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
2020-03-04苏宇豪
苏宇豪
摘 要:随着当前时代物质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教育都在随之而发展,从国家之间到个人之间都面对着竞争,而这种竞争在今天这个时代,很大程度上表现于创新能力上。今天,高校也越来越注重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竞赛、活动、实习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从精神和物质上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然而现实中的一些阻碍仍然存在,因此本文将从这些内容出发,探讨和提出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否具备创新能力,是一个人能否在思考中产生新的认知、新的理解和思想的能力的反映,需要一个人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并且能够很好地运用。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不仅有利于其自身更加深入、全面地学习知识并且融会贯通,还能够推动大学生将来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中,将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以及能力培养阻碍出发,分析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当前社会中对于个人尤其是大学生、年轻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自己也认识到了这种需求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高校也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并且通过活动、竞赛、讲座等,支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总体上看,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整体还不够高,部分大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意愿不够强,而高校虽然提供了一定的创新条件,但制度和实践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大学生在学校中进行创新实践的保障不够充分。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应当从学生、教师、教学环境、学校氛围、制度设计等多重角度出发采取措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碍
(一)知识运用的不够充分
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充分进行运用,才是“活”了起来,不仅学习知识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从实践出发,对于知识的应用也应该遵循实际情况、到实践中去。能够活学活用,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当前的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情况就是知识的活力弱化,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对于只是本身的理解、运用能力比较弱,导致知识无法在实际中活用,学到的知识只是储存在脑海里而无法融会贯通。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影响大学生的联想、综合能力,导致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打通、充分发挥知识的活力,阻碍了大学生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会让大学生无法将知识实际运用,即便学习效果明显或者是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够很好地进行思考,也难以将成果运用在现实中,导致创新能力空化。
(二)思维思考倾向标准化
思维和思考倾向于标准化的现象也是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一大问题。思维的标准化,会导致学生看待知识的时候过于固定,将知识的功能性局限在某一特定的专业或是用途上,导致学生的思考不够灵活、缺乏融会贯通的能力,缺乏独创能力。思维和思考倾向标准化,一方面受到权威的影响,因为观念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过于相信教师、书本的内容而没有充分的批判意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权威意识更强,学生越来越不习惯进行对于权威知识的辩证思考看待。思维标准化还将带来的一点阻碍是会让学生产生思维惰性,学生独立、自主、深入的思考较少,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局限性较强,也不够深入,导致实际上的学习效果并不够好。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从学生主观角度出发提高创新积极性
要完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首先应当考虑到大学生主观角度方面,提高学生创新的意愿也就是积极性,让他们希望、愿意并且能够去进行创新和提高。其一,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通过理念方面的指导和规范,深化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创新思考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认识和理念,并通过一定的鼓励、激励等让大学生有创新的意愿;其二,要培养大学生创新品格,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这么简单,大学生还要克服理念上的局限、能够突破思维固化等阻碍,因此,主观上还要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勇于探索的精神、投身研究或創新的兴趣等。
(二)从教师角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不懈的锻炼,也只有在锻炼中、实践中才能真正实事求是地看待自我、提高自我,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离不开教师教学中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当衡量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教授,让大学生不仅能够习得专业知识,也能够提高创造能力。教师角度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锻炼,要考虑到大学学习的特点、大学生的学业情况等,综合考量决定,通过教学、考核中的形式多样化来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采取的方式有讨论教学、课堂报告或辩论、专题研讨等,这些方式各有千秋、各有利弊,教师要考虑学业内容、学生能力、课堂进度等情况,让学生在研究和讨论中增强思辨能力,提高创造力;而在考核中,教师也可以丰富考核方法,除了传统的开卷以及闭卷考试之外,还可以通过论文研写、调查报告、实践活动、实验等方式,结合课堂知识内容,让大学生能够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报告、活动等中去,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造力、创新力。
(三)营造和创设创新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的氛围,对其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良好的氛围带动下,校园内也会涌现多种多样的活动、社团、组织等,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参与感和参与度。高校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外部环境角度看,首先要做的就是营造、创设起有关于创新的良好的校园氛围,让学校内能够洋溢积极的、创新的学术环境,从而激发各类组织活动、社团协会的活跃性。学校要担当起组织创新文化建设的责任,一方面主动举办实践活动、竞赛、学术报告或讲座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自发组织的创新活动、社团等提供便利和条件,让大学生有意愿、有能力进行创新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在各类创新活动和组织中的参与度并且获得高度的参与感,提高对于创新的积极性。
(四)完善相关制度管理及支持
制度层面的管理和支持,是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规范和保障,既能够让相关的制度指导各类活动的进行,也能保证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足够的、长期的重视。完善相关的制度管理,应当保障经费以及其他条件上的支持,制定出总的规范并且根据实际的活动、组织等实行具体的指导规范,例如,对于有实验需求的大学生,高校应当建立其相应的制度,通过经费和制度支持来为大学生提供自由、合理的实验室条件,让他们能够有将创新思考应用在实践中的机会,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落在实处。高校还可以加强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管理及支持,从制度上更加合理地管理大学生的实习、实践、设计等情况,让他们能够实际动手,在实践中锻炼,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统一并且不断进步。
结语
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学生要实现个人的进步和成长、适应社会和社科的发展、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不仅需要树立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行,提高科学、文化综合能力,锻炼好身心素质,更重要的是还要具备优秀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活力的代表,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够独立自主的思考并勇于提出新颖的观点、勇于创新,有助于社会整体活跃在创新的氛围内。因此,当前的高校中、社会里,都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潜在的或是明确的要求,而高校教育应当从多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面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面临的阻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海林.基于参与式教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1):94-95.
[2]杨平,范冰,王成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J].人才资源开发,2020(23):74-75.
[3]张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0(23):151-153.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