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丧文化”形成机制研究

2020-03-04杜志颖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丧文化压力

杜志颖

摘 要:本文使用结构分析范式,通过对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进行深入的访谈,目的是为了探究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中“丧文化”的形成机制。通过研究,发现“丧文化”是目前中国社会中盛行的一种亚文化,“丧”是它不同于其他类型亚文化的明显的特征,在目前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矛盾激化给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心理焦虑,而有着情感支持作用的社会网络正在消解,导致了青年群体的“丧”,在同辈群体中的趋同和模仿心理的作用下,“丧”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得到迅速传播,“丧文化”因此而产生。

关键词:社会结构转型;压力;丧文化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社会问题凸现:房价过高、贫富差距加大、阶级固化曰益严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这些问题过去掩盖在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之下,但随着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与之相伴的社会焦虑也日趋严重。【1】 “丧文化”是近年来流行于我国青年群体当中的一种网络亚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废柴”、“葛优躺”等网络词汇和现象。【2】 “葛优躺”呈现的是电视剧《我爱我家》中一个外表邋遢青年的形象,他瘫躺在沙发上的样子表现出颓废、绝望的“丧”感。这一形象深刻引发了90后网友的深刻共鸣,并将这一画面做成表情包,配上文字“感觉身体被掏空”,在网络中得到火热传播。

二、“丧文化”生成机制

“丧文化”的流行绝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

1.境遇:转型中的压力

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丧”与其所处的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很多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年轻人,面临着高生活成本、工作压力、职业发展困境、休闲娱乐时间缺乏、社交恐惧、婚恋难题、自我期待差距以及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等诸多困惑。

“丧文化”的兴起不是空穴来风,其产生于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人民生活的物质层面得到很大的提升,人们的价值取向越发工具性。在社会阶层结构方面,我国地区、城鄉、行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对于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其中一部分可以在大城市获得相对较好的就业机会,但这也只是体现在表层了,到最后全部都被淹没在大城市的高房价之中而难有属于自己的一局之所。家庭背景一般的年轻人很难实现阶层之间的向上流动,阶层固化也越发明显。在整个社会氛围上,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大众的社会价值观的也开始出现变化,经济地位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有钱有房有车成为成功人士的标配,这样一种单一取向的价值观非常具有误导性,也容易加剧青年的压力。

2.转变:情感支持缺乏

初级群体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初级群体,就是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初级群体都在满足人们情感需要、减轻社会压力、防止人性异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越发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初级群体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在消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人的个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初级群体开始衰落。

初级群体的衰落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人们的情感等精神需要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人是群体的动物,情感的动物,在家庭、邻里、社区等初级群体给其成员提供的支持和保障中,情感和精神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在这些群体中,个体之间保持密切而稳定的情感联系,这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他群体难以替代的,初级群体是人的幸福感等个人体验的主要来源之一,初级群体的衰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成员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甚至导致生活意义的丧失。

3.技术:网络媒介盛行

当代中国青年群体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为“丧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主要的空间和平台。

首先,网络的匿名性是“丧文化”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其次,网络传播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丧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不论是图片、表情包甚至是一句话都可以生动地表达出自我内心情感,通过网络的传播,受众可以很容易接收并理解其所表达的信息。

4.流行:群体认同和学习模仿

群体认同是确认“我们是谁”的基础,是分析自我与群体关系的关键,它的形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群体认同感可以让群内成员的特殊性得到展露,而个体在群体内部得到尊重以及满足感,进而加深了群体认同。【4】90后群体之所以会产生群体认同,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着极为相同的心理焦虑和压力困扰。现在社会中绝大部分90后实际上都面临着高房价、就业难等压力,并且短期内也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只能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以“自嘲”、“颓废”等形式来进行自我表达。并且他们发现并不只是自己一个人在表达“丧”,而在社会中,有庞大的同类“丧”群体,它们通过在网络空间中,表达自我的“丧”,并与“丧”友们互相点赞、表达支持与同感,从而建立、维系群体认同。

“丧文化”揭示的是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妥协,但是研究中发现,并不是所有人在网络中所呈现的是真实的“丧”,其中不乏有些人是受到群体的影响,进而主动模仿。

三、总结

总之,“丧文化”最为新时代背景下流行于网络中的一种青年文化,有其特殊的生成机制。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社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当代90后大学毕业生群体存在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内心的焦虑,而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初级群体功能的弱化,降低了其对人们的情感支持作用,进一步使得90后加深了自我的“丧”。匿名化的网络社会为90后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场所,通过对“丧文化”的传播,他们释放了现实生活中“丧”的负面情绪,并且通过群体间的认同、模仿,迅速形成一种流行文化。总之,“丧文化”最为新时代背景下流行于网络中的一种青年文化,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庞雨晨.亚文化视角下90后“丧文化”的风格及其意义--基于社会学的调查与研究[D].浙江大学,2018.

[2]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青少年学刊,2017 (3).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5-26.

(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猜你喜欢

丧文化压力
“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丧文化”无需过忧但要重视
如何看待“丧文化”?
材料作文“丧文化”导写
“丧文化”不丧, 是年轻人宣泄情绪、对抗焦虑的新武器?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浅谈对教师幸福感的认识
对液体压强三种容器问题的浅析
“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