扩张、人口的激增、人类对资源的无情掠夺无一不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被一次又一次的遭到破坏。河道生态作为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无法得到重视,人们过于追求“城市动脉(城市道路)”的扩展与延伸而忽略了“城市静脉(河流)”的保护与利用。为解决此现象,文章采用区域综合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景观进行重塑,强调不同类型的生态用地之间通过有效的连通方式和生态用地作为一个网络体系的特征[1]。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以环境生态为主,借助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及最少的人为干预达到河道生态恢复的成果,并使用植物浮床和特色可移动植物景观将河道景观变得生动化和灵活化,在帮助自然恢复活力和舒展的同时,打通“城市静脉”的绿色脉搏,并突显特色的城市绿色生态文化,吸引游客参观游览,展现出城市魅力,并达到自然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1 项目概括

1.1 项目定位

项目选址在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河道之一(如图1),属山溪性河流,发源于炉床,经人工湖调蓄通过溢流堰排入游艇会停车场下。河道全长3.95km,平均宽度8.5m,流域面积4.89km2,河床平均比降57.9%。设计范围从东部华侨城停车场至内环路箱涵。设计范围内河道长度约490m,设计面积16960m2。基地北邻万科东海岸,西临盐田区人民医院、云顶天海,与艺海路相隔。该流域属低山丘陵区,河道陡坡弯急。河道主要保护对象为上游海菲德小镇、华侨城天麓等居住区及下游大梅沙片区,根据保护对象重要性确定防洪标准为50 年一遇;目前流域内因东部华侨城景观设施建设,截取上游雨水,导致中下游河道常年径流较少;经计算,河道满足50 年一遇防洪标准。

图1 项目区位Fig.1 Project location

2.3 现状分析

基地现状(如图2)存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其所在的空间是高度破碎化的空间,不到500m 长的河道被7 条跨河道路、高速路桥截断、覆盖;两岸空间被城市用地挤占;功能性的防洪改造使得河道硬化、生态受损。水体富营养化,悬浮物、耗氧物质、营养物质作为受纳水体,污染着河道环境[3]。通过对现场问题的归纳总结,针对性的提出场地存在的4 个问题。

图2 基地现状Fig.2 Status of the base

(1)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让自然原真性遭到破坏,过多盲目的人为干涉,对自然没有任何好处,还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和自然景观设计的初衷,对自然是一种有形的伤害。

(2)城市硬质设施影响河道行洪的同时也影响了整体景观美感,景观遭到损坏被认为不具景观价值而遭到废弃。原本自然的生态系统也不复存在,生态系统多样性遭到破坏[4]。

(3)大梅沙河中下游常年径流量减少,河道两岸空间被城市占用,河道硬化,生态受损,河段纳有污水,水生生物缺乏生存空间,预制的混凝土块,随着时间久远,出现少量脱落、膨胀、剥蚀现象。

(4)人们注重“动脉”的道路网建设而忽视了对“静脉”河道网的保护,使得河流空间逐渐被割裂,不到500m 的河道被跨河道路、高速公路所截断、覆盖,碎片化的空间形成多块被厌弃的城市“缝隙地”。

3 设计策略

3.1 设计定位

项目的设计定位分成4 个部分,分别是湿地心脏—纳入城市生态体脉、都市绿肺—创造城市中心公园、城市绿脉—搭建城市生态桥梁、互动体验—体验趣味互动景观。项目的目标是塑造滨水文化空间,融合山水河流、道路空间,打造主体空间文化,吸引游客游览舒适的慢行环境,提升自然感受,以打造人工河流和自然河流综合体为目标,多层次的生态建设,提升整体美感。

该项目在远景规划中考虑到自然和城市的各种关系,如处理城市中的生态问题、生态改造项目、建造城市公园等,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城市各个发展时期与自然的关系,湿地的生态演替和恢复目标是基于该项目需要考虑的要素。

3.2 湿地恢复策略

(1)保护遗存湿地的完整性。城市的发展建设使得原本完整的河道空间变得破碎化,湿地面积面临萎缩的风险,如何处理湿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的关键。对场地周边进行分析,场地周边地块多是商业用地或者居住用地,城市交通干道交织,将包围的空间割裂开了,阻断了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间的联系,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湿地河道继续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构建一个完整的湿地系统。

(2)以恢复健康的湿地系统为目标,解决场地内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较低的问题。因为河道湿地面临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使得湿地内生境不断衰弱并退化,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如何合理设置新的群落结构,恢复退化的生态生境,植物浮床的投放、补水增湿、引导采用更加合理的生态修复手段成为面对的问题。

(3)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达到恢复健全的生态系统和保护湿地的作用。确保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现今不断扩张发展,不停进行改造活动的城市来说,自然的湿地是弥足珍贵的城市绿肺。在确保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作为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不受人为的干预的作用,值得去深入思考。

3.2.1 湿地生态演替过程和恢复目标

在因地制宜,保留场地原有的基础上,解决场地混乱等问题,将硬质垂直护坡和路面改为天然护坡。在湿地生态演替部分,将其过程分成3 个阶段(如图3),第1 阶段是现阶段流域整治,主要是对河道进行整治,利用可移动生态设施如植物浮床,对植被进行再植,建立完善的雨洪系统,营造蓝绿空间;第2 阶段是沉水植物、湿生草本植物阶段,主要是形成健全的生态系统,通过种植生态和生产农作物,结合植物浮床和动态设施,加强人与景观的互动,增强自然保护意识;第3 阶段是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阶段,激活水活力空间。

图3 湿地生态演替过程和恢复目标Fig.3 Wetland ecological succession process and restoration goals

3.3 设计主题和理念

项目以“流浪自然”作为设计主题思想,其概念主要突显为自然在都市的流浪生活。“流浪”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为:(1)利用水的活力灵动,冲击沉闷呆板的城市生活,与自然相结合,利用河流与植物浮床的设计,让自然不断蔓延。(2)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可移动式景观的塑造,以自然的形式往城市各个角落延伸与舒展,将割裂的缝地进行弥合。(3)无拘束,放纵、野性的自然,强调生态修复的意义,凭借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最少的人为干扰,让自然无拘束的扩展与修复。

3.4 设计策略分析

基于绿色脉搏理念,梅沙河道景观设计从景观归属感、重塑自然、核心环绕、绿色脉搏方面入手,试图将这块场地构建成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网络系统(如图4),建立科学的景观构架,三维的文化脉络组织,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施,为城市注入绿色活力,提供活动空间,将公园打造成自然式的景观湿地和综合功能性的公共场所,并针对性提出社会性策略、经济性策略、自然性策略。

社会性策略的内容包括对场地景观的重塑,利用废弃的景观材料改造形成新的自然性景观,如废弃的料石改造成石笼椅、石笼墙、块石铺装等。合理布置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建立高效的慢行系统,同时加强景观科普意识和人性化设计,如景观互动二维码,户外WIFI 设置、户外防水插座、夜光跑道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经济性策略的内容包括保留基地的水培植物,同时栽植经济作物,结合经济长夜进行设计,提升景观体验的同时给公园带来经济社会效益。

自然性策略的内容包括组建合理的生态构架,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河道驳岸采用自然式设计,通过适合洪涝的湿生、水生植物和块石结合的生态浮岛形式,达到净化水质、缓解水速、适应丰水期和枯水期的目的,利用现有的湿地结合人工湿地打造雨水花园,配合河道水系构成河道内循环系统。

图4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策略分析Fig.4 Strategy analysis of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

4 总体设计

4.1 总体布局

梅沙河道湿地公园总体布局上采取一轴六区的布局,一轴为景观绿轴,即贯穿河道湿地的主要廊道,六区为主要活动区,有入口观赏区、湿地景观区、观赏休闲区、复合功能区、静谧休憩区、娱乐活动区,多主题则包括蓄洪科普、生态环境教育、绿色步道、垂钓、亲子活动等。为了将梅沙滨水湿地公园打造成多功能综合性公园,首先要满足调洪蓄水的条件,因此采用自然式坡岸和下沉式的绿地设计,保留中部的湿地景观,并围绕中央湿地辅以人工湿地的搭建。整个河道因为交通干道的穿过导致空间破碎化,为联系空间之间的连通性,搭建以环保材料为主的绿色廊道,在拼接形式上采取模数化工艺,便于后期维护。廊道所构成的慢行系统采用人性化设计,改善周边环境,治理河道污染,提升城市形象[5]。

图5 公园总平面图Fig.5 General plan of the park

4.2 功能分区

依据功能类型将场地自东向西划分为入口观赏区、湿地景观区、观赏休闲区、复合功能区、静谧休憩区、娱乐活动区6 个分区。场地的分区是通过景观流线、场地现状、遗留景观、蓄洪安全、湿地条件等内部属性,再结合区位、周边环境、群众调查等外部因素多方位综合考量,共同构成梅沙河道湿地公园的景观空间。

图6 功能分区Fig.6 Functional area map

4.3 植物配置介绍

梅沙河道湿地公园在植物设计上主要根据各区地势、保留树种、景观功能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乔灌草-湿生植物-水生植物的自然过渡,以完成完整的植物群落和形成多层级的生态系统。植物选择上多采用当地树种,因地制宜,注重色彩搭配和四季景观效果。重点把握对河道水系治理有净化和改善水质作用的植物。因此,依据场地条件综合考虑将植物设计分成5 个片区(如图6):农作景观区、湿地景观区、梯田景观区、雨水花园区、生态浮岛区。

(1)农作景观区:区域多分布在入口和集散广场处,有较为开放的视野,在种植选择上以水稻(Oryza sativaL.)、向日葵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 等经济农作物或生产农作物为主,小叶榕(Ficus concinnaMiq.)作为园区内部行道树。

(2)湿地景观区:湿地景观区多位于河道和驳岸处,有充足的水量,以湿生和水生植物共同组合的方式,可以选择栽植的植物有睡莲(NymphaeaL.)、荷花 (NelumboSP.)、水葫芦 (Eichhornia crassipes(Mart.) Solms)、春羽(Philodendron bipinnatifidumSchott ex Endl.)、芦苇 (Phragmites communis(Cav.) Trin. ex Steud.)、水生鸢尾(Iris tectorumMaxim.)、大藻(Pistia stratiotesL)、香蒲(Typha orientalisPresl)、金鱼藻 (Ceratophyllum demersumL.)等。

(2)梯田景观区:区域主要位于河道交界处,采用规则式带状种植的方式,在植物选择上有芒草(Miscanthus)、针矛(Miscanthus sinensiscv.)、柳枝稷 (Panicum virgatumL.)、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 Spreng.)等。

(3)雨水花园区:区域依据场地功能分区和竖向设计散布在场地中,在种植植物的选择上有鸢尾(Iris tectorumMaxim.)、黄菖蒲 (Iris pseudacorusL.)、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L.)、细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cv.)、花叶芦竹(Arundo donaxvar.versicolor Stokes)等。

(4)生态浮岛区: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去改善环境,在植物选择上重点选择能在浮床设施中培植的或优化水质的水生或湿生植物,如纸莎草(Cyperus papyrus)、水芋(Calla palustrisL.)、大薸 (Pistia stratiotesL.)、水葱 (Scirpus validusVahl)、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L.subsp. flabelliformis (Rottb.)),或西洋草(Nasturtium officinaleR.Br.)、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Forsk)等水生蔬菜等。

图7 植物配置Fig.7 Plant configuration

5 细节景观设计

5.1 可移动拓扑景观概述

通过放置可移动装置(图8),让植物不再仅是以固定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在公园里搭建可拆卸装置使得植物能自由搭配,也便于植物的养护和更换,创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植物浮床的设计可以运用无土栽植和水培技术,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建立高效的生态系统,削弱水体中的污染负荷[6],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接收成为作物的营养化肥,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植物在水中肆意漂泊,营造水中植物景观的同时修补城市废弃空间。

图8 可移动拓扑景观Fig.8 Mobile topological landscape

5.2 各功能区景观改造效果

(1)入口景观区

“山轮”构筑位于公园入口处,作为梅沙河道湿地公园的门户,周边绵延的山谷与构筑相互映衬,以山入境,与水交融,相互交错,照应梅沙片区山河水的自然环境。该拟山形由悬链线依照逆向交错的旋转规律构成,色彩上采用棕红色氟碳喷涂,结合夜光效果有很好的体验。“山轮”周围设置了瓣状花池,布置种植了植物花镜,是自然的拟态化设计。

图9 入口景观区效果图及导航Fig.9 Entrance landscape area rendering and navigation

(2)湿地景观区

公园的湿地景观区是项目改造计划的重点,在保留原本湿地景观的基础上,围绕该景观带,设置了沿水木栈道和亲水平台,同时于边缘接壤处安置了生态浮岛和植物浮床,净化水质和修复生态的同时,对这处开放的空间也有一定的遮掩作用,引导和聚焦视线,让现状的河流有多重的景观感受,在河道驳岸处种植耐水湿的观赏草如鸢尾、香蒲、春羽等,打造一个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自然的沉浸式空间。

图10 湿地景观区效果图及导航Fig.10 The effect and navigation of the wetland landscape area

(3)观赏游览区

观赏游览区是供予游客漫步欣赏周围景色、自然栖息之色与植物自然演替过程。绿廊的搭建,使游客通过高低错落的水岸廊桥步入其中,展开探索自然的过程,半边式的设计,让人们可以将焦点汇聚集中,激发探索的过程。

图11 观赏游览区效果图及导航Fig.11 Effect and navigation of viewing tourist area

(4)复合功能区

区域主要是作为集散广场,同时配备动态设施,可以利用模块化的组合方式,对场地空间形态进行改变。

图12 复合功能区效果图及导航图Fig.12 Composite functional area rendering and navigation diagram

(5)静谧休憩区

区域位于次入口处,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配备休憩座椅,可以让游客停留休息,四季竹和利用场地原本滞留的块石搭设成的石笼墙结合,构成独特景观,幽静舒适,可以作为社区间交谈闲适的场所。

(6)娱乐活动区

区域为主要的活动区域,为周边儿童提供娱乐场所,丰富的植物群落设计让整个空间变得活跃起来,微微隆起的地形和防腐木铺装与草坪完美融合,在边侧设置了家长休息等待区和台阶座椅,因为区域主要服务人群为儿童,所以在细节设计上配置了天使之眼,可通过服务站实时观察现场情况。

图13 复合功能区效果图及导航Fig.13 Composite functional area rendering and navigation diagram

6 结语

生态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内容,也是保护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固然重要,但一切的环境设计都必须先以生态保护作为前提条件,在绿色脉搏理念下的绿化景观改造,结合深圳梅沙河道湿地公园改造项目,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积极考虑社会人文需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实践要关注生态、社会、历史和场地条件包含价值,发展可持续的景观,对环境进行有意义的改造和景观提升。

猜你喜欢

河道景观植物
景观别墅
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理念及应用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积极做好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与建设
河道里的垃圾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