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团队制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20-03-04张科

中小学德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班级同学管理

张科

摘    要

团队制班级管理以团队建设为核心,是学生自主参与、协同管理的高效管理方式。从科学分工、价值引领、平台创设、创新驱动等角度进行探索,不断优化团队构建、融合、发展、成熟等各环节,通过团队的自我更新,塑造有生命力的班集体,促进个体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团队制;班级管理;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2-00-03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初始社会化的场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层组织。然而,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班主任为核心,片面强调班主任的管理角色,侧重班级的常规管理,忽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教育和引导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基于此,广州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朱穗清老师提出了团队制班级管理模式的概念:在“以生为本,促其发展”的理念下,将班级分为各个团队。在营造民主和谐、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班级氛围的基础上,引入竞争合作机制,将每个学生的行为与自己的团队紧紧连在一起。师生共同拟定班级团队评价标准,实行奖惩和统计,建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成长共同体。[1]

作为工作室成员,我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新高一班践行、优化了团队制的班级管理模式,其中,团队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呈现。

一、科学分工:确立自我发展的合理目标

深入了解班级的总体情况是构建团队的前提。开学之初,我就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在小学、初中是否担任过班干部,是否有什么特长、兴趣爱好等;通过与科任老师的访谈和对学生中考成绩的统计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状况等;通过观察、交流发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综合能力等。

制衡是构建团队的重要考量。每个学习小组由6-8人组成,各小组综合实力应大致相当,同时要考虑成员的性别、性格特征、优势学科与劣势学科互补、兴趣爱好等,以利于小组间的竞争和小组内的互助,也利于团队制管理的高效运行。综合分析后,我先给出一个小组人员组成的初步方案,学生们再结合个人情况微调,最后确定。

科学分工是团队高效管理的起点。分工不是简单的任务分配。要让学生理解分工的意义,既要依据个体的特长,也要考虑个人成长与小组发展的关系等等。可以采取自荐、同学互荐、教师推荐、小组成员协商、竞聘等多种方式进行分工。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管理需要设置团队的岗位,如学习小组组长,负责统筹小组劳动、纪律、量化统计、团队协调等;各学科组长,负责各学科作业的收缴以及在该学科上作出引领示范等。通过岗位培训,每个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权利后,学习小组就完成了最初的构建。需要说明的是,在此组织中,每个成员既是组长又是组员,兼顾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平等地位,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团队的健康运行。

二、团队融入:找寻共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团队开始运行后,个体与团体、个性与统一、自由与纪律之间的冲突一定会随之而来。团队融合的要求迫在眉睫,为此必须找到适切的解决办法。

首先,通过文化建设、文化认同来促进团队融合是解决矛盾冲突的根本。团队文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团队一致认同的信念与价值观,愿意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二是反映这些价值理念的物化环境。基于此,我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建设各自的小组文化,主要是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为自己小组命名、制定组训、组规等,借此凸显团队的价值追求。如班上一个小组在讨论组训时,有同学提到:“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大意是做事要知先后、知轻重,君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认为非常好,我建议把它作为我们的组训怎么样?”他的提议很快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于是组训“知先后、知轻重,有所为有所不为”成为团队的价值取向。对组规的讨论则颇为激烈,后来组长提议每人提出一条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规则,然后大家再来讨论。有了行动指南,组规的讨论就水到渠成了。最后,小组形成了自己的团队文化名片。共同的价值观念,自己参与制定的行为准则,最能得到每位成员的认同,潜在的冲突自然消失于无形。

其次,教育是解决矛盾冲突的重要路径。班主任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典型案例等进行引导,以减少、避免组内冲突。班级学习小组成立之初,我了解到有位同学晚自习时经常找同学聊天,不仅无视组长提醒,反而责怪组长多管闲事。我找到他了解情况,他满不在乎地说:“我就是有时忘记作业了或题目不会做,问一下同学;有时突然想起某件事情就跟同学说一下。”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把这个事件抽象成一个案例,组织了一次简短的主题班会。首先请同学对案例进行积极讨论并形成团队的观点,最好能提出可行的方法,既能帮助这类同学解决问题,又能保障晚自习的纪律。同学们都表示这位同学行为不当,并提了很多建议,如:要做好课前准备,在晚自习前弄清作业;各科科代表可以把每天的作业都写在黑板上;晚自习时,把桌椅布置成单人单桌模式,减少聊天的机会等。接着我让同学们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当事人,你怎么看待组长的管理?引导学生去认识组长管理的目的、组长的付出和责任感。最后我说到,每个学习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有承担管理的任务,都为团队的发展付出了心血。我提议,请全体起立相互为小组成员点赞,说说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回忆一下你曾经被他们感动的那个瞬间,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向他们说一声抱歉。开始时同学们还比较腼腆,但没多久就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敞开心扉:“我要感谢数学组长,我经常问他数学问题,他都热心解答,我的数学成績进步了!”……通过这些活动,让团队成员悦纳自我,悦纳他人,让团队更有情,为团队的自主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三、平台创设:在参与班级建设中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班级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完善班级常规管理的层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大的挑战,创设更好的平台,让他们能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走向更优秀的自己,才是团队制班级管理模式的内涵和价值。

期中考试后不久,家长会如约而至。我告诉学生,这次家长会采用集体召开和分组召开相结合的形式。各小组要做好小组家长会的准备,可以向家长介绍本小组开学以来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时间25分钟。请大家认真准备,积极展示。学生们有的感到惊讶,有的感到无所适从,还有的将信将疑,以为我是在开玩笑。在确定这次家长会真的要“改革”后,各团队开始行动起来。以“潜龙”组为例,在组长的带领下,他们课余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拟定了家长会流程,明确了各成员的分工,然后分头落实。

家长会很成功。有家长向我反馈说:“本来看到我小孩所在的团队量化评排名靠后还很担心,跟他们交流后,我终于放心了。他们组长素质很高,非常优秀!”“老师,本来我小孩很内向的,跟我话都不多,看他今天还说了挺多,我真是很开心。谢谢你!”

四、创新驱动:学会创造性地解决生活问题

个体思考问题的首要出发点是团队,是团队成熟的标志之一。团队能主动去思考、研究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创新性地解决,是班级团队制管理的追求。

一天中午我去学生宿舍巡查时,发现班上多名同学在宿舍架空层吃方便面。当我滔滔不绝地说着中学生正是身体成长的关键阶段要保证营养云云,学生们不屑道:老师,我们经常吃啊。我一时语塞。班会课上,我再次郑重地提到这个问题,学生们却兴趣索然。“老师,要不我们小组来‘研究一下吃泡面的问题吧。”青冰组同学的提议让我兴奋不已。半个多月后的班会课上,青冰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了团队的研究成果:“关于食用方便面的调查和思考”。他们通过调查问卷、上网查找资料、访谈等方式收集材料,其中包括大量的统计数据,然后归纳总结,形成了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部分结论见表1。

结论是否科学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学生们能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他们的研究意识、团队的执行力让我欣喜地看到团队的成长,深切地体会到班级团队制管理带给我的由衷的喜悦。

班级团队制管理注重过程。在团队构建阶段强调团队之间、个体之间的平等;在团队融合阶段突出价值观的塑造、教育学生悦纳共生;在团队发展阶段注重搭建平台,让团队、个体都能起舞,实现自我价值;在团队成熟阶段鼓励学生合作创新,勇于探究。这个历程发展了团队,成就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夯实了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小组合作只是团队制班级管理模式的外在表现,团队的构建基于更严谨的组织体系,更科学的结构体系,着眼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团队的共同发展,实际上是要把每个团队建设为成长共同体。团队制班级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打破了传统的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通过班级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班级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组合,让班级更有活力。团队建设与班级建设的目标是统一的,团队建设为班级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桀骜鲲鹏组的组训“知先后、知轻重,有所为有所不为”成为了班训,小组的价值观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同和推崇。

参考文献:

[1]朱穗清.个性化班级管理"三阶式"发展螺旋培养探新——以构建团队制班级管理特色为例 [J].中小學德育,2018(8):56-58.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广东广州  5107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班级同学管理
班级“无课日”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管理的另一半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