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

2020-03-04薛冰贺鹤

科学与财富 2020年36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

薛冰 贺鹤

摘 要:洪堡特从人类学和民族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语言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语言世界观的语言学说。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构成了洪堡特语言学说的核心,反映了其对语言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其对人、语言以及客观世界的深刻见解。

关键词:洪堡特;语言世界观;人类精神;民族精神

威廉·冯·洪堡特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被誉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在语言学领域,他更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洪堡特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语言的本质问题,并以语言为媒介去探索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奥秘,最早提出了语言世界观学说。洪堡特认为,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表述已知真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是揭示未知真理的手段;声音和符号的差异仅仅是语言差异的外在表现。回顾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学说将有助于后人更深刻的理解语言的本质,进一步认识语言的共性与个性,更准确地把握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语言与民族精神

洪堡特语言民族观来源于德国18世纪文学复兴时期著名浪漫主义文学家赫尔德。洪堡特吸收并创造性地发展了赫尔德的观点,提出了“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洪堡特,58)。他认为,民族与语言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民族精神、文化和意识的外在表现。“当一个民族形成之初,其语言始获初步的形式,此时这个民族所遭遇的事物和感情,也对其语言产生着影响。”(洪堡特,75)。语言随着民族的发展而产生和成长,是民族精神的外在体现。它不仅包含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和发展历程,还包括了在各个历史阶段整个民族的遭遇和共同情感。因此,语言的研究应该和运用该语言的民族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不是将语言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单纯为了研究语言而研究语言;第二,民族精神深刻地影响、甚至决定着该民族语言的发展。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不同民族由于其不同的地理历史社会条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拥有不同的语言。在二者的关系中,民族精神、民族意识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究其实质,语言是一种民族现象: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满足意识,决定了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方面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的背后是民族精神的差异。

在此基礎上,洪堡特进一步指出:语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体现普遍的人类精神;又能揭示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因此,探索语言的民族精神也就能更深刻、全面地发掘人类精神的奥秘。“每一种具体语言都带有某种印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点,由此推断,所有语言的总和极有可能反映出(人类的)语言能力,以及依赖于语言能力的人类精神。”(洪堡特,146)。洪堡特认为,民族是一个以确定方式构成语言的人类群体。语言是民族的创造,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语言是民族的创造,也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语言和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塑造、互为因果。当一个民族从自身内在的自由之中成功地建构起语言时,就意味着它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即获得某种新的、更高层次的东西。

二、语言和世界观

在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洪堡特进一步提出了“语言是一种世界观”的观点。洪堡特的这个观点来源于赫尔德的思想。德国的语言研究起源于赫尔德,他说“我们的母语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世界;初生婴儿的视觉尚不起作用,但听觉已经很敏锐,说他看到了世界,实际上意味着他听到了世界”。洪堡特对赫尔德发现的这个事实进一步发展并且找到了一个贴切的表述--“语言世界观”。他说“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人从自身中造出语言,而通过同一种行为,他也把自己束缚在语言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它所隶属的民族周围设下一道藩篱,一个人只有跨过另一种语言的藩篱进入其内,才有可能摆脱母语藩篱的约束,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说,学会一种外语就意味着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洪堡特,118)。任何一种语言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意义网络,一种独特的生活的表达,所以各民族的语言都不同。

洪堡特强调,作为思维和感知工具的语言因民族而异,发现和描述这一差异是语言学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语言学家的终极任务,是要探明这类差异对民族思维--感知活动的影响。因为“语言的差异不是声音和符号的差异,而是世界观本身的差异。一切语言研究的根据和终极目的均在于此”(洪堡特,29)。洪堡特还辩证分析了人、语言、客观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人收到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历代先人的语言积累又使得人得以丰富、强大和感奋。面对可知的世界,语言是主观的存在,而当它面对人时,却是客观的存在。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人的普遍本性”(洪堡特,29)。他要告诉人们,语言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唯一途径,语言反映出人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世界观。从洪堡特关于语言世界观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种语言都反映自己本民族认知世界的独特模式。上述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也正源于此。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认为,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在语言中汲取知识,通过民族语言唤醒本民族的身份认同,加强精神力量一致抵御外来侵略。都德在《最后一课》中曾说:“一个民族一旦沦为奴隶,只要他保留了自己民族的语言,就等于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4)。陶家俊也说过:“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语言,也就失去了与世代生息的环境、世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联系”(陶家俊,66)。

综上所述,洪堡特的语言学哲学的目标就是通过各民族语言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研究,达到对人类普遍语言的揭示,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人类语言的共同本质。而其最终目标也是要通过研究语言去揭示人类精神的奥秘从而达到完整的人类知识,并以此建立起一种“人性学说”或“人类的宇宙”的理论。其语言哲学思想历久弥新,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都德.最后一课[M].徐庆安、章云、马科言译.华文出版社.2003:4.

[2]陶家俊.语言、艺术与文化政治[M].国外文学,2006.

[3]威廉?冯?洪堡特.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G].姚小平.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75.

(郑州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
《山海经》与原始宗教关系再探究
不屈的长城
抗战烽火中的文学斗争
赣傩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当代民族精神教育研究
主旋律电影在国民教育中对民族精神的传扬
提倡民族主义振奋民族精神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