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课例及点评

2020-03-04徐蕾钱五海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徐蕾 钱五海

一、教学课例

【学情分析】

经过前期学习,学生掌握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具备了一定的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问题及辨析观点的能力,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缺乏全面系统深度的认知,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缺乏主体担当意识和有序参与能力。

基于学生感性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欠缺的现状,本课通过创设具有思辨特点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列举、分析现实生活中具体文化现象的热情,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和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实,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懂得以马克思主义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彰显文化自信的力量,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2.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理性分析现实生活中各种文化观点和文化现象,在观点辨别、现象评析、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中,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3.通过课后实践作业“为‘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你微视频比赛准备脚本”,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深刻理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课前导学】

1.鸦片战争后为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各种尝试。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为什么是不可行的。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历史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回想一下那些曾给予你力量的作品。

设计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用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通过《文化生活》第五课学习后掌握的对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态度;如初高中历史学习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如学生在生活中观看的影视作品等)设计上述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改革开放40周年,40首歌》,带领学生重温经典,感受文化的因时而变。

师:今天我们将围绕“文化的力量有多大”这一中心议题展开探究,现在就让我们从“中华文化向何处去”开始吧!

【活动一】中华文化向何处去?

导学反馈1

师:鸦片战争后为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再铸中华文化的辉煌,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进行了各种尝试。结合已学知识,先请同学来分析一下“全盘西化”为什么是不可行的。

生:“全盘西化”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如果“全盘西化”,会导致一个民族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呢?

生:我们应该有吸收、有拒绝、有警惕,即便是吸收也得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师: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分享,我们知道了“全盘西化”论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那“文化复古主义”又为何行不通呢?

生:万物皆变,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文化不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就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对古代文化全盘抛弃。

师:那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呢?

生: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师:通过上述同学的分享,说明“全盘西化”论与“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都无法使中华文化走上复兴之路。

导学反馈2

师: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历史知识,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影响”。

生:首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社会一片灰暗,仁人志士们的多番尝试都以失败告终。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后续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1978年至今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师: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程中,我们是否“照本宣科”地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呢?

生:肯定不是,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现实而创造的杰出思想成果。

师:感谢同学们的反馈,让我们来看看老师记录下的反馈关键词“中华民族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中国现实——实践”。我们可以从中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即“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师:说得很好。我们确实要推动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同时文化产业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第二组代表:我们组不认可把这些一味追求娱乐的文化作品看作“百花齐放”,虽然我们文化发展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绝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遍地开花”,因为这样可能开出的是毒花,长出的是毒草。还有这样的作品并没有“深入人心”,只能算满足了部分趣味低下的观众的官能体验。

师:我们的文化建设要真正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三组代表:毫无疑问,我们需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我们之前学过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都知道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但是创新不是“恶搞”呀!“恶搞”并不能让我们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只会让我们用另外一种方式遗忘。

师:“恶搞”与“遗忘”都不该是我们的选项,我们应该做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好了!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把这几个网友“怼”得“体无完肤”了,那么问题来了,兴盛之路到底如何走呢?请同学们完善学案的“思维导图”。

(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呈现,并邀请学生代表作出点评)

设计思路:通过导学反馈3“分享‘力量作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充分认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通过辨析三个网友的观点,明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需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需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活动三】中华文化复兴之路,你我同行

师: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产品日渐丰富,但是“鱼龙混杂”,我们同学既需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还要做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今天给大家布置的实践作业:为“改革开放中的每一个你”微视频比赛准备脚本。

要求:(1)简单地介绍剧本(主人公、故事梗概、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2)文化就是力量,说明你们团队的微视频的“力量点”在哪里。

设计思路:通过课后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公共参与素养。

二、专家点评(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钱五海)

徐蕾老师这节观摩课围绕“文化的力量有多大”这一议题,精心设计了“中华文化向何处去?”“中华文化兴盛之路如何走?”“中华文化复兴之路,你我同行”三个活动,通过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的精心创设和序列化活动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较好地体现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设计理念,实现了“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具体来说,这节课有四个特点:

一是“脑中有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提示是“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纵观这节课,从文化力量初体验到文化力量深体验,再到最后的文化力量“我”体验,从三个层面探究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

二是“目中有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导学反馈切入课堂,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体系。坚持自主学习与对话交流结合,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索与破解,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把学生领上道,而且引领学生悟道,课堂探究有深度、有争鸣、有生成。

三是“导学有方”。本節课以导学案中的三个问题串联起整节课,层层递进,科学有序地将探究推向深处。利用视频展示创设乐学氛围,通过网友观点的点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徐老师与学生沟通的语言富有磁性,非常迎合当代中学生的特点、语言习惯和风格,能切入中学生的话语体系,所以课堂氛围自然和谐而不生硬。

四是“课堂有效”。徐老师具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情境处理能力,情境的筛选、结构化处理、任务的设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议题的引入和讨论,资源的整合与开发,都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注重价值引领和实践导行,体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目标的达成度和学生的参与度高。可以说,课堂有实效,教学有魅力,活动有兴趣,学生有发展。

当然了,“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好课也应该是一节有待完善的课。好课之美也在于缺憾之美。这节课如果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中再深入一些,或许会更完美。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